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巧用批評,為學生樹起前進的風帆
◆李夢瑤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對學生的批評教育是一種藝術。通過與學生真誠的交流,教師用愛和智慧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善意引導的批評,能創造寬松、愉悅的氛圍;暗示性批評,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留有余地并冷處理的批評,能給學生提供自省、反思的機會;就事論事的批評,能切中要害并讓學生心存感激,痛改前非。
批評教育 愛和智慧 藝術
在班級管理中,表揚和批評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兩翼。表揚和批評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們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棄哪一方面。表揚不等于溺愛,批評不等于斥罵,恰當表揚會令人信心倍增,適時地批評更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認為:“表揚是愛,批評也同樣飽含著對學生的愛。”有些學者也認為:“過度的嚴厲會造成恐懼,過分的溫和會有失威嚴。不要嚴酷得使人憎惡,也不要溫和得讓人膽大妄為。”在當今的學校教育中,我們大力提倡賞識教育、無批評式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批評越來越不被認可,惟恐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孩子們的身心發育。這個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有違教育的基本規律。
教育是為了培養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生難免犯些錯誤,特別是小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自控力不強,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犯了錯誤,作為老師如果又不批評,聽之任之,結果會怎樣呢?班級工作中,班主任必須掌握必要的表揚與批評的技巧,對于自控力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說,批評更顯得尤為重要。
批評是一種藝術。它首先是基于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誠的思想交流,是一種面向事實本身的對話,批評的關鍵在于其內在超越性。批評通過教師的愛和智慧起到教育的作用。
善意引導的批評包含著與學生的協商建議。老師以商量問題的態度,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與學生交談時,平心靜氣,創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氣氛,使學生打消顧慮,與教師配合,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的。學生是天真的,常在做好事的時候犯錯誤。對于這種由于想得不周到,顧此失彼的錯誤,決不能簡單否定、譏笑。老師可用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來表示自己的批評態度。如“你什么都好,就這方面存在不足,實在可惜”,“你要是不犯這個錯誤,那該多好啊”,“再堅持下去,你就能成功了”。這種方式既達到了批評學生的目的,又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愛心,寥寥數語,效果卻很明顯。
這種批評方式要因人而異。對于一些心細、敏感、自尊心強、能知錯就改的學生,只要老師稍給予指責信號,略作點撥,他們就會立即改正錯誤。如筆者曾任教班級的班長一向表現不錯,但在一次值日中沒有做好。于是,筆者在他到辦公室時順便暗示他,作為班干部要樹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學們的榜樣。這樣點到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注意場合而亂批評一通,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對于那些經常犯錯誤的學生,過多常規的批評教育已經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變換方式,對他們采用暗示性的批評教育,激發其積極向上的精神,也能夠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在實踐中,每當那些經常犯錯誤的學生犯錯誤時,我就以他們的口氣為他們起草一封寫給其父母的信,例如:“爸媽你好。我今天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我已經向老師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我想也應當讓你們知道這件事情,希望你們能原諒我。老師在批評我時,說我最近進步挺大的,知道努力學習了,也懂得遵守紀律了。我也覺得自己比以前好多了,我一定會珍惜這個小小的開端,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然后讓他們抄一遍寄給家長。其結果是:他們一個個在不知不覺中按照信上的暗示約束自己,慢慢地向好的方向發展。
教師批評學生要留有余地,點到即止,給學生一個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要理智,不要用訓斥、威脅的口氣,也不要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即使學生犯的錯誤比較嚴重,絕不能怒目相逼、惡語相向,拍桌子大聲叫嚷。否則學生會產生對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損教師的形象。泰戈爾說過:“那使鵝卵石趨于完美的,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每個學生都有較強的自尊心,教師教育、批評學生,若能變“暴風驟雨”為“和風細雨”,平等和氣的態度,講究委婉含蓄,考慮環境條件、時間、場合,設身處地為接受批評的學生著想,盡量不要在全班同學面前狂轟亂炸,怒不可遏,效果一定會大相徑庭。老師適當使用沉默比直接訓斥更能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
本人曾帶的班里有一個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學習勤奮,成績優異,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學生。有一次,我無意中發現她的作業有抄襲的現象。當時,對她這種出乎意料的舉動,我怒發沖冠,難道她平日良好表現都是假的?我正想對她狠狠地訓斥一通,可當我嚴厲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時,發現她臉紅了,并悄悄地低下了頭。這時,我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她的行為保持沉默。后來,她主動找到我,對其錯誤作了深刻地檢討,并向我敞開了心扉,道出其中的原因。原來她因為一時貪玩,看到作業題簡單,就不想動腦筋完成,順便抄了別人的。我和她共同分析,端正看法,她表示誠懇接受。那時我如果對她直接訓斥,勢必將意料之外的想法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結合在一起,加上那種盛氣凌人的氣勢,很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壓力,形成師生之間的對立情緒。適當的給學生留一點余地,會為學生創造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行為調節、自我教育的空間。
學生違紀或者犯錯誤之后,大多已經做好了應對各種批評教育的心理準備,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尋找到一些理由。這時,教師立即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很難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當發現學生犯錯誤以后,教師可以先把它放一放,一方面,讓自己有時間考慮如何開展批評教育;另一方面,讓學生有時間理智地反思自己的行為,開展自我批評。一次,班里幾位男同學午休時在乒乓球臺下玩撲克賭錢,被學校值周人員發現后在學校公告欄里點名批評。事發后,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當時并沒有立即過問此事,而采取了冷處理的辦法。直到下午上課了,我還沒有追查此事。看到我平安無事的樣子,這幾位學生感到十分蹊蹺。課外活動了,幾位同學萎靡不振的跟在我身后,一同來到辦公室。在問清原因之后,我不妨先向學生自責:由于自己平時對你沒有做到嚴格的要求,才導致發生了這不該發生的事情,為此向你道歉。這樣學生更容易從心理上接受教師的批評教育,從行為上認真改正自己的錯誤。
在批評教育時,教師力求“就事論事”,“一碼說一碼”,切忌陳谷子爛芝麻,想起來便抖落一通,把錯誤擴大化。更甚者采用“秋后算帳式”的批評,否定或貶低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批評,那就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產生逆反的心理,結果事與愿違,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如果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只“就事論事”,切中要害,不提前嫌,學生明知自己有“前科”而老師更口不提,便會心存感激,體會到老師對他的寬容,反而增強了改正錯誤的決心。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因此,我們不應懼怕學生犯錯誤,應將其視作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成長的契機。只有善意、友好的批評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體的措辭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藝術化的教育批評,是沁人心脾的春風,是和風細雨,滋潤著學生干涸的心田;藝術化的教育批評,更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舵手,為學生樹起前進的風帆。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191.
[2]蔡偉.批評——一種面向事實本身的對話[J].當代教育科學,2010,(05):3.
[3]王彥力.批評教育的境界[J].教學與管理,2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