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張麗麗
《基礎會計》有效教學探討
廣東 張麗麗
有效教學是當前教育中的熱點話題,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的同時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深刻的反思。本文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山區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環境,就會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基礎會計》的有效教學,從備課有效、課堂高效、練習實效三方面,提出了個人見解。
有效教學;備課;課堂;練習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沒有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準。在此,筆者就會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基礎會計》談談實施有效教學的體會。
備課有效,首先,是知識上的準備。因為會計法及有關財政法規隨時都在更新,有關的會計案例也數不勝數。而教材所介紹的內容和案例有些已經過時,不能照本宣科搬教材的知識,備課時需要做精心加工,把每節課的內容與社會知識、學生生活實際等有機地融為一體,使課本知識化、生活化、生動化。因此,備每節新課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研讀教材,查閱資料,做相關習題,把每個知識點條分縷析,力求用簡捷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最清晰、最新的知識,讓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其次,掌握學生學情的現狀,根據學生基礎,學生接受能力,設計教學環節,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這一點特別重要,筆者在這方面也感受最深,在剛接手一個新教學班時,由于對學生現狀認識不足,估計過高,一節課下來,學生苦惱,教師也苦惱,后來對學生重新定位,調整了教學思路,放慢節奏,分散知識難點,改變教學方法,學生漸入佳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讓每一節課都有效是教學的主旋律,因此課堂高效是有效教學的核心,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聯系生活實際,增加趣味性,激發求知欲
會計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將會計的知識與生活聯系更為密切。教學時以他們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例。如:在上《基礎會計》第一節課時,就引入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會計行為”的問題,學生立刻會產生好奇,我也有會計行為?以此制造了興奮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躍躍欲試,產生想學、樂學、愿學的欲望。這一點是學習有效的先決條件。帶著學生的疑問,教師再進行解答:“如交學雜費領取發票、購買商品開發票等,或者學生一個月生活費500元,記錄這些消費過程就是簡單的記賬過程?!睂W生馬上會覺得學有所用,會計是隨手可及的事,就不會有霧里看花的感覺,自然就愿學、樂學了。
(二)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教學效果
運用構建主義教學設計理念,實施“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設計,轉變教學理念,選擇適當的教學素材,將教材上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問題,通過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的情境創設來完成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使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需求,激發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構建知識體系。這種“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設計不僅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激起課堂氣氛的目的,更要將知識轉化為問題融入情境中,引領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問題情境中領悟知識,達到對知識掌握和遷移的目的。因此,教學情境設計的功能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導入新課,情境不應該只在講解新課前發生作用,它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作用,既要從整體的角度設計問題,把整個教學過程都融入到情境之中。例如:除在每章開頭增加了一個貫穿全文的情境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外,還通過聯系生活經驗或具體案例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筆者在講授銀行存款余額清查時,創設了一個企業月末財會人員與銀行核對存款的場景,請同學回答財會人員在找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從而知道未達賬項是企業與銀行之間由于入賬時間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有了未達賬項就找到了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金鑰匙”,這場景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和探索能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增加了主體參與的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求得新的知識和發展,從而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為加強對學生會計實踐的培養,彌補現有教材的不足。筆者有選擇地使用了會計多媒體教學軟件、會計教學課件,通過屏幕影像和解說的形式動態的顯示,全面調動學生的感觀,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在闡述各種會計核算方法時,都結合實例,教學內容采用了演示、實驗、練習等多種類型的交叉式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學過程,使教學容量和密度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突出了教與學的有效,可以啟發、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深入理解有關的知識點,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四)充分發揮模擬實訓的作用
以實訓促進對概念的理解,以實訓促進觀察能力的鍛煉,以實訓促思考能力的培養,以實訓促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因為基礎會計是一門操作性強,操作規范又嚴格的專業基礎課,而且會計最基本的實踐技能包括票據的填寫、阿拉伯數字的書寫等。因此,加強基礎會計實踐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憑證有關內容講授完成后,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模擬實訓:擬定一定數量的經濟業務,提供空白的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學生3人一組,1人填制原始憑證,1人填制記賬憑證,1人審核,讓學生初步了解會計內部牽制制度和憑證的傳遞過程,待學習賬簿內容后,又可以根據前面填制的記賬憑證登記賬簿,以后再編制會計報表,至此學生已完全明白會計核算的整個程序,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實訓中還可加入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經濟業務,如違規提取現金、超額使用差旅費、業務招待費超標、重復報銷等業務,用這些呈現和隱含的問題,引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強化審核和監督的意識,提高職業判斷能力。
練習是檢驗學習效果,鞏固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而優化練習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適度地優化每一次練習,讓練習真正發揮其最大的效能,讓學生變成“我要練”、“我愛練”、“我會練”。如何做到優化練習,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練習有“方”
“對癥下藥”總比“濫施藥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練習就好像一張方子,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每一次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成為練習設計的導航。設計的練習既要有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學生理清知識點間的聯系和區別,更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提出的是,現在我們很多教師對練習優化理解還不夠,認為練得越多越好,于是題海戰術,把學生壓得透不過氣來,學生的智力麻木了,對學習不要說是興趣,簡直是害怕或厭惡,這難道是有效教學嗎?
(二)練習有“味”
練習有“味”,指的是練習的設計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真正回歸生活的練習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親切感,同時處處體驗成功的喜悅,而一定的思考味對那些喜歡動腦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帖最好的興奮劑。因此,豐富多彩有“味”練習,學生往往趨之若鶩,而效果也“事半功倍”。
(三)練習有“層”
學生因個體的不同總存在著接受能力、思維空間等方面的差異。因此,練習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一定的“層次”,能夠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優等生“吃得好”,做到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訓練,有所提高。
(四)練習有“時”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確實存在著遺忘。遺忘對知識的掌握和思維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晌,學生常常因遺忘而出現思想干擾和障礙。因此,練習要把握“時機”教師應搶在知識遺忘前,組織學生把學的知識進行練習,做到溫故而知新,同時,由于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的,因此,教師對每一個知識點循環練習的間隔時間也應由短而長,以確保練習的最佳效果。
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使我們的教學趨于多元化,教師應因人因材而異,讓學生有更大、更自由的空間和時間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做一個有效的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是我們所有教師不懈的追求。
[1]王書力.略談聯系實際會計教學.廣東中專教育,2002,1.
[2]李金茹.提高多媒體課件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職業教育研究,2007,2.
(作者單位:云浮市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