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鳳琴 董恩榮
吉林省撫松縣中醫院,吉林 撫松 134500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體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異間質性炎癥。可呈局限性或彌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數可完全恢復正常,很少發生猝死,一些慢性發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變為心肌病。部分患者在心肌疤痕明顯形成后,留有后遺癥表現:一定程度的心臟擴大、心功能減退、心律失常或心電圖持續異常。本人自2005年以來運用補氣活血養心法,用養心湯加減辨證治療病毒性心肌炎6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62例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最大者42歲,最小者10歲,平均31.16歲;病情最長者為6年,最短者1個月。診斷標準參考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第六版《內科學》[1]制定的全國統一診斷標準。臨床分期屬急性期5例,恢復期15例,遷延期8例,慢性期34例。心電圖改變:ST-T異常者33例,室性早搏者25例。房性早搏者6例,竇性心動過速者9例,少數患者還有左右束支傳導阻滯及不完全房室傳導阻滯。
所有患者均以養心湯加減治療,基本方:黨參15g,黃芪25g,丹參 20g,杏仁20g,茯神 15g,遠志15g,玄參12g,當歸12g,川芎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1個月為1療程。加減:肝郁不舒型合逍遙丸,氣陰兩虛型合生脈飲,心脾兩虛型合歸脾湯,痰濁阻滯型合枳實導滯湯。
癥狀療效[2]:
治愈: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
有效:癥狀明顯改善,心電圖好轉;
無效: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心電圖無變化或加重。
心電圖療效:參照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座談會修訂的《常見心律失常病因嚴重程度及療效參考標準》擬定[3]。
癥狀療效:治愈22例,有效3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55%。
心電圖療效:33例ST-T異常者有20例完全恢復正常,25例室性早搏者有16例恢復正常,6例房性早搏者全部恢復正常,9例竇性心動過速者有8例恢復正常。
李某,女,26歲,2007年4月9日入院。半個月前感冒發熱喉痛,服用感冒藥后病情緩解。于1周前出現心慌、胸悶、氣短,勞累后加重,自測脈搏不規則。24h動態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ST段降低。曾在某醫院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治療1周效果不佳,為求中西醫結合治療轉來我院。患者自發病以來,伴喉痛、口燥熱、失眠,乏力,動則心悸氣短,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結代。縱觀舌、脈、癥、心電圖顯示,本病屬氣陰兩虛型病毒性心肌炎,故宜補氣活血養心,以養心湯加減合生脈散治療,每日一劑,分早晚2次口服。服藥6劑后,脈律變規則,諸癥狀減輕。繼續服藥15劑,上述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隨訪至今,心律規整,未再復發。
病毒性心肌炎[4]屬中醫“胸痹”、“心悸”、“怔忡”等病證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本病的某些癥候的描述。如“心中儋儋大動”、 “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并提出此病與天時不正,感受六淫病邪密切相關。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癥狀一般有身體乏力、面色蒼白、多汗、心悸、氣短、胸悶、頭暈、心前區痛,暈厥、驚厥等。臨床多表現為胸悶憋氣、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失眠多夢、自汗盜汗等癥,脈多結代或或為促脈,心電圖以ST-T改變及心律失常為主。本病發病急,病程長,往往長時間處于慢性期或遷延期,本病其發病的關鍵在于正氣不足,即心、脾、腎氣陰兩虛,感受外邪后又進一步損耗正氣,導致痰濁阻滯,氣機不暢,胸陽不振,氣滯痰阻,日久而致血瘀,痰濁瘀血交阻,致血脈不暢,心神失養,使心體受損,心用失常,諸癥乃見。《內經》曰: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本病治療上應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以補氣活血,養心安神為治療大法,用養心湯加減,方中黨參、黃芪補益心脾肺之氣,以固其本,急性期用之可防止病情進展,慢性期用之則可提高機體抵御病邪能力,有利于恢復正氣;當歸、川芎、丹參養血活血,活血而不傷血,補血而不留瘀;配棗仁、遠志、茯神養心寧心安神;玄參、炙甘草補心氣,養心腎之陰,以利復脈。結合辯證用藥,隨證加減,使心體恢復,心功能復原,則諸癥狀可消失。由此可見,養心湯加減辯證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顯著,臨床可廣泛應用。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2.
[2]馬成富.舒心湯治療病毒性心肌炎60例[J].吉林中醫藥,2004,24(10):15.
[3]陳可冀.心腦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298.
[4]方藥中,鄧鐵濤,李克先.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326.
[5]謝明.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