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姜言言
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克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
黑龍江 姜言言
人際交往障礙已成為困擾和影響大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自我為中心、自卑心理、恐懼心理、嫉妒心理、多疑心理是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常見障礙。充分認識這些障礙,并正確地加以自我調適,對促進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大學生;自我調適;人際交往
“隨著知識含量的增加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大學生對事物的評判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表現在擇友和交際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來處理的人際關系。但大學生多數社會經驗少、交往能力差,評價他人時經常會出現主觀、極端、簡單化的傾向,從而影響人際和諧。”[1]尤其是那些來自大城市生活環境優越的大學生,由于有良好的教育環境,知識面廣,視野寬闊。因此,在完成大學學習任務的同時,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和機會去參加各種社會團體,展現自我,陶冶情操。他們對大學生活充滿了自信,然而,過分的自信會使他們走向極端,其中少數學生產生高人一等的心理優勢,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常常忽視平等,喜歡自吹自擂、裝腔作勢、盛氣凌人、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產生交往障礙。
自卑是由于對自己的能力和品格缺乏自信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在心理學上,自卑屬于主體反常的自我意識,是人的性格的一種缺陷。[2]自卑的同學總是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自慚形穢,因而在交往時過于拘謹,缺乏自信。他們常常情緒低落、心境消沉,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很低,不敢大膽主動地去與別人交往,這樣會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反過來,如果一個人長期的疏遠別人,自我封閉,別人也會覺得你不好接近,也敬而遠之,這樣就進一步加深了自卑心理。
恐懼心理是以焦慮、自閉為主要性的綜合心理障礙。人際交往中的恐懼心理主要是因為害羞和膽怯所導致的不敢去嘗試。他們總是擔心會在別人面前出丑,還會想象自己如何在別人面前出丑。當和別人相聚的時候,會感到不自然,甚至說不出一句話。他們在開始著手準備一項工作的時候總是想著失敗的結果,這樣就喪失了工作進行下去的信心。當前,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一部分,大學生更容易沉迷于網絡上虛擬的社交活動,逃避現實,這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就增加了對正常交際方式的恐懼心理。
嫉妒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3]嫉妒心在大學生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這種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別人的優越之處視為自己的威脅,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采取冷嘲熱諷,甚至詆毀攻擊他人。嫉賢妒能在大學生人際交際中易導致人際沖突和交往障礙。
多疑是一種由主觀臆斷所產生的不信任他人的情緒情感。多疑的特點是不信任人,以懷疑的眼光看人,對人懷著戒備之心,總是認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多疑的人往往總把別人的善意當做惡意,無中生有,搬弄是非,最后從懷疑他人到懷疑自己,變得自卑、消極和被動,從而影響人際關系。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自我調適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可以通過增強自我調適的能力來克服人際交往的障礙。
自我調適是自我意識的執行方面,集中體現了自我意識的能動性。它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個體對自我(包括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情緒體驗、意志毅力、行為動機、行為方式等)的調控、個體對環境的改變、個體在環境中的順應,三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作為調節個體與環境關系的手段與媒介,共同致力于個體與社會情境的和諧與平衡狀態。自我調適可分為被動的自我調適和主動的自我調適。前者主要指出于外部因素,如他人或環境的明確指令或壓力而導致的自我調適,后者指由主體自設目標、自定要求而致的自我調適。個體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了自控能力。[4]大學生除了被動的自我調適能力外,還應具有較強的主動調控能力。
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大學生應該樹立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反對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為個人求權利、求享樂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觀是以正確的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為前提的。大學生在了解人生觀與世界觀辨證關系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摒棄錯誤的人生觀,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就能夠建立樂觀、進取、積極、科學的人生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2.遵循人際交往的原則
大學生應該遵循人際交往的原則,協調好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人際交往的原則包括: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和互助原則。平等原則要求我們與人交往應做到一視同仁,切忌嫌貧愛富,不能因為家庭、地位、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對人另眼相看。誠信原則要求我們以誠待人,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納、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鳴,使交往關系得到鞏固和發展。寬容原則是協調個人與他人關系必不可少的條件。與人交往應心胸寬廣,大度容人,對非原則性的問題不斤斤計較,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互助原則首先要求我們要有仁愛之心,每個人都要學會關心和幫助別人,在別人有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
3.積極參加各類校園文化活動
在鄭永廷的《主導德育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研究》一書中指出:“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得到加強,并有機會結交更多的朋友,在與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逐漸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可見積極參加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擴大大學生的交往范圍,激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通過在群體中齊心協力、互相幫助,增進了解、加深友誼,從而有助于克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常見心理障礙。
4.反思人際交往實踐,積累人際交往經驗
人際交往是一個實踐體驗的過程,只有積極的參與社會實踐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大學生應積極的把握、創造交往機會,更多的參與人際交往實踐。通過對人際交往實踐的反思,積累人際交往的經驗和技巧,準確地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不苛求他人、不苛求社會。只有面對現實并和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才能隨時調節自我,適應環境。
[1]張翔,樊富珉.大學生人際沖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J].青年研究,2003(9).46.
[2]楊卉,張凱斌.大學生人際交往幾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及其調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99.
[3]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538.
[4]紀文曉.大學生自我調適之需求滿足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6(10):36-37.
[注]本文是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和諧社會視域下大學生人際交往自我調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