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董相波
探索職教新模式 爭創職能雙優先
山東 董相波
尋求社會力量辦學正成為各方的共識,校企合作辦學,校校合作辦學,不同地區的合作辦學等聯辦教育方式,已逐漸凸顯它們的優勢,建立教育集團,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加大辦學的規模實現職業學校新一輪的特色發展,是一種新的嘗試。
2006年3月教育部在提到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時特別強調在轉變辦學機制方面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促進職業教育的的開放性和多樣性。為改善青島市職業教育實訓條件,特別是解決制造業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提高全市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的能力,青島市教育局順應教育部的發展形式,將現有的以工科類專業為主的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進行擴建,建成一所總占地276畝,面向全市職業教育的“現代制造業公共實訓基地”,自2008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以來,實訓基地和學校根據社會要求,實施引企入校、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訂單培養,提高優質就業率等多種辦學模式辦學,發揮了青島市職教在全國職教中的旗幟作用。累計完成5000余名國辦職校學生實訓任務。2009年7月,在全國率先建成了普通高中素質教育學工基地,順利完成了青島市區8000名高二學生的學工實踐教育。社會服務、校企合作也取得突出成績。為我國的職教集團的發展實踐了一種新的模式。
1.品牌立校、體制健全。實訓基地和學校以“情鑄金藍領”為自己的教育品牌,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德育為先,以技能為本,培養賦予新時代內涵的‘又紅又?!鹚{領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國辦學校為主體,積極實施集團化辦學、校企合作股份制辦學、校校聯合辦學、東西部聯合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的辦學體制。
2.特色鮮明、師資雄厚。學校始建于1958年,實訓基地和學校以工科制造業為特色,為青島市現代制造業培養一線緊缺的技能型人才。長期工科辦學實踐,造就了一只依托行業辦學,積累了校企合作、產教結合辦學豐富經驗的學校領導班子;培養了一支“師德優良,精通業務,善于創新,愛崗敬業”的雙師型現代教師群體。
3.校風純樸、教學有方。實訓基地和學校以“尊師愛生、教書育人、奮發向上、求實創新”作為校風,“允德允能、自強不息”和“兼善工學、兼愛天下”作為校訓,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以工作項目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全面實施“項目教學法”,培養出一大批受社會歡迎的、有高尚品德和熟練職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4.專業完善、重點突出。學校突出工科和制造業辦學特色,有市級以上骨干專業如下:精細化工工藝、機械制造與控制、機電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近幾年圍繞青島市高新區現代制造業發展需要,調整專業設置,學校每年力爭根據市場需求開發一到兩個新專業,并認真調研寫出調研情況報告,先后調研、開發了船舶焊接、石油煉制、高分子材料等專業。根據青島市“六大產業集群”和“四大工業基地”的建設需要,把與現代制造業密切相關的機械裝備、數控、機電技術、化工、汽車、家電等工科專業調整為學校核心專業。
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學校堅持以德育為先,把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作為重中之重,積極倡導賦予時代內涵的“又紅又專”學生培養理念,打造德藝雙馨的“金藍領”。
1.打造具有職教特色的校園文化。學校每年召開德育工作專題會議,制訂德育規劃,并列入學校黨委工作計劃,在全校貫徹實施。提出賦予時代內涵的“又紅又?!笨谔?,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學習日常化,內化到學生思想中。大力開展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第二課堂活動,充分發揮社團作用,成立并完善文學社、書畫社、動漫社、合唱隊、國旗隊、管樂隊、英語愛好者協會、數控技術學習小組等,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顯著提高。
2.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邀請中集集團、南車集團、青島松川等企業和行業專家、畢業生就業、創業典型作報告、現身說法,組織學生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大討論,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強化規則意識,倡導誠實守信,樹立集體觀念等。
3.突出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開展校內模擬、社會調查、崗位見習、青年志愿者活動、扶貧助殘及愛心幫扶等,并建立了海信模具、四方機車車輛廠等一批社會實踐教育基地,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社會,了解社會,增長才干。
4.養成教育常抓不懈。從2008年12月開始,在全體師生中開展了“加強師德建設,提高德育實效性”系列學習教育活動,制定了《學生日常行為規范20條》;大力開展“文明修身”工程,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創業教育;通過開展陽光心理、愛心助學、三校教育(學生業余黨校、團校、軍校)等方式保障活動高效進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機制,全校形成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工作氛圍。
5.技能培養毫不放松。實訓基地和學校非常重視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多方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實施了以工作項目教學為主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成為山東省職業技能中心轄設的鑒定所,學生的雙證率高。師生參加省市技能大賽取得優異成績。
“出口暢,入口旺”,實習和就業就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出口”,只有使“出口”暢通,招生的“入口”才能旺盛,職業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近幾年來,我們一直把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有上百家大中型企業成為校外實習基地。
第一,健全管理制度和體制。一是嚴格按照上級要求簽訂實習協議,并結合學校和企業實際,制定了《畢業生就業召回制度》、《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學生頂崗實習學分制管理辦法》等。二是新成立實習就業處,將實習就業工作劃歸教學系統,理順了管理體制,促進了實習就業工作。
第二,改革實習就業管理措施。一是建立畢業生召回制。原則上對三年內對實習、就業單位不滿意或找不到工作的學生召回學校進行強化培訓,然后重新安置。二是改革學分制。實行學業學分、德育學分、頂崗實習學分三合一學分制管理制度,實行頂崗實習學分一票否決,推動了頂崗實習質量全面提高。三是在頂崗實習較為集中的企業成立“頂崗實習學生管理組織”,在實習學生、實習企業、學校之間搭起溝通橋梁,促進了實習就業工作安全有序開展。
第三,拓展與大型、名牌先進制造業企業合作。2009年,上汽通用五菱、南車集團、北車集團等一批名企成為校外實習基地。近幾年在深化與中集集團、海信模具、海爾模具、(四方)龐巴迪等企業合作關系的同時,我校與上海松川集團、上海通用五菱、青島特銳德電氣、南車四方股份、國恩集團等十幾家企業合作成立“定向培養班”。
幾年來,實訓基地和學校為青島市經濟建設和加工制造業培養了大批合格的一線技能型人才,學生的就業率平均在98%。
(作者單位: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
(編輯 呂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