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祁舒慧 徐濤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
黑龍江 祁舒慧 徐濤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是一種通過整合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階段任務的驅動下分組探究,自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法。本文通過探索在實踐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模式,以達到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實踐;效果
高職高專教育的本質特征就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應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采用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強化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我們在對高職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將學習內容分為大小不同的模塊,引入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嘗試了教學改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思想,要求學習者是學習的主動建構者,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任務的目標性和真實情境創建,使得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整個教與學過程中,借助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讓學生在若干具體任務的“驅動”下,通過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
1.以任務為主線
任務是串連整個任務驅動教與學過程的學習活動線索,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任務而展開。任務要做到既循序漸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又能促進學生發展,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
2.以學生為主體
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給學習者布置具體的任務,但并不指定完成任務的唯一途徑。學生應該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收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對所學習的問題能夠提出各種假設并加以驗證。
3.以教師為主導
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教師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創設盡可能真實的問題情境,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引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通常包括:設計任務、提出任務、分析任務、自主協作完成任務、交流評價五個環節。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任務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因此,任務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所以要求教師在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在把握教學總體目標的基礎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的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同時,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掌握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水平、興趣、年齡等特點和設計任務的原則,設計教學任務,寫出任務術和學習進程。另外,任務的設計也不應只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應具有發散性和挑戰性,讓學習者感覺有充分施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機會。
設計好“任務”之后,教師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體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發展能力。
給出任務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任務分析是必要的過程,教材與教師通過啟發和幫助,使學生對該任務進行分析,產生一系列需要分別獨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務,并找出哪些要用到的舊知識,哪些需要新知識,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由教師指導或組織進行的任務分析是重要的環節,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正確思維方式與學習方式的形成。一般來說,任務分析的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進行任務分解;另一方面則是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點(突破口)。
任務驅動法強調學生獨立探索、親自完成任務的全過程,以培養學生用探索式學習方法去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盡量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或資源,由學生個人或者分組去獨立完成任務。
交流評價與歸納是總結、反思與鞏固的階段。在學生群體各自完成任務后,要組織交流,相互介紹中間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過相互評價,提升學生對作品的評價能力,鼓勵學生發揮創新精神,創造有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是總結完成的過程方法,發現和解決傾向性問題,促使學生進行反思,把所學會的知識內化。評價可以采用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點評等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使評價做到公平、公正。
通過在教學中實踐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體現在:
(一)有利于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提出任務后,教師不再主宰整個教學過程,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并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這時教師的“角色”是學生的引導者和助手,把學生推上了主角地位。為了完成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后的快樂體驗,誘使學生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努力去完成任務,遇到困難時,也會主動地尋求教師或同伴的幫助。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從而能正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素質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學習內容更為開放,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要。傳統的教學內容是預設的、封閉的,它要求學生按統一的要求完成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后,教師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提出了問題,而無預設和封閉,這就使學習內容更為開放。此外,它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再統一,這就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需要。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任務驅動”教學法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激勵學生通過努力去達到自己的目標。該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的,通過學生親自活動和實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積極而又有創造性的學習,并能在學習中與他人相互協作,互相幫助,加強了團隊的合作意識,增進了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充分體現了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學習、學會學習的教學目的,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形成。
(四)有利于促進教師自我學習與提升,把握專業發展趨勢、行業發展動向,以適應更高要求的教學活動。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為基礎,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先易后難、先具體后抽象的原則,還注意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加深對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一些知識如果只通過教師講述,學生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理解深度上往往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如果能設計出一個涵蓋這一問題的任務,讓學生在實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體驗,情況將會完全改變。在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關鍵,在實踐中設計任務時要注意:
1.任務要現實有趣。任務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提出的任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并能給學生以更多的創造空間。因此,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務,迫使學生去完成。
2.任務要系統有度。任務所涵蓋的知識應具有緊密的聯系,適宜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讓學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悅,也要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3.任務中的重點問題要突出。教師要故意給出一些錯誤,給學生設計一些陷阱,讓同學們自己去發現,讓學生把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教師強調知識點,讓學生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4.對學生完成的任務要有具體評價。評價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可以為教師設置下一任務提供依據。通過具體的評價,學生完成的任務得到肯定,這也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激勵。
“任務驅動”教學法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遵循的是“先學后教”的教學原則,因此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
一是從講授、灌輸,轉變為組織、引導;二是從講臺上講解轉變為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學習。
任務驅動教學的本質應是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并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的真正動力系統。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但不能過多地干預,否則學生就無法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教師還必須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勇氣,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學習”,從而真正培養起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1]梁玉玲.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可行性和認同性及其問題研究.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7.
[2]邱富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踐應用.職業,2010.
[3]郭紹青.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中國電化教育,2006.
[4]宋粉鮮.“目標任務驅動法”在《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新西部,2009.
【注】2009年度教育部高職高專動物生產類專業教指委立項項目: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DJZW09104。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