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洪
2009年2月,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在公開開庭審理的一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死刑二審案件過程中,嘗試邀請人民群眾代表組成“人民陪審團”,參與刑事審判,對案件的裁判問題發表參考意見。隨后,經過反復的論證,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于 2009年6月起,決定在鄭州、開封、新鄉、三門峽、商丘、駐馬店等六個地市法院開展人民陪審團制度的試點工作。經過一年多的試點,人民陪審團庫的成員數量不斷得到擴充,社會代表性進一步增強,參與審理案件的經驗日益豐富,制度體系更加完備,目前正籌劃在全省范圍內推廣該項制度,并逐步向民商事、行政領域推進。
根據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在刑事審判工作中實行人民陪審團制度的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的規定,當前的人民陪審團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凡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涉及群體性利益的案件,當事人之間矛盾激化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案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媒體重點關注的案件,當事人多次申訴或重復上訪的案件和其他需要人民陪審團參加庭審的案件,都可組織人民陪審團參加庭審,并征詢對案件裁判的意見和建議。
每個基層法院必須配備不低于 500人的人民陪審團成員庫,由 23歲至 70歲的未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員組成。可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基層組織推薦的群眾代表組成,另外,品行良好、未受過刑事處罰、熱心參與審判活動并符合一定條件的群眾,也可自愿報名參加。
人民法院擬邀請人民陪審團參加案件庭審的,應當從人民陪審團成員庫中隨機抽取 20-30人,并根據各成員是否應當回避、能否參加庭審等情況,最終確定 9-13人(單數)組成人民陪審團參加庭審。
庭審中,陪審團可以向被告人發問,但不能直接發問,而需將問題書面遞交審判長,由審判長代為發問。庭審結束后宣判前,陪審團要召開會議討論案情并形成書面意見,在全體成員簽名后遞交審判長。
在邀請人民陪審團參與審理的案件中,當合議庭評議案件時,應將人民陪審團意見作為重要參考,對陪審團意見的采納情況應在合議筆錄中予以顯示。
人民陪審團的評議意見一般應當庭由陪審團團長宣讀,但如果與合議庭的裁決意見出現重大分歧時,則不能當庭宣讀及裁判,而需將案件報請審判委員會研究或向上級法院請示后再行作出決定。
如果案情較為復雜未予當庭宣判的,法院應負責安排陪審團成員的食宿,并避免其與原被告任何一方接觸,此外,法院須承擔陪審團成員的交通費用。
在當前的司法體制背景下,傳統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形同虛設,司法民主化不足,作為基本審判單位的合議庭經常面臨來自檢察機關、被害方或被告方的巨大壓力,難以切實貫徹依法審判的職能,司法的公正性受損,權威性不足,透明度不夠,且審判人員特有的法律思維定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司法裁判的社會效果,人民陪審團制度正是為應對此種局面而生,其價值預期也必然在此處得以體現。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力之所在,而“司法民主是司法公正的制度保證、觀念保證”。①參見陳忠林:“司法民主是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證”,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5期。司法民主化作為對司法專斷的一種補救措施,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古羅馬時期便出現了民眾參與審判的先例,而現代司法民主化的萌芽通常以英國陪審團制度的興起為標志。在法律規定由陪審團參與審判的案件中,法庭依據程序隨機選取符合條件的陪審員組成陪審團以決定案件的定罪問題,司法的專斷性受到制約,民眾的智慧在法庭審判中得到體現,社會公眾對司法的參與真正得以落實。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民眾參與審判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了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和大陸法系的參審制等典型模式。
國內曾積極學習、借鑒兩大法系在陪審制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也建立了自己的人民陪審員制度,但實踐效果十分不理想。目前的人民陪審團制度既不同于英美法系的陪審團亦不屬于大陸法系的參審制,而是完全立足于中國的社會背景與時代背景下,系統反思中國的司法改革進程與改革前景,力求應對法律具體實施過程中遭遇的社會難題而提出的制度性創見。人民陪審團制度以民眾對司法的有效參與為基本立足點,以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為基本落腳點,是堅持行動中法律的一次積極探索。通過觀察人民陪審團制度的試點、推廣進程,不難發現,人民陪審團的成員具有較為廣泛的社會代表性,且成員范圍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相較于中國傳統的司法民主化制度,能夠更為全面地反映群眾的心理與判斷,吸收群眾的智慧與才能,特別是由多名成員組成人民陪審團,建構起較為強勢的審理團隊,形成能夠產生合力的統一體,有效彌補了單個人民陪審員參與合議庭審判時的軟弱與無力,充分彰顯司法的民主化特性,是對司法民主化的一次實踐行動。
“司法權威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建構在制度基礎上或通過制度而獲得的公信力。”①董皞:“司法功能與司法公正、司法權威”,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2期。目前我國審判機關的司法權威不足已經成為各方的共識,總的來說,司法權威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公眾尚法理念的缺失;司法主體素質的影響;司法體制的不完善。②參見卞建林:“我國司法權威的缺失與樹立”,載《法學論壇》2010年第1期。人民陪審團制度對司法權威的強化作用主要體現在:
第一,促進公民尚法理念的樹立。人民陪審團通常由普通民眾組成,其成員與涉案當事人具有同質的社會地位,即均為不享有司法裁判權的普通公民,無形中縮短了司法與社會之間的距離。人民陪審團對案件的審理過程,代表著普通民眾對案件的思考與判斷,而非法官專業知識的分析與裁決,最終所形成的陪審團意見也以民眾樸素的觀念為依托,屬于大眾化的評判標準。通過人民陪審團制度的實施,一方面實現對陪審團成員進行法治宣傳教育的目的,提升法律或者司法在陪審團成員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陪審團成員所形成的集體性意見更易為具有同質化傾向的案件當事人所接受,以逐步使法律內化為案件當事人乃至社會公眾可信賴的價值體系。
第二,彌補司法主體素質的缺陷。盡管隨著法學研究以及法學教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法律專門人才充實到司法隊伍中,司法主體的素質已經得到較大提高,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在于,當前的司法主體素質仍然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廣大的基層司法部門,不僅司法主體的職業操守感不強,而且專門的職業技能也亟待提高。通過建立人民陪審團制度,吸收以普通民眾為主體的陪審團成員參與案件審理,形成陪審團意見,將普通民眾的智慧注入案件審理程序,為司法主體裁決案件提供參考,既可以彌補司法主體專業技能上的缺陷和不足,也可制約司法主體的腐敗化傾向。
第三,改善司法體制的弊端。在當前的司法體制中,突出影響司法權威性的兩大因素為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權與錯案追究機制。檢察機關肩負刑事控訴職能,同時承擔法律監督職責,天然的追訴傾向與無敵的法律監督利劍同時指向審判機關,作為實際審判主體的合議庭或審判法官根本無力抵抗檢察機關的強勢地位,獨立審判的憲法權力在很多情況下演變為一種奢望。錯案追究機制中的錯案條件模糊化、追究程序隨意化如同壓在法官頭頂的巨大巖石,迫使法官在蹣跚中前進,并要時時警惕可能面臨的危險。通過建立人民陪審團制度,吸收普通民眾對案件的裁判意見,并將意見公示于社會面前,接受社會廣泛的評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分散了法官或合議庭所要面臨的法律監督壓力與錯案追究壓力,不失為一種在當前司法體制難以更改前提下的變通方案。
任何一項改革都可能面臨批評與質疑,人民陪審團制度亦不例外。自其產生之日起,社會各界(包括審判機關內部)尤其是法學理論界的批評之聲就從未平息過,甚至對其有略帶諷刺意味卻又十分形象的評價,即“非驢非馬”①參見汪建成:“非驢非馬的河南陪審團改革當慎行”,載《法學》2009年第5期。。如此反復的批評往往意味著該項制度可能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改革者應當直面批評并進行有效的回應。下面筆者將試著深入分析人民陪審團制度究竟面臨何種問題,并力求對這些問題作出客觀而恰當的解釋。
人民陪審團制度改革首先面臨的質疑便是合法性依據的缺失。部分學者認為,人民陪審團是在法律沒有規定的前提下,于案件審理中引入了新的裁判主體,形成了對法院審判權的分割與分享,超越了現存的司法體制邊界,屬于違法改革。②參見“河南高院‘人民陪審團’挺立潮頭”,http://news.sina.com.cn/o/2010-06-23/075717695372s.shtml。訪問日期:2010年10月6日。筆者將對此作一簡要分析。
根據基本的法學理念,針對公權力,強調法無授權不可為;而私權利,則奉行法無禁止即自由,如此巨大的地位反差決定了人民陪審團的合法性問題將以其行使的屬于公權力或私權利作為定性的標準和依據。
根據《試點方案》的規定,人民陪審團的職能在于參加案件審判,并形成一致性意見,為合議庭裁決案件提供參考,如果合議庭的合議結果與人民陪審團的意見明顯對立,則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或報上級法院請示,這說明人民陪審團的意見并不能對合議庭的裁決構成實質性影響,而僅僅是合議庭對案件作出裁判時的一種參考,至多能夠引起上交審判委員會或請示上級法院等案件流轉程序上的變化。試問在這一制度結構中,人民陪審團究竟行使的是否為公權力?
要回答這一反問,必須理清何為公權力的問題。從字面上來考察,公權力體現了一種可感知的普遍性力量,并且這種力量能夠對其他主體或外在環境施加支配性影響,而從法史學的角度回溯,公權力則以人民私權的讓渡為基礎,集合起得以控制或治理社會或國家的權力體系。基于以上分析,唯有在人民陪審團的意見能夠對案件裁判產生實質性效果的情形下才構成對公權力的行使(如英美法系的陪審團決定定罪問題),立足于審判程序中,不論是定罪或者量刑,乃至決定訴訟程序的變化,都可認定為屬行使公權力的范疇。
通過對人民陪審團職能的展示,可以發現,人民陪審團的意見僅在與合議庭的合議結果構成明顯對立時,才引起案件上交審判委員會或請示上級法院的效力,這可視為一種程序上的變化。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引起訴訟程序的變化與決定訴訟程序的變化并非一回事,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前者在當事人反復申訴的刑事生效裁判中可窺見其本質,當事人的申訴可能引起案件以復雜、疑難為由上交審判委員會的結果,最終得以啟動審判監督程序,相當于引起訴訟程序的變化,但當事人行使的卻屬于私權利;后者在合議庭作出裁定或判決的情形下體現得最為直接,這里體現了合議庭決定訴訟程序變化的職能,透射出合議庭所具有的公權力特征。
筆者認為,目前的人民陪審團在參與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并不構成對公權力即司法權的分割,更未形成二元化的法庭結構,人民陪審團在實質意義上僅是合議庭的咨詢團隊而已,或者可以說,人民陪審團在以特殊的形式履行社會監督職能。正如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立勇所說,推行人民陪審團確實沒有給予陪審團實質性的裁判權,但是推行這項工作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更多公民零距離地接觸司法審判。不僅僅是道聽途說、無障礙旁聽、瀏覽網上文書、看視頻直播,而是真正參與進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①“河南法院試點‘人民陪審團’制度 被批四不像”,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1004/0407_17_1597489.shtml。訪問日期:2010年10月6日。因此,認為人民陪審團制度是在案件審理程序中引入了新的裁判主體,實際上是對該項制度的一種誤解,從本質上來看,目前推行的人民陪審團制度屬于憲法與法律框架內的活動,其行使的絕非公權力,并不構成對法律的違反,當然也就不存在合法性的問題。
如上文所述,依據《試點方案》的規定以及河南省法院系統領導的解釋,人民陪審團的意見僅對合議庭裁決案件具有參考價值,在終局意義上至多能夠引起案件上交審判委員會或請示上級法院處理的效果,而無法產生直接的法律效力,試點并推行該項制度僅僅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對司法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這就使人民陪審團參與案件審理的制度設計可能陷于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
單純為了民眾接觸司法審判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而勞神費力地組織規模龐大的陪審團體制,結果僅僅只是為合議庭裁決案件提供一種參考,如此改革是否具有制度建構的必要性無疑是擺在理論界以及立法機關面前的一個大大的問號。關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
首先,民眾接觸司法并了解司法、監督司法的方式有很多,在方式多樣的情況下,自然應當作出成本最低的選擇。這里的關鍵問題在于,是否存在替代性方式并能夠達到與人民陪審團制度實施相同或類似的效果。反觀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演進軌跡與社會對司法的監督效果,以及司法在當前的社會地位與民眾對其所具有的信賴度,基本上可以得出一項結論,即人民陪審團在民眾接觸司法并了解司法、監督司法方面的作用是現存制度所無法替代的,該項制度的產生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訴求。
其次,假設國內的憲法法律規定與司法體制的框架許可,賦予人民陪審團意見以直接的法律效果(如決定案件的定罪問題),自然更能夠體現司法的民主化趨勢,也更有利于強化司法的權威性,相較于目前的法律效果缺失當是更為有利的選擇。然而如同上文已經論及的那樣,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國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獨自享有,任何機關或個人不得僭越,否則不僅違法,更是違憲,如此一來,人民陪審團制度的合法性就真的將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而要遭受質疑。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人民陪審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所形成的意見僅僅對合議庭作出裁決具有參考價值,而無法產生直接的法律效力,是立足于目前的憲法法律規定與司法體制框架,并盡可能推動司法民主化,強化司法權威性的無奈之舉。
我國的人民陪審團制度改革盡管不同于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但在制度的具體運作層面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體現在對司法成本的需求方面。從陪審團成員的選任到具體參與案件審理過程的費用保障均要求提供相應的財政支持,即對司法成本的需求問題。
《試點方案》 將人民陪審團參與審理的案件范圍限定為重大、疑難和復雜案件,①上文列舉了人民陪審團參與審理案件的具體范圍,然并未予以明確分類,筆者通過分析案件的性質與類型,將其概括為重大、疑難和復雜案件,特此予以說明。并撥付經費支持改革推進,雖然緩解了制度改革面臨的司法成本壓力,卻仍然需要應對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人民陪審團制度改革所需的司法成本與產生的相應效果應當進行評估與分析。根據 2010年6月份調研報告的顯示,在河南全省范圍內,人民陪審團審理的案件已突破刑事類,擴展至民商事、行政等案件的審判領域,人民陪審團成員庫人數已增至 15 萬人,全省已有 122個法院使用人民陪審團審理復雜、疑難案件,共公開開庭審理361 件案件,其中 95%的案件實現了服判息訴。這一數據表明,人民陪審團參與案件審理在司法裁判謀求良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司法實踐中的信息反饋已經體現出該項制度改革的積極意義。遺憾的是,筆者無法掌握到具體的經費支出數據,難以對兩者的比例關系作出詳細的分析,但這項工作無疑是具有較大價值的。
第二,人民陪審團制度改革新增的司法成本如何獲得持續保障。根據《試點方案》的規定,當前制度改革所需的成本由法院系統予以承擔,這對法院系統本就較為緊張的司法經費構成了直接的沖擊。要推動改革繼續向前就必須為其提供持續的經費支持,在改革初期,人民陪審團制度實施所需的經費或許處于法院系統的承受能力之內,但隨著人民陪審團參與審理的案件日趨增多,參與案件審理的陪審團成員數量日益龐大,制度實施對經費的需求必然越來越大,單純依靠法院系統自身顯然會力不從心,若無法合理應對經費的來源問題,改革的持續性動力必然不足,最終將影響到改革的效果甚至成敗。
伴隨著贊賞、批評與不置可否,人民陪審團制度的改革試點繼續前行。通過一年多的試行,改革區域不斷擴大,案件類型不斷推廣,經驗與對策不斷積累,人民陪審團不僅為民意提供了有效的表達途徑,也使法院工作的透明度得以提升。依靠人民陪審團審理的案件相比普通案件上訴率明顯下降,涉法信訪也未出現一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減壓閥功能,制度試行的效果以及輿論的認可與支持成為本項改革最大的動力之源。
作為一種應對司法難題的制度性創見,人民陪審團衍生于中國的司法實踐,以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為指向,以化解矛盾為歸宿,力求摒棄價值評判的西方中心主義,倡導“能抓老鼠就是好貓”的實用主義價值觀,事實證明這一選擇符合司法實踐的功能訴求,也實現了預期的改革效果。但是,目前的改革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而且改革成果能否推廣以及是否具有普適性還需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因此,為改革長遠謀劃,在欣慰于改革成績的同時更應當保持必要的慎重。
人民陪審團制度的未來究竟是以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還是以滄海之一粟淹沒于歷史長河,目前似乎還難以給出確定的答案。立足改革初衷,人民陪審團制度的價值追求在于為人民群眾表達民意、參與司法提供有效途徑,實現民眾接觸司法并了解司法、監督司法的目的,這決定了人民陪審團可以僅僅成為一個為審判機關提供裁判意見的咨詢團隊,就足以完成預期任務,而無須肩負起實質性的審判職責,既符合現存的憲法法律規定,也能夠與司法體制兼容,目前的實踐反饋也基本上證實了這一設想所具有的積極效果。然而,筆者以為,人民陪審團制度改革的方向實際上并不明朗,主要表現在:
第一,堅持已有的改革思路可能遭遇困境。假設滿足于最初的價值預期,人民陪審團則只能作為表面上的審理團隊與實質上的咨詢團隊而存在,陪審團成員的主動性可能不足,對審判程序無法形成有效影響,其工作的可控性必然十分有限,難保人民陪審團不會成為如同人民陪審員一樣的擺設而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因此,如何避免人民陪審團對案件的參與或審理不致淪落為簡單的“走過場”,確保人民陪審團參與審理案件時獲得審判機關的合理尊重,應當是擺在理論界與實務部門面前必須予以回答的問題,如果不能合理解決這一問題,改革成功的幾率將會大打折扣。
第二,賦予人民陪審團實質性法律地位困難重重。一旦原有的改革思路遭遇瓶頸而無法獲得突破,除非放棄改革或者另辟蹊徑。放棄改革將造成先前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整體改革宣告失敗,這必將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若要另辟蹊徑,則只能賦予人民陪審團實質性的法律地位,使其肩負起實質性審理的職責,但是這一改革思路不僅違背當前的憲法法律規定,與司法體制的兼容性也有待證實,而且支撐制度運作的大量技術性條件也將演變為諸多的不可知因素,其難度可想而知。
人民陪審團制度最終的命運或許難以預判,但其立足中國司法實踐,充分認知中國國情,在憲法法律規定與司法體制框架內進行大膽的嘗試與探索,遙相呼應自上而下的法典編纂式改革,開啟了中國司法改革的新篇章。
作者名錄
1.王利明,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100872/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
2.胡弘弘,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430074/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南路一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3.王丹丹,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9級法律碩士(法學),430074/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南路一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4.劉瑛,女,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5.陳榮飛,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401120/重慶市渝北區回興鎮寶圣路。
6.肖敏,女,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員,西南石油大學文法學院講師,610500/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大道8號。
7.田士永,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民法研究所副教授,102249/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8.胡靜,男,漢族,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9.劉兆敏,女,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講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0.楊飛,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102249/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11.張麗英, 女,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2.尚寬,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研究生,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3.齊湘泉,男,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4.姚廣宜,女,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5.程朝陽, 男,煙臺大學法學院講師,264005/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清泉路32號。
16.和洪,男,河南省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講師,450053/鄭州市農業路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