劉建華
吉林省洮南市富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吉林 洮南 137100
腮腺炎在中醫學稱為“痄腮”,民間又俗稱“蛤蟆瘟”、“大頭瘟”,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所致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春冬季為流行高峰,以學齡前期及學齡期為多,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成人中也有發病。腮腺的非化膿性腫脹疼痛是其突出的特征,病毒可波及全身其他腺組織。因此,常可并發腦膜腦炎、睪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癥狀。病毒通過飛沫傳染,侵入口腔粘膜、鼻粘膜后,經病毒血癥,定位于腮腺、頜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體,有時侵犯神經系統。主要侵犯腮腺,為非化膿性炎癥改變。
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風熱毒氣客于咽喉、頜頰之間,與氣血相搏,結聚腫痛”的記載。金代竇杰《瘡經驗全書》在《諸病源候論》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指出“痄腮毒受在耳根,耳聤,通于肝腎,氣血不流,壅滯頰腮,是風毒癥”。
《溫病條辨》說:“溫毒者,穢濁也,凡地氣之穢未有不因少陽之氣而上升者,春夏地氣發泄,故多有此證”。
故中醫學認為,腮腺炎是由感受風濕邪毒所致。其發病機理可歸結為:風熱上攻,阻遏少陽;膽熱犯胃,氣血虧滯和虧損,痰瘀阻留;邪退正虛,氣陰虧耗等。因足少陽之脈起于內眥,上底頭角下耳后,繞耳而行,故見耳下腮部漫腫,堅硬作痛。少陽與厥陰互為表里,足厥陰之脈循少腹絡陰器,若受邪較重則常常并發少腹痛、辜丸腫脹。若溫毒熾盛,熱極生風,內竄心肝,則出現高熱、昏迷、痙厥等變癥。
治療總則:因本病是風熱時毒或濕熱蘊結郁阻少陽、陽明之經,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消雍散結消腫為主。
藥物組成:葛根15g、柴胡15g、生石膏20g、天花粉20g、黃芩10g、板藍根10g、炒牛子10g、連翹15g、桔梗10g、升麻10g、荊芥10g、甘草5g。
臨床隨證加減:熱盛者重用葛根、生石膏、天花粉。表熱癥重用黃芩、連翹、柴胡。風甚者重用炒牛子、荊芥。水煎服日1劑取400ml,日2次溫服,5劑為一療程,一般用藥后1個療程內癥狀減輕或消失。
典型病例1:王××,男11歲,學生,于2011年5月2日感覺耳下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舌苔淡黃舌質紅,脈象浮數。
經某醫院給與西藥注射治療,病勢熱稍有減緩,3天后,熱像非但不減,反呈上升趨勢,繼續治療2日,病情未見好轉來我處。余察患兒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舌紅苔黃脈滑數,發熱39℃,獨呈一派熱像。遂投本方治療,藥進2劑癥狀大減,又進4劑諸癥悉除。
臨床體會:本方以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為主。
柴胡為治邪入少陽半表半里所致的寒熱往來,不僅能疏泄少陽膽經之邪,又能疏肝解郁。
升麻能疏散風熱,解毒透疹,長于升舉脾胃清陽之氣。
升麻與柴胡皆輕清升散,作用相似,亦常相輔而用,但柴胡是宣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疏解肝膽抑郁之氣;而升麻則宣發陽明肌腠之邪,升舉脾胃清陽之氣。二藥相輔相成,既起到疏解肝膽抑郁之氣,又起到宣發陽明肌腠之邪的作用,再配諸藥效果更佳。
葛根甘辛性平,氣質輕揚,具有升散之性,入脾胃二經,以陽明為主。陽明主肌肉,故能解肌退熱,透發斑疹。
牛子辛苦微寒,辛散苦泄,寒能清熱,既可外透解毒,又可內泄痰熱,為風熱挾毒之常用要藥。因具滑利之性,若氣虛便溏者,應慎用。
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經,甘寒生津,味辛能散,大寒清熱退熱,泄火具有清解之義。若邪熱波及營血,發斑發疹,本品清解氣熱作用,亦可助血藥涼血散瘀,化斑退疹。
典型病例2:胡××,男,21歲,于2009年5月27日就診。該患于3日前自覺精神倦怠,胃納減退,右耳下腫脹,痠楚,曾自服板藍根沖劑。昨日起發熱微惡寒,右耳下腫脹加劇,張口及咀嚼受限,今日起陰囊腫脹、疼痛,行走不便,大便結,小便短,色深黃。
余查患者,體溫38℃,脈搏86次/分,舌淡紅,苔薄黃,脈象濡數,右側耳下漫腫,按之痠楚,皮色不紅,無灼熱感,左側腫脹不明顯,自訴有輕微痠痛感,陰囊皮色無潮紅,灼熱,右側睪丸腫大,壓痛明顯。綜合癥狀體征,本患者為典型的腮腺炎合并睪丸炎,治療應以疏散風熱,解毒透邪為主。在上方基礎上,去桔梗、升麻加橘核10g、荔枝核10g、龍膽草10g.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5日后,病愈。
荔枝核、橘核主入肝經,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溫祛寒,有疏肝理氣、行氣散結、散寒止痛之功效,為治療睪丸疼痛之要藥。
通過以上病例可以看出,藥物之間互相配合,相互為用,實為治療腮腺炎的有效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