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陳葉
試論在發展低碳經濟背景下如何加快中職教育改革步伐
江蘇 陳葉
本文從發展低碳經濟這一時代課題入手,從作者所在地的江蘇省著重分析了發展低碳經濟對促進中職教育改革之間的重要聯系,通過擺事實講觀點談作法,表達出加快推進中職教育改革步伐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對學校自身發展、對公民就業創業都是一大利好,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大實事。
低碳;中職教育;改革
2007年9月8 日,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鄭重提出中國要“發展低碳經濟”。今年“兩會”上,低碳再次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點,如何在各級政府搶抓低碳經濟環境中,加快中等職業教育改革步伐、破解中職教育改革難、畢業生就業難等重難點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是當今世界正在興起的一種發展方式,它將成為較長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題,是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內容。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我國向世界發出莊嚴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今年“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的提案都涉及“低碳”,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在去年兩會遞交了關于低碳經濟的提案時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但今年他再次提出關于低碳經濟的提案時卻引起較高的關注度,以至于他不得不在全國兩會上召開一個小型新聞發布會對媒體集中闡述他的觀點。
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由于長期以來,我國不少地區一直單純強調GDP的增長,如今減排目標公布后,這種局面就需要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由此也需要新能源行業更快地發展與成熟,這就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專業技能的“低碳人才”,而中職學校以“培養人才快、與企業接軌多、學生生源廣”等優勢,在培養“低碳型人才”有著得天獨厚的自身優勢。
教育部在概括總結建國60年來中國教育發展成就時,特別提到“一個突破”,即“職業教育宏觀結構調整取得重要突破”。因此,在國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這一戰略機遇期對職教改革,即適應國際國內大形勢,也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低碳型人才”的智力支持,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改革方向。一是培養“低碳型人才”勢在必行。“作為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式,低碳人才缺乏已顯而易見……”全國人大常委齊續春在“兩會”上的觀點成為人們的共識。二是培養“低碳型人才”與職教密切相關。從筆者所在的江蘇省來看,未來沿海將建成全國新能源和新能源裝備制造兩個產業基地、節能環保與新能源產業成為戰略性主導產業等將給職教畢業生帶來較好的就業機遇,但以新能源領域人才現狀為例,全國可再生能源學院僅有1所,而職校具備迅速打造成為“低碳型人才”的基地。三是職校改革有助于經濟發展。職業教育通過多年發展,一些過時專業、老的教學手段、教材建設落后等問題與培養低碳經濟人才不相適應,只有大膽地對職校課程、辦學方式等進行改革,才能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二)職校培養低碳型人才經驗缺乏,教育教學亟需改革。目前,中專學校在培養低碳型人才方面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教育與生產結合不緊密。一些學校把職教當成學歷教育而不重視學生技能培養,導致部分學生會說不會做。二是校企合作不充分。不少大企業、中小企業紛紛把蘇南地區作為發展基地,但很多企業參與職校培訓的熱情不高,造成“你教的我用不上、我需的你教不好”的局面。三是師資力量偏弱。現有職校教師隊伍中不少授課老師還是書本中來、口頭上去,學生每天在黑板上學開車、搞電焊等,教師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不強,存在重理論、輕實踐,脫離生產實際的現象。
(三)發展低碳產業為中職畢業生提供了就業創業的好機會。《江蘇省“十二五”低碳經濟發展規劃》中將“低碳經濟”確立為沿海地區開發的主要戰略之一,同時會設立一些沿海低碳經濟示范區等國家級的低碳經濟試點示范和推廣項目。而從該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不難看出,全省的新興產業發展速度已遠超傳統產業,以我校所在的太倉市為例,一季度新興產業投資56.54億元,奧特斯維能源(太倉)有限公司、天順風能等一批新材料、電子信息企業成功入駐,低碳型人才必將成為未來高就業的人員之一。
建設培養低碳人才的一流職業學校,需要按照“調整結構、接軌低碳、提高質量”的要求,與時俱進地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采取“一培二引三留四聘五特招”等方式,通過建立《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方案》和“雙師素質”教師培訓計劃等途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把教師隊伍打造成低碳型人才隊伍。二是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通過校內培訓、國內培訓、國外學習、學歷進修、企業實踐、社會服務、技能大賽等多種途徑,促進教師全面發展。三是建立同工同酬。個別學校存在非在編、外地教師與本地教師存在待遇不同等問題,應在保障教師待遇等利益問題上做到外地本地一個樣、在編非編一個標準。
(二)改進教育教學模式。一是推行雙證制。在專業設置上適應發展低碳經濟的市場需求,突出職業性,真正做到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二是進行課程改革。結合發展低碳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根據本地區本學校實際增開節能環保、能源利用等低碳領域的課程,培養學生理論素養;三是推行“訂單培養”。根據企業崗位“訂單培養”學生,實施“辦校進廠、引廠入校、企業內公共實訓基地”等新型合作模式,拓展校企合作外延;開通校企直通車,由公司提供培訓教材、軟件,由學校按企業要求培訓測試,達到培訓目標。
(三)完善教學保障機制。一是要保證教學改革配套法規的建立。從專業開設、課程設置、教材開發等,到教學模式改革、實習實訓安排、人才引進等都需進一步完善。二是探索低碳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建立完善職校要主動服務區域人才需求、服務區域低碳化進程等方面的教育教學目標規劃,建立人才培養機制。三是建立教育教學監控體系。尤其教學質量的有效監控、教學方法手段創新、先進教學理念的引進等問題等都要考慮周全,避免出現虎頭蛇尾。
[1]姜妮.什么是低碳經濟?中國是如何發展的.中國環境報,2009-04-23.
[2]田棟棟.高就業率為何拉不動中國職業教育的聲望.中國青年報,2009-10-15.
[3]孫秀艷.低碳經濟引領中國未來發展.人民日報,2009-12-14.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