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強 趙金麗
(大同教育電視臺;大同四中)
每個孩子都是學習的天才
——試論家庭教育的幾個問題
◆曹力強 趙金麗
(大同教育電視臺;大同四中)
兒童教育問題始終是每個家庭最關心的話題。教育如果抓住關鍵時期,教育孩子就會是很輕松的一件事情。而在這一關鍵期,家庭教育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學習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我們更應該重視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家庭教育 嬰幼兒教育 小學教育 主動學習
當今社會,教育問題可以說是家庭的第一大問題,一個家庭從孩子出生到工作,至少要付出9年甚至20幾年的時間來關心孩子的教育,對于某些家庭來說,教育問題就是家庭的全部問題。
那么,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抓教育呢,怎樣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呢?筆者通過十幾年對家庭教育的實踐和學習,發現家庭教育在孩子受教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并認為家庭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就此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希望對年輕的家長能有所啟發。
現在,很多年輕的媽媽在懷孕的時候就開始了胎教。聽輕音樂,母親心情舒暢,多接觸美好的事物,在飲食上多注重全面營養,多運動,等等。這些做法對胎兒的正面影響肯定是存在的,而且也應該這樣做。孩子一出生,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加入到了這個小生命的培養當中,他們每天的生活就開始圍繞著孩子轉了,孩子吃喝拉撒、身體健康都直接影響著這個家庭的快樂。在此期間,對孩子的教育表面上看好像沒有什么太高深的技術含量。很多家長在這段時間往往只重視孩子的身體發育,覺得孩子太小,教他什么都不會懂得,所以很少注重孩子的多元智能開發。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從出生到三歲是他們大腦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嬰兒可以輕松在幾年內掌握一國或幾國語言,可以在一兩年內認識他身邊客觀存在的東西。甚至有些孩子在三歲之前就認識了幾千漢字,能夠熟練閱讀。我的心理學老師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讓你去看一只羊的臉,并且記住它的長相,然后扔回羊群,幾分鐘后,你還能在羊群里找出剛才的那只羊嗎?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比較茫然。在我們的印象中,羊都長得一樣,好像沒什么大的區別。反過來,如果人都穿一樣的衣服,留一樣的發型,估計羊也會感覺到我們是一樣的。接下來,讓我們拿著一支筆,端詳一個人的臉,然后把這個人畫出來。沒有經過培訓的你,能嗎?也就是說,人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而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又是非常的小。但是,嬰兒卻能分辨出哪個是媽媽,哪個是阿姨,媽媽抱著就會笑,阿姨抱著,小寶寶就會仔細觀察,有時會哭。甚至媽媽的喜怒哀樂的這種面部肌肉微妙變化引起的氣場的變化,嬰兒都能感覺到。相比復雜的人臉,漢字顯得簡單多了。對于嬰兒來說,他的眼睛好比照相機,能夠記錄下他看到的一切東西。而我們大人的記憶卻是有選擇性的。所以,經常遇到充耳不聞的現象。記得孩子四歲的時候去海南旅游,他們團隊從景點出來,很多人都傻眼了,一樣的旅游車停了一排,哪輛車是自己團的呢?孩子這時候大聲指出他們應該坐的那輛車,并且說他記住了車牌號。
孩子從剛生下一直到會爬的時候,對嬰兒的教育主要是感官刺激,促進嬰兒聽覺、視覺、觸覺以及運動神經的發育,在此期間,父母及家人要珍惜孩子醒來的時間,對孩子講話、讓孩子看顏色豐富的玩具、給孩子手腳按摩,等等。這種有益的交流方式會讓孩子的大腦以及神經盡快對外界刺激建立聯系,及早完成大腦與外界的溝通。
在孩子會爬之后,他們的學習行為成為了一種主動探索式的學習,只要他們醒著,他們就會以成人無法比擬的精力不斷探索未知世界,不斷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學習就是本能,他們能學習周圍的一切。狼人能學習狼的生活方式就是這個原因。在此期間,家長要格外注意讓孩子盡量接觸豐富的內容,這樣孩子的大腦發育才會發達。我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老人看孩子時,他們喜歡搬個凳子在太陽底下耗時間,而身邊的孩子也百無聊賴地等待著長大。每當我看到這種情況,我都很心疼孩子的這些寶貴時間,因為他們正在浪費他們那超過常人好多倍的大腦記憶細胞,而一旦過了這個記憶的黃金時期,孩子對周圍世界作出的反應會越來越遲鈍。一個天才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我還記得我小的時候被我姥姥看著長大的情形。七幾年的時候,每家每戶都很窮,收音機電視機一概沒有,連小孩子看的書也是極其稀有的。但是,姥姥家就有本小人書,書名應該是《草原小姐妹》(這是我憑著記憶查到的),但是姥姥不識字,我問她有關書里講的故事時,她僅僅告訴我里面有羊,有女孩。我幾乎從她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我一遍又一遍地翻著這本小人書,漸漸讀懂了圖畫中的意思。我的童年就是在僅有的幾本書陪伴下度過的。當時,為了滿足我探索知識的需要,我一度成為家長心目中最淘氣的孩子。相比之下,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呀!早早就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接觸到電視、電腦。所以,現在這些新新人類大都在小的時候都受過良好的感官刺激,學了大量的知識,他們幾乎都有這種能力——隨便拿起一個手機玩上十幾分鐘,手機里的所有功能就差不多都被他們掌握了。而很多中老年人卻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說,小孩子的學習能力不能小看,不能浪費孩子的時間,要珍惜孩子醒著的時間!
具體到如何珍惜孩子醒著的時間,馮德全老師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家長可以參考他編寫的《零歲方案》進行認物、發音、識字三者齊頭并進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早期識字教育。我通過對自己孩子的實踐,證明了3歲孩子認識兩三千字是很容易實現的事情。另外,蒙特梭利在這方面也做了很有意義的研究,她的書《蒙特梭利教育法》、《吸收性心智》對有嬰幼兒的家長都是是非常有益的。孫瑞雪編撰的《愛和自由》、《捕捉孩子敏感期》都是很好的育兒書籍。
我們要強調的一個理念就是:學習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需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而是要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我身邊有很多家長反映過這樣的問題:孩子以前非常喜歡畫畫,結果進了美術班呆了一段時間后,再也不愿意畫畫了。孩子非常喜歡音樂,結果報了音樂學習班后,孩子漸漸失去了對音樂的興趣。這都是由于不正確的要求導致孩子學習興趣的減弱和喪失。也就是沒有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
我的孩子從小沒有進過任何一個特長學習班,但是他憑借自己識字量大,自學了兒童簡筆畫。我家的各種樂器也都是讓他拿來玩的,并沒有給他請老師進行某方面的深入培訓。但是,他目前彈鋼琴彈得很好,還經常有一些音樂方面的創作——一些小的曲目。不管孩子的作品如何,我們都會欣賞、陶醉,因為我們知道,孩子的下一個作品一定比這個更好,這就是賞識教育!你只需要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給孩子提供學習的環境和要學習的內容即可,孩子的學習可以不專業,但是很有興趣。家長們能做到嗎?還要讓幼兒園的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嗎?
孩子進入到小學,每個家長幾乎都被功利心充斥著,孩子的成績幾乎成了定性孩子一生的準繩,家長既要求老師嚴格管教孩子以提高學習成績,又在家里心疼孩子因為做大量的家庭作業而導致睡眠不足,還一個勁抱怨自己孩子寫作業效率低下,愛磨蹭。殊不知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態會一次又一次打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作業漸漸地成為孩子應付差事的一種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他正在寫作業,他的腦子也不是百分百在作業上配合手眼動作的。大量的作業干擾了孩子判別知識點與知識掌握與否的信息,孩子每日疲于完成作業,有時間了就爆發一下自己的自由,痛痛快快地玩,很少有時間去思考、梳理所學的知識。以致越往后學習越困難。當年的乖寶寶逐漸成了家長的心病。
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長的功利心愛面子導致的。小學一二年級的知識對于孩子們來說簡直太簡單了,他們完全能夠在課堂上消化吸收掉絕大部分知識,然而就有家長不滿足孩子九十多分的成績,非要花上錢浪費孩子的休息時間補課,去追回那不小心失去的幾分。補課老師很高興呀,這孩子什么都會還來這里補課,顯得自己水平也挺高,孩子這么一折騰,認為只有補課才能提高成績,所以從此提高成績就依賴補課。課堂聽課效率逐漸下降,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但是,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把孩子的業余時間安排的滿滿的,成績不好的補文化課,成績好的學藝術課。孩子們在這種被要求完成任務的情況下完成著理應憑借自己興趣而完成的內容。
事實上,孩子們有能力輕松完成這些額外的學習任務。但是,由于所要完成的額外學習任務占據了他們大量的玩耍時間,所以他們逐漸對此產生抵觸。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順利地學習……這是教育過程的邏輯。”我們的家長喜歡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的,這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
孩子一旦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家長就不用操心他具體該做什么了,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問問孩子的學習計劃進行的如何就可以了。小學以及嬰幼兒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嬰幼兒以及小學教育能讓他們在這個時期形成完整的數學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為日后學習更加高深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衷心希望每位家長都能重視起孩子小學以及小學之前的這段時間,因為這段時間內他們都是學習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