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張晶
淺談“政治課上的有效教學”
——課堂提問
黑龍江 張晶
課程設計中的藝術發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和有效教學的一個標志,課堂提問是聯系教與學的橋梁,認清課堂提問的功能及存在的問題能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有效教學;課堂提問
“有效教學”,在我國是一個亙古的論題。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有效教學”這個課題重新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和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教育研究表明: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諸如課程設計、教學組織、激勵等,其中課程設計中的藝術發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和有效教學的一個標志。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課堂語言交流是主要和重要的活動之一。課堂中師生之間語言交流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提問——回答”。提問作為語言交流活動的主動行為,對于提問者的思維以及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問題在科學探索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與科學家認識自然的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要獲取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都是未知的,都需要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并進行思維加工。重視問題的提出就是重視知識獲得的過程,傳統教育把知識看作一種教育結果,它關心的是傳授給了學生“多少知識”。現代教育則把知識看作一種過程,它除了關心所傳授的知識的數量外,更關心的是“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使學生獲得知識。因此,重視問題的提出和問題情境的創設,乃是現代教育有別于傳統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對課堂提問藝術功能的全面認識,有助于教師富有成效地在實踐中運用教學提問手段,課堂提問藝術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增進師生交流
2.集中學生注意
3.啟迪學生思維
4.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對課堂提問在認識上有所深化,在實踐中有所創新。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如果能使學生腦里經常裝著“為什么”,帶著各種疑問去上課,就會點燃學生內心求知的欲望,激發起他們學習,思考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學提問應注意實效,科學合理和一定的藝術性。
課堂提問要做好充分淮備,從形式到內容,從時間到人選,從收聽反饋信息到講評,都要心中有數。特別是教學應變提問,更應該有的放矢,絕不能隨意發問,倉促上陣。教學提問要把握好適當時機,應結合教學的不同環節,分清主次提出各種問題。設計提問的著眼點應該是:內容的關鍵處、矛盾處,主要是內容的關鍵處,即指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分析“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重難點時,教師不妨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簡單的事物只有一個矛盾,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而復雜的事物包含著許多矛盾,它們可分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事物的性質是由哪一種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呢?”這一問題的提出,增加了知識難度,激發了學生的探求欲望。
課堂提問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準備程度。據心理學家研究,如果人能夠用他現有的知識去回答某個問題,那么思維過程就不發生;當提出的問題須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識才能解決時,思維過程也不發生。為此,提問必須與學生原有知識相關連、相銜接,教師的提問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程度,從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使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由課、節、點等要素組成,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課、節之間甚至是知識點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并且形成了一個個的知識結構。在學習新知識時,可以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回憶思考,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在新舊知識點銜接處的設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找廠新舊知識的差異和聯系。學生在感受新知識時既有思想準備,又有知識基礎。如在學習經濟學中的“價值”這一概念時,可設問題: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哲學中的“人生價值”的“價值”各指什么?在學生回答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而問:那么經濟學中的價值又是什么呢?這樣就可以順利地完成哲學中的“價值”、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到經濟學中的“價值”的銜接。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提問時要堅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力戒提問“疑而不難”或“疑過于難”。教學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因此,對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小問題。通過設疑、解惑,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實現能力和知識由“現有水平”向“未來發展水平”的遷移。所以那些“一啟即發”的淺的問題,“啟而不發”的難問題,背離了教學目標的偏問題,沒有啟發性的死問題,都不應設置。
好的提問能體現訓練過程,使學生經歷由不懂到懂、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因此,一要注意探索性。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向學生發問“探索性問題”,目的是鼓勵學生進行探索、討論、澄清和證明。探究問題有助于學生就材料作出更充分的思考。如在分析“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時,可用比喻:社會財富為一蓄水池,貢獻為蓄水池的進水,索取為蓄水池的出水。先設問:蓄水池的水位變化有幾種可能,分析各是什么原因導致的?讓學生進行探索地思考。學生在討論分析中得出:進水?出水,水位上升;進水=出水,水位不變;進水?出水,水位下降。緊接著提問:如何讓蓄水池中的水在不斷循環中保持上升的趨勢?學生的結論是:進水?出水,即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于個人在社會中的索取時,才能實現社會的存在與向前發展。二要注意層次性。對難度較大的問題,設計輔助問題由淺到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思維沿著一定坡度發展提高,有步驟地啟發學生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扎扎實實地進入知識的殿堂。
提問那些能夠鼓勵全體(或大多數)學生參與的問題。所提的問題要能使大多數學生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學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內容要有梯度,要有層次;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出難度不同的問題,入選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問,要多問優等生;鍛煉性提問,照顧中等生;鼓勵性提問,穿插點問差等生,以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教學提問要讓每個同學都有啟迪,要使人人主動進取,使課堂變成學生施展才華、相互競爭的場所。
總之,教學既然是師生雙邊共同的活動,精心設計,循循善問,就成為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課堂提問也可以說是聯系教與學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解決教學矛盾的一把“鑰匙”。作為政治課老師就應正確地利用這一技巧,更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幼兒師范學校)
(編輯 呂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