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軍
(江蘇省蘇州葑門中心幼兒園)
淺談幼兒園大班語言課堂教學的開放生成性
◆周燕軍
(江蘇省蘇州葑門中心幼兒園)
布魯姆說過:“人們無法料到教學所產生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為意外而成為一門藝術。
幼兒的心靈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他們在聆聽教師教學語言的同時,不是對語言原意的一種客觀復制,而是作為理解者富有創造性的理解與解讀。據此,教師需要用教學機智調控活動的進行,靈活使用教學語言,不斷地去捕捉活動中的意外和隨時創生的有效信息,從而挖掘知識內容的新見解,新思維。
教師開放性的教學語言,可根據活動內容與幼兒的實際,巧妙地創設學習情境,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并從不同側面給予幼兒質疑的方向,拓寬幼兒思維的空間,通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幼兒充分假設、大膽猜想,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作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與表現,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與個性的張揚,增強師幼互動,實現教師教學語言獨白與對話的共融。離開了教師開放性教學語言的提問與引導,一切都將無從實現。
案例:
《海浪》音樂活動
T:誰愿意來說一說,聽完這首曲子有什么感覺?
C:很溫柔很甜蜜很優美……
T:好,很溫柔,很甜蜜,很優美……小朋友在聽完這首音樂后有很多不同的感覺,真不錯。
C:很感動。
T:(驚訝)很感動,那你能說說因為什么而感動嗎?
C:(不語,或許還沒有想好該如何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
T:哦,還沒想好是嗎?那你先想一下,等下想好了再告訴老師好嗎?
C:(點頭)
T:好,那誰愿意再來說一說,在這首曲子里你聽到了什么?
C:聽到了大海的聲音聽到了海浪的聲音聽到了風吹的聲音有人在玩有人在游泳……
T:哦,聽到了大海的聲音、海浪的聲音、風吹的聲音、有人在玩、還有人在游泳……
不錯,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聽到了這么多的聲音,這些聲音連老師都沒有聽出來!
C:還有海浪翻動的聲音還有小魚在和小伙伴游戲還有海浪在唱歌……
T:那這首音樂里是誰在唱歌啊?
C:海浪/大海。
T:嗯,是大海中的海浪。有人見過海浪嗎?
C:我在奶奶家玩的時候見過我在跟媽媽去旅游的時候見過……T:好,那我請小朋友來說說你見過的海浪是什么樣子的?
C:(一邊哼著音樂一邊舞動著自己的手指學海浪輕聲運動的樣子)
T:恩,小朋友看到了沒有?她的手指可漂亮啦,我請她上來給小朋友表演一下。
C:(自豪地上來表演)
T:(問另一個小朋友)你見過的海浪是什么樣子的呢?
C:(一邊哼著音樂一邊舞動著自己的手腕學海浪大聲翻滾的樣子)
T:好,表演的也不錯。
剛才啊,有的小朋友是用手腕來表演海浪大聲翻滾的樣子,有的小朋友是用手指來表演海浪輕輕運動的樣子,表演的都很好。那下面我為你們來表演海浪好不好?
C:好。
(準備就緒)幼兒隨著教師的音樂跳起來(大多數小朋友都是在靠手拌手腕和胳膊等上半身的運動來體現海浪的樣子)。
T:請小朋友一起跟老師來表演海浪(做示范)。
C:(跟著音樂表演)
T:你們說說老師這次的表演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樣了?
C:這一次你最后轉圈了。
T:恩,這一次我的海浪轉圈了(邊說邊做示范)。
C:這次海浪從這邊轉到了那邊。
T:哦,我的海浪從一邊轉到了另一邊,(一邊表演一邊說)從左邊到右邊,又從右邊到左邊。小朋友看我的腳,是不是也在轉?
C:是(看著老師的腳,在老師的引導下,伴著各式各樣的動作舞動起來)。
剖析該案例,教師教學語言的開放性是幼兒想說、敢說、有機會說并且樂于充分展示自我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不斷促進教學活動順利展開的有效保證。既表現為提問的開放性,也表現為引導的開放性。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就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聽完這首曲子后有什么樣的感覺啊”、“在這首曲子里你聽到了什么”引導幼兒假設、猜想,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問題做出開放的、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并將這些不向的理解與感受勇敢地表達出來,而不是單純地將幼兒引向唯一確定的答案。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聽到了許多不曾預期的、讓自己感到欣喜而又驚訝的聲音,獨特而新穎。幼兒的體驗和理解也在與其他幼兒心靈和思想的交鋒與碰撞中得以豐富和深刻,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的意義在彼此的言語交往行為中得以澄清、明白。
當幼兒還不能較為清晰地表達自己為什么感動時,教師不是直接告知幼兒,給幼兒一個確定的、封閉的、毫無任何懸念的答案,而是注意為幼兒的進一步體驗和探索留白“哦,還沒想好是嗎?那你先想一下,等下想好了再告訴老師好嗎?”幼兒的自尊心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積極性也不會因此而有所減退,相反只會變得更加高漲,因為幼兒在教師贈予的“時空”內正進行著思維的激烈碰撞與生命活力的綻放,并在教師與其他幼兒語言的交鋒中不斷豐富和深化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體驗。整個活動的開展,教師的引導性教學語言不是隨意的、無目的的,而是通過“你們見過海浪嗎”先掌握幼兒對海浪了解的程度,然后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幼兒的實際,讓幼兒說一說自己見過的海浪是什么樣子的,并通過自己的表演把它展示出來。當幼兒對海浪的展現僅僅停留在依靠手指、手腕和手臂等上半身的活動時,教師沒有對幼兒的想法作過多的干預,也沒有武斷地去控制幼兒的操作,而是提出關鍵性問題讓幼兒發現自己表演的問題所在,“你們說說老師這次的表演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樣了?”“小朋友注意看我的腳,是不是也在轉?”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明白了,表演海浪不僅可以通過手指、手腕或手臂等上半身的活動,還可以通過腳、腿,乃至整個身體的活動去呈現。
教師開放性教學語言的引導拓展了幼兒的思維與想象,激發了幼兒深入探究的興趣與欲望,在彰顯幼兒主體性的同時一步步將活動引向深入。真正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問題做出多元的、多角度的思考與表現。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在教師有目的的、開放性的教學語言的引導下被調動起來,師幼間互動性增強。教師教學語言不再僅僅是一個人的獨白,而是更多地表現為師幼間的“對話”,幼兒頁)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在活動中得以發展,幼兒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更為深刻。在這種積極的體驗與交融中,幼兒不斷掌握著語言(理解與表達),從而使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為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實質上是使自己成為人的過程,是確立自己真實存在的過程。
教師開放性的教學語言作為探索真理和自我認識的基本途徑,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是對話雙方從各自的經驗出發所達成的一種視界融合,真正關注了師幼之間、幼幼之間思維交鋒產生的火花與智慧啟迪的充盈,關注了幼兒對問題的不同體驗與交融,關注了幼兒生命的成長與活力的綻放,給幼兒創建了一個開放的、自由表達的環境和個性張揚的空間,實現著每一個幼兒在各自“最近發展區”內的有效發展,成為教學活動真正走向豐富和生動的契機。教師教學語言的開放性及多元理解性價值也在這個開放的、復雜的、多元的、變化的、生成的、難以預測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1]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