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徐佳音
研究性教學模式和課程輔導在口腔教學中的實踐和研究
黑龍江 徐佳音
本文從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理論出發,闡述了課程輔導模式的基本程序,結合口腔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筆者在課程教學中構建有針對性的課程輔導,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在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工作中進行了有益探索。
研究性教學模式;課程輔導;口腔教學
研究性學習是對傳統接受性學習的一種變革,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觀念在教育教學中的體現,在教師繼續教育中倡導和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教師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培養中職教師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性教學主要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發現、探索、討論問題,從而獲得結論的過程。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結構的核心,它決定了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師生組合,也是教學評價的標準和尺度。
2.教學程序及實踐條件
口腔醫學教學有特殊的操作程序和考核標準。由于實踐操作要求高,相應的教師的實踐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應具備相應的實驗室及相關用品。
自學輔導教學模式與自學能力形成的關系,自學輔導教學模式在優化中職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科學使用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策略研究。研究性教學模式和課程輔導在口腔教學中的實踐和研究。
傳統教學方式效率較低,容易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對于課堂內容的吸收效果不好,成績提高慢。
通過運用研究性學習及其課程輔導,優化口腔教學。配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展開互動式口腔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動腦,當堂消化理解所學內容。優化實驗課程,在口腔實驗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互動性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理論結合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水平得以快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關注科學,關愛患者的仁者之心。
1.研究性學習
課前教師安排教學任務和目標,劃定學習范圍,揭示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矛盾,以便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依據學生的不同知識層次和學習能力,進行個性化指導,從而使學生達到①具備獨立學習教材的能力,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基本正確;②大部分學生能有條理的歸納出內容的邏輯關系;③能夠橫向聯系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具體化。
2.討論
討論旨在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在對問題的共同探討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等思維能力和演繹、歸納等推理能力以及協作精神。
3.啟發
對經過討論仍未解決達到問題,教師適當點撥答疑,但要注意盡量避免直接呈現答案。
4.練習和總結
指導學生通過完成各類作業和實踐操作消化、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學生的練習,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評價,并要求學生及時改錯、強化、總結,使所學的內容能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
對學生所要達到的程度都要有明確的要求。在學習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向學生明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引起學生的重視。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點撥,改“以講為主”為“以導為主”,突出學生的學。嚴禁教師對理解能力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進行諷刺挖苦,要善于愛護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種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理解教材、系統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師解決集體教學中因材施教的矛盾。該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提高,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主體意識。該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尊重他人和團體協作的精神。
1.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
2.應有意識地漸進性的培養。
3.應避免出現以“講”代“學”。
4.應加強課程輔導教師的培訓。
由于《口腔修復學》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多,所以如果老師單純的講解,一方面學生完全吸收起來比較困難,另一方面造成知識的教條化。如果采用研究性教學模式則其運行的程序大致如下:
1.采用這種研究性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把本課程結合口腔疾病概況分成4個大的專題,用2周左右對4大類的疾病情況進行簡要介紹,讓學生對專業內容有初步的了解。
2.然后由學生選題,按照選題的情況分成合作小組,布置1~2周收集有關資料,并且由學生討論,教師可以對資料收集進行指導;
3.大概2周的時間形成文字或課件,每個小組的分工和組織由組員自己支配。
4.對形成的文字或課件,用2周的時間進行討論,最后由每組推選的人員進行講解和論述。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和打分。
5.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如有疑問,都可以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向教師請教。
針對于口腔醫學教學一直沒有非常合適的教學模式,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中的課程輔導體系一方面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另一方面這種模式的下的教學活動安排起來更靈活,便于學生自主安排時間,同時,還能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入,扎實和趨于實用。當然,研究性教學模式在口腔教學中的應用只是一個開始,模式改革是一項長遠的課題,課題期望能夠對今后的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探索。
[1]張丕德.樹立現代教育技術理念促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7,23(4):461-463.
[2]范惠林,趙思宏.研究性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02(11).
(作者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