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刁寧寧
大學生就業權的法律保護
黑龍江 刁寧寧
隨著高校擴招工作的不斷開展,我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與此相對應的大學生就業率卻呈現波浪遞減趨勢。目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權益被侵犯的事件時有發生,而大學生就業權的法律保護不力。大學生就業遭侵權有其社會歷史根源,如“包分配”、“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根深蒂固,公民法律意識的淡薄,執法不公、司法腐敗現象的存在;有其政治根源,如政府的責任缺失,地方政府的經營主體性和執法主體性之間的角色沖突,市場需求的行政性抑制政策依舊存在;有其經濟根源,如勞動力供大于求矛盾尖銳,勞動力市場的二元分割,市場經濟發育中的權力干擾現象。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權的法律保護。
(一)概念
大學生就業權是指法律規定或認可的大學生所享有的與就業有關的權利的總稱,包括平等、自由地獲得就業機會以及公平待遇權等。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過程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的現象比較普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從法律的層面闡述大學生就業權的內容,尋求法律保護對策,就顯得非常有意義。根據目前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如接受就業推薦的權利、接受就業指導與信息服務的權利、崗前培訓權、試用期獲得報酬權、自由擇業權、公平待遇權、擇業知情權、平等就業權、違約及求償權等等。
(二)大學生就業權益受到侵害的現狀
法律法規雖然對大學生就業進程中的這些權利做出了明確規定,但由于各種原因,侵害高校畢業生就業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地方政府人為利用其手中權力、用人單位人為利用其優勢地位對大學生就業設置就業門檻;就業歧視,如戶籍歧視、性別歧視、身高歧視等等;試用期濫用,如試用期過長、違約金過高、就業協議性質和責任承擔不明,如用人單位隨意更改就業協議內容、隨意解約或不兌現用人協議的條款;就業權程序保障不健全;用人單位設置就業陷阱,如收取各種名目的培訓費,甚至招聘大學生搞傳銷或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強迫勞動等。
(一)大學生享有平等就業權
平等就業權淵源于我國憲法,是勞動權和平等權共同派生的一個權利,平等就業權綜合了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基本人權特征,是一項具有社會性的重要權利。大學畢業生作為中國公民,享有憲法上規定的基本權利。憲法第32條第二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2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這兩條規定是平等就業權的憲法依據。我國《勞動法》第12條對該權利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視。”因此,當大學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歧視時,完全可以法據理力爭。
(二)大學畢業生享有民法規定的民事權利
大學生畢業生作為年滿18周歲的公民、作為就業協議書的一方,其權利受民法原則以及《合同法》的保護。民法的平等、自愿和等價有償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對畢業生就業權益保護有重要意義。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是一種平等的民事關系,雙方法律地位平等。
(三)大學畢業生享有就業過程中的受教育權
大學畢業生作為高校的教育對象,理應享有受教育權。這種權利來自我國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有關規定。高等學校除了傳授大學生具有的專業知識外,還有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平等推薦畢業生;積極聯系就業信息;保護大學生就業權益等義務,以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因此,作為高校畢業生應該享有獲取就業信息權、接受就業指導權、被公平推薦權。
高校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日益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對高校畢業就業權的保護正在從單純的依靠政策調整向依靠法律調整轉變,而且各種非法律手段的解決途徑都離不開法律的最終保障作用。
(一)立法方面,大學生就業的法規和政策存在缺陷,勞動法將大學生就業權保護排除在外,大學生就業制度有待完善。因此,完善就業和勞動立法,優化大學生就業的法制環境。雖然我國當前的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為大學生就業權益維護和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據,但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表現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權益的保護無論是在實體法還是在程序法中規定得都還不夠,這就導致當畢業生就業權益受到侵犯時,難以尋求到有效、及時的救濟;其次,我國對勞動者就業權益的保護的規定還呈現出過于原則和籠統的特點,特別是對用人單位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裁措施,從而很難有效保障高校畢業生合法的就業權益;再次,國內尚沒有專門的針對大學生就業權益保障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其在就業過程中的權益,也沒有特定的維權機構或保障部門專門來維護大學生的就業權益。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必須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中有關就業權益保護的規定進一步加以完善,尤其是要制定與相應法律法規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增強已有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其次要求我們盡早制定大學生就業權益。
(二)在執法方面,執法機構設置欠缺,執法力量不足、勞動執法任務與人員配備不相適應,還存在著“選擇性執法”的現象。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規制度,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就業市場的監管機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有助于促進和鼓勵大學畢業生到非公有制單位就業。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通過行政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要確保聘用勞動者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單位,依法按期按量向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和部門交納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各項保險費,從而解決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失業生活保障和失業可能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解除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三)在權力救濟方面,勞動爭議的受案范圍狹窄,舉證責任分配不合理,救濟程序效率低、訴訟成本高,法律監督不到位。因此,政府還要加大對就業市場的監管,通過積極的監督檢查,加強對非法行為的治理,遏制和打擊就業市場上侵害大學畢業生就業權益的現象。
(四)高校畢業生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加強自我保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首先要求畢業生必須學習、了解《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與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學習勞動用工的相關規定,知曉自己在就業過程中的相關權利和義務;其次要求畢業生在學習這些法律的過程中,逐步培養成一種運用法律進行思維的意識,能夠自覺運用法律思維來思考在就業進程中碰到的有關問題;再次要求畢業生形成良好的維權意識,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積極運用法律手段,通過法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就是說,在法律意識的指導下,采取通過由學校出面調解、向勞動監察部門申訴、舉報,向勞動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等法律途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