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民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
網絡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分析
◆楊福民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
隨著計算機網絡由互聯網向物聯網過渡的時代到來,大學生隨時隨地都將身處于網絡環境中。這雖然給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途徑,但是相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網絡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已經顯得日益明顯,且不容忽視。本文就針對這一影響做出淺顯的分析,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
網絡時代 大學生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影響 對策
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了高速發達的信息網絡時代,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將物聯網覆蓋于互聯網之上,互聯網的廣泛連通和普及作為物聯網發展的基礎,已經完成了使命。云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以往單純依靠互聯網做不到的事情,現在都成了可能,人們隨時隨地地處于網絡環境中,甚至于身處辦公室就能輕松自如的控制家中的任何家用電器。網絡時代背景下,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有利影響,又有不利影響。
網絡普及和運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來的機遇,這主要得益于網絡的信息負載量大,信息交流直接快速和信息共享等特點,能夠大大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速度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1.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影響力顯著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嚴格限制,采用一對一的教育模式,短暫的促膝交談雖然可以解決個體的思政問題,但是在宣傳力度上遠遠不夠。再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采取印發紙質資料,開展報告和座談會等形式,雖然宣傳個體的數量有所增加,但是仍然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覆蓋人群也是有所限制的。很顯然,這些傳統的宣傳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而信息網絡的使用和發展在內容上是對傳統的一種延續,在表現形式上卻是一種新的突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了既有的優勢,還增加了新型的特點。
2.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是既費時又費力,為了一件事情會將其他后續的工作擱置不前。現如今,針對工作流程上的程序內容完全可以通過信息手段解決,例如通過電子郵件和及時通信軟件等進行交流。網絡的普及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效率起到了極大的幫助。利用網絡作為通信途徑,還能減少通信費用的支出,同時更為高速和便捷。
3.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易于接受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借助于網絡的力量變得互相性更強,易于學生接受。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既可以食用真實姓名進行溝通,也可以使用匿名進行交流,極大地保護了學生的個人隱私權利,往往還能將學生面對面不能說出或者不愿意說出的真實感受和體會進行溝通同,有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不能達到的優勢。
4.采取了多種多樣的交流形式,符合主流訴求
大學生尚處于一種追求新鮮感和刺激感的訴求階段。運用網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交流形式,這符合了大學生的主流訴求。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于學生在工作、學習、生活、情感等問題時,可以全面融入網絡的多種表現形式中,學生可以選擇用電子郵件、聊天室、留言板和微博等多種多樣的交流渠道和學校進行溝通。將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多方及時溝通變為了可能。
1.參雜的良莠信息,挑戰甄別能力
以往,獲取知識的傳統媒體是新聞媒體、報紙雜志等紙面媒體。這些媒體都建立有適用于自身的工作規章和規范,報道的內容也以強調黨性極其影響下的社會效應為主,相比較之下,網絡媒體并不嚴格受黨性原則的控制,改變了原有的媒體宣傳的格局,出現了一些危害國家和政治安全的不利言論,并憑借網絡傳遞信息快速和匿名等特點到處宣揚,一旦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形的學生閱覽到,極易造成消極的、反動的有害影響。另外,網絡上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垃圾信息、暴力信息和淫穢信息,這些信息不但對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響,同時還對高校校園安全環境的保衛和治理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2.匱乏的網絡約束,打破傳統觀念
網絡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相對于現實生活來說的虛擬環境。由于脫離了社會環境、人際交往關系和道德約束,網絡使得一些人在這種虛擬世界上處于道德淪喪的非理性狀態中。網民在網絡上發表評論、轉播信息和接收意見的時候,通常都是隨心所欲沒有經過實際生活中那樣嚴格的思考和過濾,導致了傳統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觀念越來越淡化,形成了部分大學生不負責任的評論態度和生活態度。
3.管理的難度增大,沖擊控制力度
在網絡上,不同的個體以自己獨特的特性存在,強調自己的個性張揚,讓每一個個體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然而卻喪失了對于集體的管理力度。傳統的集體主義精神是為了最大化地維持社會倫理道德局面,缺失了這種集體性,對于集體性的約束力量就遠遠落后于個體個性化張揚的力度,其傳播手段的社會控制力量也越來越差,其造成的直接社會危害不容忽視。另外,由于網絡上的匿名性,不少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四處傳播謠言,干擾社會的正常維護秩序,而這種信息散播的源頭往往很難查清,隱蔽性極大。對于這些不利的因素,大學生往往隨波逐流,變得很難管教,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添加了諸多的阻力。
4.過度的沉迷網絡,削弱交際能力
在大學階段,除了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道德品行外,最重要的莫過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這對于學生以后步入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苦難和不幸的時候,往往選擇沉迷于網路世界,且覺得在網絡中與人的交往欲望更容易滿足。因此,個別大學生整日與電腦為伴,對學習不關心,對同學和老師很冷漠,不但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而且極大地削弱了其社會交往能力,嚴重者甚至患上“電腦綜合癥”。這一弊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項極大的工作挑戰。
在科技如此日新月異地發展時,人文思想成為了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處于人生中特殊時期的大學生群體。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最快,不但是國家未來全部的希望,而且也是網民群體的中堅力量。因此,關注大學生群體處于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賀新.淺析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應對機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02).
[2]柏文涌.試論網絡文化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0,(04).
[3]杜亮.3G時代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0,(01).
[4]王三環,史宗愷,周勇.積極把握網絡媒體新特征開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臺[J].北京教育(德育),2010,(04).
[5]唐祥云.網絡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分析[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