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湘泉
中國政法大學教代會、工會理論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端始于 2006年,每年一屆,如今已經成功地舉行了五屆。5年的實踐表明,理論先導,潤物無聲,研討會在促進國家法律的實施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落實,探索高校民主制度建設,拓展教代會、工會工作領域,強化教職工參政意識,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穩定校園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研討會是中國政法大學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構建和諧社會舉措之一。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提出了在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闡述了和諧社會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并對和諧社會的內涵作了概括性解釋。
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決定》根據我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和當前面臨的問題,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決定》是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綱領性文件,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高校是產生思想傳播文明的場所,是人類智慧的集散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高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高校應當首當其沖,建立以人為本,政通人和的和諧校園。高校是教書育人的殿堂,在高校接受教育的學生,是國家的棟梁,社會的未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高校負有向學生灌輸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培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社會基礎的重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是宏觀的,在微觀方面探索制度創新,要在理論上進行論證。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是建設法治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凝聚力量,成就偉業。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最高法律學府,在建設以民主法治為核心的和諧社會中,應當有所擔當,有所作為。
中國政法大學黨政領導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方針的認識是深刻的,貫徹是堅決的,方法是創新的,思維是前瞻的。為了能夠把中國政法大學建設成和諧校園,學校狠抓了教代會、工會制度建設和理論建設。
在制度建設方面,致力于拓寬交流渠道,搭建溝通平臺,保障教職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發表意見權、批評建議權。學校實行校務公開,建立工會主席接待日、定期校情咨詢制度、二級教(職)代會制度等制度,特別是在全國首創了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實現了教職員工代表直接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①中國政法大學關于印發《中國政法大學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辦法》的通知,中國政法大學文件,中政大發[190]號,2006年12月5日。建立起以“公開、民主”為原則、以“透明、發展”為要務、以“效益、和諧”為目標的民主管理長效機制。
在理論建設方面,重視教代會、工會制度的理論研究,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廣泛宣傳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行使民主權利、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教代會制度,宣傳黨委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代表職工群眾利益的工會制度,動員教職工通過教代會、工會平臺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另一方面,采用研討會的形式,對教代會、工會制度進行深層次探討,發展教代會、工會理論,完善教代會、工會制度,發掘教代會、工會在新形勢下的新職能,探索教代會、工會在構建和諧校園,創新民主建設機制發揮更大作用的路徑。
中國政法大學建立研討會制度的創意始于 2006年初,該年2月28日,中國政法大學工會發布《中國政法大學教代會工會 2006 年工作要點》,提出開展教代會、工會理論文章課題競標、成果評優活動,①中國教育工會中國政法大學文件,《關于印發中國政法大學教代會工會 2006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中政大工字(2006)2 號,2006年2月28日。要求各學院工會廣而告之,進行廣泛發動。2006年9月5日,中國政法大學工會發布《中國政法大學教代會工會 2006 下半年工作要點》,確定 11月召開教代會、工會理論研討及經驗交流會。②中國教育工會中國政法大學文件,《關于印發中國政法大學教代會工會 2006 下半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中政大工字(2006)23 號,2006年9月5日。由于工作安排的原因,這次研討會是 12月7日召開的,這次會議達到了預期目的,收獲了意外的效果,遂決定把研討會建設成一項制度,用先進的思想,前瞻的理念指導教代會、工會工作,把教代會、工會制度建設和理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五屆研討會收到了數量不菲的論文,經過篩選,質量較高用于會議交流的論文計99 篇,這些論文緊密聯系教代會、工會工作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教代會、工會進行探討,言之有物,論之有據,推動了教代會、工會工作,在社會上也產生了很大反響。
五屆研討會有 17 篇教代會論文用于會議交流,占論文總數的17%,這些論文主要對教代會前沿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
1.教代會立法問題
我國教代會立法十分薄弱,規范教代會制度的法律主要是 1985年1月28日教育部、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頒發的《高等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1993年10月31日《教師法》第7條、1995年3月18日《教育法》第30條、1998年8月29日《高等教育法》第43條雖然規定了學校通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形式,依法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維護教職工合法權利,但這些規定過于概括、抽象,籠統,缺乏可操作性,立法的滯后性與教代會工作需求的迫切性形成尖銳的矛盾,教代會立法應納入立法日程。立法機關應在總結教代會經驗基礎上,以法律形式對教代會的性質、地位、職權、責任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推動高校的體制改革。
2.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
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是中國政法大學構建和諧校園的創舉,論文“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初探”對該制度的產生背景、創立過程、代表選派程序、代表權利義務、列會制度作用、配套制度、列會制度發展、列會制度效果八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從理論上對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論證。
2008年,中國政法大學工會向中國高校工會第12 次宣傳思想工作研討會推薦了“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初探”論文,該論文受到會議的高度重視,成為會議中心議題。與會代表對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是 “教代會制度創新的有益嘗試”,對高校的民主建設具有引導作用。如今,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已經得到廣泛推廣,許多高校建立了教代會代表列席校長辦公會議制度。
3.二級教代會制度研究
二級教代會制度是伴隨著高校的發展和高校二級管理體制的建立出現的新生事物,研討會收到了數篇研究二級教代會制度的論文,作者一致認為二級教代會制度的建立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教代會制度發展的必然延伸,是實現更直接民主的方式與路徑。這些論文闡述了二級教代會制度產生的社會基礎是高校擴張和教職工人數的激增,法律依據是《憲法》第2條、《教師法》第7條、《教育法》第30條、《高等教育法》第43條規定,二級教代會在二級管理體制內擁有與校級教代會同等的地位和權能,二級教代會的作用在于推進高校體制改革,促進二級學院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這些論文對二級教代會與黨委、行政、上級教代會的關系進行了厘清,對二級教代會存在的問題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由于在理論上對二級教代會有充分認識,有利地指導了中國政法大學二級教代會工作,促成了二級教代會生機勃勃的局面。2007年,北京市教育工會舉行基層工會調研報告及論文評選,我校工會選送的論文《高校二級教代會職能分析》獲一等獎。
4.從資源配置和運行成本角度考量教代會制度
任何一項法律制度,其基本功能應該是在一定時期內激勵機體資源高效配置,運行成本最低。教代會制度是高校高效率、低成本運行的治理結構,教代會的信息互遞功能為科學和民主決策奠定基礎,監督功能能夠實現迅速糾偏,避免和減少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教代會制度的完善與否不會直接影響高校的發展,但社會要為正義和公正的缺失“買單”。
五屆研討會有 75 篇關于工會的論文用于會議交流,占論文總數的75%,這些論文對工會工作進行了全面探討。
1.加強工會的自身建設
高校承擔培養人才、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三大任務,三大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工會的參與、協助。工會負有參與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監督各項制度執行,搭建學校和教職工聯系橋梁的使命,工會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工會要加強思想建設,以先進理論指導工作;加強組織建設,創建學習型工會;加強作風建設,提高教職工整體素質;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教代會制度和工會制度。工會只有在搞好自身建設的前提下,才能把教職工組織、凝聚起來,在和諧校園的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2.與時俱進,拓展工會職能
社會的劇烈變革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工會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拓展職能、強化責任。工會的職能必須突破傳統思維定式與慣例,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實際,在內涵、外延及實施方式、手段和實際效果上加以拓展、探索和創新。在新的歷史時期,工會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參與校院各項決策,保障決策的科學民主;協調各種勞動關系,建立利益協調機制;提升文化品味,建設文明校園;理順工會工作與中心工作、工會工作與學校發展、工會工作與和諧校園建設、工會工作與黨政工作、依法治會與開拓創新五大關系,開創工會工作的新局面。
3.提高維權的科學性
《工會法》第2條規定,工會的基本職能是“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新時期的工會維權,應該根據時代特點,賦予科學內涵,做到主動維權、依法維權、科學維權。主動維權,就是要超前防范和前瞻預測,將危害教職工權益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止沖突產生;依法維權就是要根據國家法律規范維權活動,以理性的、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科學維權就是要以科學理論指導,以科學方法推進,化解各類矛盾,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2007年,北京市教育工會舉行基層工會調研報告及論文評選,我校工會選送的論文《主動維權,依法維權,科學維權,論新時期高校工會維權工作的歷史使命與科學內涵》獲一等獎。
4.發揮工會在高校各項工作中的作用
工會工作與高校的各項工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工會工作落實到實處,能夠有效推動高校各項工作的開展。五屆研討會的論文中,有從宏觀方面論述工會工作與構建和諧校園的,更多的論文是從微觀方面論述工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師德師風建設、與教師聘任制度、與教職工權益維護、與學校民主管理、與學校文化軟實力提升、與教職工福利提高關系的,這些論文理論聯系實際,有的放矢,找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有利地推動了工會工作。
五屆研討會有 7 篇關于高校權力制約、高校反腐、高校非編制人員、外來務工人員權益維護方面的論文用于會議交流,占論文總數的7%,這些論文間接闡述了教代會、工會工作的重要性。
1.大學內部治理視域下的公共權力
大學是文化生產機構,也是利益分配的功能體。大學權力可以劃分為領導權、管理權、學術權和監督權,這些權力分別由不同的團體掌管。從大學內部治理視域出發,應當探索建立黨委領導下的三元公共權力結構,加強黨委領導權,規范行政管理權,提升學術自主權,擴大民主參與、民主監督權,暢通各種權力行使渠道,在制衡的基礎上形成合力,建立合理的大學制度。
2.高校腐敗的成因與預防
近年來,高校因貪污受賄中箭落馬者不乏其人。高校產生腐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權力失去制約,不能對權力的行使實施有效的監督,權力監督出現真空。規范高校權力運行,強化權力制約和監督,就是要改革高校體制,“去官化”、“去行政化”,在高校形成崇尚科研與求實學風,改變惟權力是從的政治生態。高校遏制腐敗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高校權力平衡機制,強化教代會職能,賦予教代會決策高校事務的權力,由教代會監督權力的行使。
3.高校非事業編制人員、外來務工人員權益的維護
高校擴招以來,招收的非事業編制人員、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在以事業編制人員為主的高校,非事業編制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維護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非事業編制人員、外來務工人員是高校群體的組成部分,在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工會應當像維護事業編制人員權利一樣維護非事業編制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實現權利平等。
4.工會制度起源與發展探究
工會起源于 18世紀的美國,經過 20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風靡全球成為普遍性的維護工人權益的組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論文形式介紹外國工會制度,有助于我們了解工會制度的起源與發展,借鑒外國工會的成功經驗,推進我國工會制度建設。
中國政法大學教代會、工會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在北京市的數次評比中,多項工作位于前茅。這些成果的取得,與學校重視教代會、工會理論研究密不可分。總結教代會、工會理論研討會經驗,不僅能夠推動教代會、工會理論建設,也能夠推進教代會、工會工作的縱深發展
教代會、工會工作在學校工作中居于何等地位,現階段往往取決于學校領導對教代會、工會工作的認識。只有重視教代會、工會工作,才能開展教代會、工會工作的理論研討。學校領導能夠從創新工作機制,維護校園穩定高度認識教代會、工會工作,認為維護教職員工合法權益的實質是落實黨的民生政策,維護學校各項決策、政策的權威性、嚴肅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意識到只有切實維護好廣大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教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實現共建和諧校園和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黨政部門鼎力支持教代會、工會工作,為教代會、工會工作的開展創建了良好的環境。
理論是指人們根據已知的知識或者認知,經由一般化與演繹推理等方法,進行合乎邏輯的推論性總結;理論是幫助人們認識研究對象和指導實踐的簡潔、連貫和有解釋力的認識模型。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行動的正確性取決于理論的科學性。教代會、工會要適應高等教育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必須結合自身職能與職權,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理論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升華經驗為理論,運用理論指導實踐。
學校要求各級教代會、工會結合自身工作,深入思考,把教代會、工會工作的理論研究納入學校工作大局,加強制度創新、民主管理、維護權益、構建和諧校園方面理論研究,勾畫現代大學制度藍圖。
中國政法大學十分重視教代會、工會理論研究隊伍的建設,凝聚了一批熱心教代會、工會工作的研究人才。每一次研討會召開之前,學校都進行組織和部署,各部門工會積極落實,安排專人撰寫論文。2006年第一屆研討會召開時,主要是工會干部撰寫論文,進行交流。現在,研究隊伍不斷擴大,一批學有專長的專家、教授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來。這些學者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運用專業知識來研究教代會、工會工作,提高了研討會的理論水平。更可喜的是有的研究生也加入了研究隊伍,形成參與面越來越廣,新人越來越多,論文水平越來越高的局面。
上級領導高度重視研討會,北京市教育工會等部門的領導幾乎每次都出席研討會,參與討論。學校領導不僅親自主持研討會,而且每次研討會都提交論文,就前沿問題發表觀點,闡述主張。領導以身作則帶動了整個隊伍,形成了好的學風。
學校鼓勵教職工參加研討會,并且把精神獎勵和物資獎勵結合起來。對于積極參加理論研討的個人,通過多種方式給予表揚,對于優秀論文,發給優秀論文證書,創造發表的機會,給予一定數額的物資獎勵,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教職工參與研討會的積極性。
作者名錄
1.王利明,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100872/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
2.胡弘弘,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430074/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南路一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3.王丹丹,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9級法律碩士(法學),430074/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南路一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4.劉瑛,女,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5.陳榮飛,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401120/重慶市渝北區回興鎮寶圣路。
6.肖敏,女,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員,西南石油大學文法學院講師,610500/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大道8號。
7.田士永,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民法研究所副教授,102249/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8.胡靜,男,漢族,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9.劉兆敏,女,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講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0.楊飛,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102249/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11.張麗英, 女,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2.尚寬,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研究生,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3.齊湘泉,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4.姚廣宜,女,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5.程朝陽, 男,煙臺大學法學院講師,264005/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清泉路32號。
16.和洪,男,河南省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講師,450053/鄭州市農業路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