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東陽
(江蘇省新沂市阿湖鎮黑埠中心小學)
對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分析及思考
◆莊東陽
(江蘇省新沂市阿湖鎮黑埠中心小學)
著名教育家加涅認為,有效的教學管理策略包括:教學活動、教學常規等。教學策略是一種整體的、創新性的教學方案,具有綜合性、靈活性、優化性、可操作性和自我調控性。教學指導策略包括: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及時有效的反饋和復習鞏固必要的知識等。此外,加涅還在管理策略和指導策略之外,特別提出了“教學動力學”的問題,認為,有成效的教師比起成效差的教師,不僅具有良好的管理和指導策略,而且這些策略之間組織的好,用的也恰當,其中許多環節是自動化的。至此,我們看到,課堂教學在于使班上全體學生的學習達到最優化。
“策略”一詞的由來關于教學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紀后半葉。“策略”一詞原是軍事用語,是指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計劃和指揮,意為實現戰略任務而采取的手段。策略是戰略的一部分且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它們之間反映了全局和局部、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的辯證關系。“策略”一詞被引入教學領域后,引起了人們對教學活動的重新認識。人們更自覺地把教學理解為有明確目標的、有各種最優化的手段與方法以保證目標實現的系統。所以,教學策略的研究,促進了教學理論的完整性與科學化。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給予高度重視的領域。有人曾比喻說,如果把教學設計的前兩個環節,即確定教學目標和了解學生的初始特征當作醫生弄清病理,診斷病情。那么,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制定就是“開處方和對癥下藥了”。所謂教學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學思想為指導,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制定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適、優化以使教學效果趨于最佳所采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是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教師和學生這兩大要素始終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任何教學策略都需要他們去選擇、制定、操作、執行和完成。因此,我們在探討教學策略時把這兩大要素不作為特定問題列出。當然,教學策略不是一個包攬一切教學方法、手段、組織形式和步驟的龐大內容的綜合體,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依據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方法、手段、形式和步驟,以便構筑有特色的教學方案。
1.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課堂
體育新課標明確指出:“體育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體育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建立一種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的關系需要教師真正地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情感需求,需要我們走進學生的身旁,以平視的目光、平等的語言、親近的心態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游戲。實際上,只有在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樂意去思考問題、發表看法,積極參與身體練習。因此教師要改變“師道尊嚴”的思想,把學生視為精神與我們等同的服務對象,以平等的思想、民主的作風對待每一個學生。
2.留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
只有當學生有了自主的權利,有了自主的時間與空間,才會有主動的學習,互動互促的機會與時間。新課程要求的自主是要有目標的,是要讓學生完成目標后有成功感的。同時也要求我們給學生主動探究和自主支配的時間與空間。具體到課堂上,要求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霸占課堂時間,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同時在未完教學中多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時間與空間,不要給學生規定過分統一的要求。例如,我們在教女生行進間雙手投籃時,我們習慣以右腳為例,右腳起跳,“一大二小三高跳”,但有的學生卻總是運著運著就左腳起跳了,這時我們老師就不防以左腳為例,示范一下左腳起跳的行進間雙手投籃給這些學生看,只要步伐節奏正確,動作連貫就算成功。然后讓學生根據設置的目標進行討論、探究、實踐;同時教師要根據所設置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評價,如果只提供自主空間,沒有目標要求,沒有相應的評價,那么這些“自主”實際上就是一種放任。
3.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課程標準》提出: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從這一理念出發,我們應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或是教學方法的確定,都需以激發和保持學生運動興趣著想,促進他們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促進興趣與個性的發展,提高學習的心理感受及體驗,從而增強終身體育意識。教師要做有心人,細心觀察,發現肯定,熱情支持,積極引導,精心培育。例如:在跳繩活動中,學生基本掌握跳繩的方法技巧后,教師引導學生大膽創造其他用繩鍛煉身體的方法,可自行尋找練習伙伴,學生積極參與,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如雙人跳、一人搖繩兩人跳、跳長繩、用繩跳高、拔河、“開火車”等練習方法。學生對于這種活動的形式非常活躍,熱情高漲,對于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4.把握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護其學習積極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合理設置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采用適宜的評價手段,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和發展。”要設計好練習的手段,這就必須認真地了解和研究學生,看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因為學生的需要求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要充分掌握學生的身心特點、興趣愛好和技術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況,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滿足興趣,實現目標,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空前發揮。學生的學習活動空間拓寬到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學生采用新型學習方式進行,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我們每位體育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使學生從喜歡體育活動轉向喜歡活動課,進而體現積極參與,是全面教學目標的前提,也是每一位體育教師細心反思的課題。我們曾經努力過,事業者有心,混沌者受啟,“無意者”習慣,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讓我們的每一位學生在快樂中健康學習,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在成長中健康成才。
[1]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謝作夫.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性淺析[J].吉林教育,2010,(11).
[3]徐為民.淺析體育課上學生的練習興趣[J].才智,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