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紅
(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幼兒園)
大班幼兒數學入學準備工作初探
◆顧 紅
(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幼兒園)
大班幼兒數學教學工作,是保證學前給予兒童數學認知發展所需的知識經驗,也是為兒童入學打基礎。本文結合實際教學工作,提出學習性與游戲性兼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統一、集體性與自主性結合、層次性與發展性匹配的建議。在此提出生活化、游戲為主教學為輔,操作式、語言介入式的數學入學準備策略。
大班幼兒 數學 入學準備
幼兒園和小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我國,幼兒大班教育是以游戲為主,而學校教育則是以課業學習為主,這種差異客觀上形成幼小銜接的坡度。幼小銜接是教育中的最初銜接,它的關鍵是發展、持續、支持、過渡。數學入學準備是一個自然銜接,它致力于實現早教機構和小學之間的發展持續性,以幫助兒童順利從幼兒園走向學校。
現狀的反思:用理念的觀點看大班幼兒數學教育現狀并不樂觀。
(1)幼兒入學后因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而對小學中的符號學習(文字,拼音、數字均為符號),聽不懂,不理解。
(2)幼兒入學適應能力差,導致幼兒入學后不能主動、獨立地按老師的要求完成數學作業等。
(3)幼兒入學后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能力差。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結論:大班幼兒數學教育急需與小學數學教育接軌。
對大班幼兒講,數學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幼兒形成對客觀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并主動探究的過程。以“玩數學”為主要形式。“玩數學”強調數學教育的游戲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直觀形象性?;诖?,我覺得在課程、內容、組織、能力等幾個方面來做好銜接。
幼兒園大班與小學數學課程聯系是否緊密直接影響幼小銜接的質量。幼兒大班的數學學習和小學一樣是以讀、寫、算基本技能為課程重點。同時,幼兒教師也借助測試了解幼兒的知識掌握情況。這樣,在課程設置上,將幼兒大班與小學數學緊密銜接起來,而每天的區域游戲(數學區、科學發現區、美工區、角色游戲區等)也滿足了幼兒游戲的需要。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提出“最近發展區”論,指出教學不應當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應不斷地稍微地超越它,所謂的讓幼兒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幼兒進入小學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過渡期。因此,如何讓幼兒大班的兒童進入小學之后較快的適應小學數學學習,是目前探索的重要問題。筆者結合實際工作,覺得大班數學教育要注意一下情況:
幼兒大班數學教學內容包括分類、排序、量的比較;如l~20數的認識;10以內數的組成,加減運算;時鐘等。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包括:數一數,比一比,認時鐘,加、減法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復,致使兒童失去新鮮感,給教師教學帶來困難。怎樣讓大班幼兒升入小學后注意力集中,對所學數學知識感興趣呢?
(1)以抽象數學運算逐漸替代圖示運算
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更多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解兒童。如在分類與計算教學中:兒童先操作,教師引導,兒童再獨立操作,先易后難;通過分類訓練,幫助兒童構建整體與部分的分與合的思維結構。掌握分類關系同時,初步滲透連續再分思想、邏輯排除思想,有意識培養兒童進行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實物分類操作、圖示分類操作、數的分解組成操作。
(2)以文字應用題逐漸替代圖畫應用題
在應用題教學中,幫助大班幼兒在實物演示中分析數量關系,說出計算式和解答結果,仿編相似題材。在教學中逐步做到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到有圖有文字的應用題,再到文字敘述的應用題的過渡。
因此,做好數學教材內容的幼小銜接是很重要的環節。
因數學知識抽象性、邏輯性、系統性特點,保證每個幼兒都能得到一定的數學入學準備教育,是必要的。同時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這三種組織形式,目的是使每個幼兒均能參與學習活動。
現今數學教育課程強調“生活化數學教育”的理念。然而,我們在實施以主題式課程為背景的數學教育時,仍需要清醒而理性的認識:“生活化數學教育”反對純粹的教授和記憶以及不聯系生活的數學教育,但它不能作為“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那樣,兒童的數學學習只停留在表面的、零碎的、甚至模糊的概念理解上,這無助兒童在聯系生活情景的基礎上正確、科學、系統、概括地理解數學概念。
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價值取向是引導幼兒用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幼兒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幼兒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游戲是幼兒教育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活動,已成為廣大教師的教育理念。而在數學教育領域里僅定位于用游戲法來組織教學。所以,有關游戲法雖在幼兒園教學中大量涌現,但仍未能改變幼兒園數學教育以上課為基本途徑的現實。本次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究游戲化的實質,真正確保游戲成為大班幼兒數學學習的基本途徑。
總之,幼兒園既需要正式的數學教學活動,也需要讓兒童通過游戲體驗積累數學感性經驗、以兒童自主選擇和生成為主的非正式的數學教學活動。
“操作”被普遍認為是兒童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教師應提供豐富的環境、教具,讓幼兒在自己擺弄、實踐中獲得數學感性經驗和邏輯知識,以促進他們對數概念的建構。如在“8的加減法”時學習中:
(1)幼兒數數,拿了幾根小棒(總數8);
(2)用學具小棒擺擺算式“7+1”、“1+7”與“8-1”、“8-7”;
(3)根據擺的過程,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4)看圖示列出兩個加法算式或兩個減法算式并看圖示說出得數。
(5)再引導學生用上面習得的操作方法來學習列出“6+2”、“8-2”和“5+3=8”、“8-3=5”、“4+4”“8-4”等“8”的加減法算式。
“語言介入式的數學學習”是指教師能夠充分運用“數學語言”向兒童提問,或與兒童交流互動。
啟東市實驗幼兒園與實驗小學在數學幼小銜接方面的觀念與做法給我們的啟示:
(1)充分認識“大班幼兒數學入學準備工作”的重要作用。“幼小銜接,精彩數學”是幼兒從幼兒園走向小學的第一步。
(2)發展幼兒與數學學習活動有關的心理能力。
(3)發展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即培養幼兒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培養幼兒獨立性與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等。
(4)改變只在大班才進行有關幼小數學教學銜接活動的做法。
[1]張凝.數學的過程與能力[J].幼兒教育,2010,(10).
[2]黃瑾.論幼兒園數學教學實施中的若干關系[J].幼兒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