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鳳華 曹新華 李紅艷
寧夏回族自治州靈武市寧東鎮寧東醫院,寧夏 靈武 750401
在全身麻醉下,或并用某些藥物 (如吩噻嗪類藥物等)阻滯自主神經系統,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將病人體溫降至預定范圍,以降低組織代謝,提高機體缺氧的耐受能力,適應治療上或手術上的需要。
1.1 心血管手術 低溫廣泛應用于心血管手術,耗氧量降低可延長循環暫停時間來進行心臟或學滾的手術,不致損害腦及其他臟器的功能。例如一些簡單的心內直視手術。如房間隔繼發性缺損修補術,肺動脈瓣下關切開術等,但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循環阻斷時間,以免因腦缺氧而致不可逆性腦損害。
1.2 神經外科手術 低溫能降低腦的代謝,耗氧量,減輕腦水腫,降低腦血流量和顱內壓,有利于顱內手術施行。淺低溫對腦組織亦有保護作用,適用于可能需要暫時阻斷局部循環,控制出血的病人,如顱內一些血運豐富的腫瘤切除,血管畸形和動腦瘤手術。
1.3 其他 A、肝和腎的手術。肝和腎是耐受缺氧較差的器官,在常溫下一般阻斷肝血流時間不得超過20分鐘,阻斷腎血流時間不得超過40分鐘。特別在肝腎有嚴重疾病功能異常時,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更差。B、創傷大,出血多的手術。低量增加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減少休克發生,如用于切除大動脈瘤或進行大血管移植等。C、控制高熱。適用于麻醉期間各種因素引起的體溫升高,如甲亢危象惡性高熱,感染,創傷及環境或藥物引起的高熱,降低體溫可降低代謝,保護重要器官的功能,D、腦復蘇。在心臟停搏后,采用淺低溫134℃左右或30~34℃特別是選擇性頭部重點降溫,可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降低腦耗氧,抑制氧自由基的產生及脂質過氧化等,有利于腦復蘇。
最常用的降溫方法有:
2.1 體表降溫
2.1.1 冰水浴或冰屑降溫法:在氣管內麻醉后,當麻醉達適度深度給適量的吩噻嗪類藥物和肌松藥后,將事先墊放在病人身體下的橡膠布四周提起,倒入有冰屑的冰水,維持體溫0~40℃ (兒童2~40℃),使身體的大部分浸泡在冰水中進行降溫。身體深部的溫度需待通過體表降溫后的血液灌流才能下降,體溫開始下降緩慢,約10分鐘后下降速度加快,待食管溫度降至34~33℃時,可撤去冰水將病人體表用全力擦干,停止降溫后體溫的繼續下降,續降少者僅2~3℃多者可為5~6℃,續降程度與體型,室溫,冰浴時間,藥物有關,肥胖者降溫時開始體溫下降慢,停冰浴后續降多,體瘦者開始降溫時開始下降快,續降少,如果續降溫度不夠時可在用冰袋輔助降溫至所需溫度。降溫時注意心前區及耳廓,指趾,會陰等末梢部位勿和冰塊直接接觸。體表降溫優點在于降溫效果較好,操作簡單不需體循環設備,主要適用于淺低溫及中度低溫的實施。臨床常用于一些大血管手術,或顱內外科手術。
2.1.2 冰袋,冰帽降溫法 全麻后或吩噻嗪類藥物作用下,將冰袋放置于大血管潛在部位,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登處,或將頭部置于冰槽或將頭部置于冰槽或戴以冰帽,以達到選擇性頭部重點降溫,或將二者聯合應用。冰袋、冰帽降溫速度緩慢,很少出現寒戰反應,一般也不能是體溫下降至30℃以下,停止降溫后,體溫續降少,一般僅1~2℃。本方法操作簡單,并可邊手術邊降溫,適用于嬰幼兒,用于成人降溫效果差,特別是體胖者,主要作為降溫的一種輔助手段,如體表降溫不夠,或需要維持低體溫者,臨床常用此方法于治療中,在腦復蘇,術中高熱,嚴重感染等情況下,可采用頭部重點低溫加冰袋的方法。
2.1.3 變溫毯降溫法 病人仰臥于置有變溫毯的床上,變溫毯內有充溫冰水的管道,管道與床旁的了冷熱水交換機相連接,通過動力管道內的水不斷流動循環,有助于體溫下降,只要適用于淺低溫或低溫的維持。
2.2 體腔降溫 胸腺腔手術室可用0~4℃無菌生理鹽水灌洗腹腔,通過體腔內的大血管進行冷熱交換,當水溫升至10℃時給與更換,直至達到預計溫度,一般是需1~2小時,該方法需要大量的無菌生理鹽水,操作時需暫停手術,胸腔降溫是冰水與心臟接觸,可致心律失常,應嚴密監測。主要作為在體腔手術是采用低溫的一中輔助手段和補救方法,一般不單獨應用。
2.3 體外循環血液降溫法 在體外循環手術中,采用人工心肺機及熱交換器進行血流降溫,該法系將血流引向體外、經熱交換器冷卻后,用泵將血皿輸體內的降溫方法。該方法降溫,復溫快,可控性好,數分鐘內可降至30℃,10~20分鐘即可降至20℃以下。停止降溫后可持續2~4℃,對血流豐富的重要臟器如心、腦、肝、腎的溫度下降塊,起保護作用。但皮下組織,肌肉溫度下降緩慢,由于溫度下降不均勻,溫差較大??芍麓x性酸中毒,注意降溫和復溫時,變溫器水和血流溫差不宜超過8~10℃,以免溶解與血液中的氣體釋出,形成氣栓,最高水溫不宜超過40℃,以免紅細胞破壞。
2.4 體外循環與體表降溫相結合的方法 先將病人行體表降溫至32℃左右,在改用體外循環血液降溫。
2.5 靜脈輸入冷液體 (4~6℃)降溫 一般在特殊情況下應用。如術中高熱或嚴重創傷的手術,術中輸血輸液亦可降低機體代謝而起到保護作用,但因收到輸液量的限制,降溫度受限。
當手術步驟基本完畢后,可開始復溫。因復溫開始時手術尚未完畢后,體表能進行熱交換的面積很少,故體表復溫較降溫困難,所需時間較長,常用的復溫方法是。
3.1 體表復溫。復溫時水溫不宜超過45℃,常用熱水袋電熱毯,變溫毯等。
3.2 胸腔或腹腔用40~45℃溫鹽水復溫。
3.3 體外循環下血液復燃,水溫與血溫的差不宜超過8~10℃體溫升至30℃以上,可停止復溫。
4.1 體溫檢測 在降溫過程中,身體各部分溫度下降的程度不一致,應同時檢測幾個部位的溫度。常用的有鼻咽、食管、直腸和血流溫度。鼻咽溫度可反映溫度在降溫過程下降最慢,食管下段的溫度與心臟大血管溫度接近,利用特殊的溫度探頭可以測定血液溫度。
4.2 循環監測 低溫對循環系統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因此手術應加強監測。常規監測心電圖、血壓、因寒冷反應致血管收縮,故常需動脈直接測壓,必要時測中心壓降溫,早期如出現御寒反應,則表現為心率增快,血壓升高。隨著體溫的降低,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心電圖也出現一系列變化,如P-R期間延長,心率失常,甚至心室顫動。
4.3 其他 尿量,電解后的監測和血氣監測。
5.1 施行低溫時,要避免御寒反應發生御寒反應是病人寒戰,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立毛肌是哦所皮膚血管收縮,皮膚呈灰白和棘皮現象。代謝增高,耗氧量增加,還增加體表和中心體溫的溫差,影響想降溫的效果。
5.2 冰水浸浴時,末梢部位如耳部、趾、指、要露出水面防止凍傷,心前區避免直接用冰覆蓋。
5.3 體表復溫時,復溫用具內水溫不宜超過45℃,以免燙傷,復溫后可出現反應性高熱,可使用小劑量氯丙嗪和體表大血管處置冰袋以控制體溫。復溫過程中因血管擴張,可致低血壓和心律失常,要適當補充血容量。
5.4 應避免降溫時身體各部位之間溫差過大,而導致部分臟器缺氧和代謝性酸中毒,因此降溫期間應防止血管收縮和降溫過快。
5.5 體表、體腔降溫最應注意的是防止室顫和鬧損害 對需要深低溫或阻斷循環時間較長的心臟手術,不宜采用體表。體腔降溫。應選擇體外循環血液降溫,并嚴格掌握低溫條件下阻斷循環的時間。
[1]徐啟明,李文碩.臨床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J].2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