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莉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中學)
元認知在提高初中生語文寫作中的應用
◆張麗莉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中學)
語文寫作一直是語文學習中的重中之重。語文寫作考察的不僅僅是寫作者的書面表達能力,而且牽扯到其他方面能力的挖掘和調動,比如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等。有研究表明:元認知同他們的寫作策略和寫作行為有密切聯系,并對寫作策略和寫作過程有著重要影響。
元認知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弗拉維爾(J.H.Flavell)對兒童記憶的研究。1976年,他在《認知發展》中提出了元認知的概念。他把元認知廣義地定義為:“任何以認知過程與結果為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它之所以被稱為元認知,是因為其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隨之,有關元認知的研究便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和關注,并很快成為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之一。
所謂元認知,就是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定向和自我調節。它主要包含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個方面:
(1)元認知知識,即個體所存儲的既和認知主體有關又和各種任務、目標、活動及經驗有關的知識片斷。Flavell認為元認知知識主要有三類:a.個體元認知知識,b.任務元認知知識,c.策略元認知知識。
(2)元認知體驗,即伴隨并從屬于智力活動的有意識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Flavell認為有很多元認知體驗是關于在某一認知活動中你已取得的進展或你將取得的進展的信息。元認知體驗伴隨著認知調節的整個進程,離開了它,認知調節是不可能進行的。
(3)元認知監控,即主體對認知活動的監控與調節。它表現為主體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知識的特點和學習的要求等定出計劃、選擇策略、評價其有效性、作出補救措施等。
由此看出,元認知知識是基礎,有助于學習者元認知監控的實現,也有助于引起相應的元認知體驗。元認知體驗是推動學習者進行元認知監控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強化、補充、修改和刪除原有的元認知知識。而元認知監控是元認知的核心,它一方面集中表現在借助元認知體驗,運用元認知知識對認知活動不斷進行積極、自覺的監控和調節;另一方面又使學習者產生更豐富的元認知體驗,獲得更多的元認知知識。在實際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這三個要素相互影響,三者動態形成了個人認知結構中的有機統一整體。實證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具有較高的元認知水平,學生就能有效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調節,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提起寫作,很多人就感到無可奈何。現在許多學生會抄作文、背作文、造作文,但不會寫作文。課上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可是學生的寫作水平并沒有提高。很多人會思考:為什么學了這么多年語文,語文寫作會這么難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1)個體知識和任務知識的缺少。個體知識主要是學生了解自己的語文寫作水平的不足,培養自己對語文寫作的興趣,明確自己努力要達到的目標。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本無“閑心”讀書。多數學生除教科書教輔書外,幾乎不讀課外讀物。很多學校根本沒有學生圖書室和閱覽室,有的學校雖有也形同虛設。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閱讀數量有限、閱讀水平不高。學生沒有寫作的興趣,但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具有強烈興趣的學生,并有合理的學習目標,才可以更多地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監控。任務知識是指學生對作文的評分標準,作文的特點即寫作任務的要求,以及評分人群特點的掌控。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很少講授作文的評判標準和策略知識,但這些知識對學生的成功寫作也是至關重要的。當學生有了一次次失敗的體驗后,他們常常會出現怕寫作文或者越寫越少的經歷,很多人甚至連題目都不看就放棄了。
(2)缺乏生活積累和元認知體驗。對初中生而言,限于年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人生經驗不足,生活積累不多,感悟太少。對他們來說,語言文字這一載體似乎無物可載。然而,寫作是需要生活基礎的,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長期以來,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除了學習什么都不關心。學生沒有條件直接參與社會,可以通過媒體,多看時事新聞,間接地了解社會。可有些家長、老師連電視新聞也不讓看,學生既無生活積累,相應地也就缺乏獨立思想,遇事沒有主見,思想單薄貧弱,甚至偏激。寫起文章來,自然難以講清道理,難以使人信服。教材選文脫離學生實際。語文教材承載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寫作提供借鑒和樣本。但是,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材或失之太舊,或失之太深,或失之太怪,在給學生寫作提供借鑒的意義上考慮得太少。
(3)作文批改多責備多,學生作文沒信心。作文評講中的認可、鼓勵,是激發學生作文興趣的催化劑。教師對學生作文如何評價,不僅關系到對學生勞動成果的態度,而且直接影響到對作文興趣的培養。學生完成一篇文章,無論質量高低,都是他們的勞動成果,從心理角度來看,都有一種讓別人認同的心理。教師由于自己的特殊地位、學識水平、文學修養、生活經驗遠高于學生,所以總是高高在上地評價學生,往往片面地認為學生水平低,對學生作文很少表揚。教師覺得學生“笨”,學生覺得教師“刁”,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由于長期沒有得到表揚,學生對寫作漸漸失去興趣,對作文寫作產生一種“恐懼感”。
寫作元認知訓練在于幫助人們揭示有效寫作教學的深層條件及其掌握的有效措施,從而更大程度上促進兒童認知的更快發展。寫作活動中元認知知識的三部分是交互起作用而不是相互獨立的,在寫作中要把三部分聯合起來應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一,努力提高學生的元認知知識。作文元認知知識,是指關于對自己寫作能力的認識,對影響自己寫作能力的各方面因素的認識,對自己寫作的格式、布局、思路、知識面的認識。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滲透元認知寫作的知識,發展學生在寫作中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意識到元認知理論對語文作文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識地向學生講授元認知理論的基本知識,即要引導學生準確認識自己的語文寫作水平,認真分析作文的類型、難度和要求,根據不同的寫作任務選擇不同的策略,培養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和自我修改的能力。
第二,加強學生的元認知策略的培訓。元認知技術在作文中的運用,就是監測與調控寫作過程。學生在寫作之前就制定寫作目標和計劃,根據不同的寫作任務采用不同的寫作方法或策略,這些均對寫作成績構成較大影響。教師應意識到學習策略的培訓可以改進學生的寫作,提高學習效果和質量,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潛能以及教師的教學。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即制訂寫作目標、寫作計劃以及根據不同的作文體裁和內容采用相應的寫作策略。選擇注意策略:根據作文標題,構思內容;將已有的知識與寫作任務有機地結合;思考作文的篇章結構和組織形式;主題句的寫作。監控策略;邊寫邊檢查;自己提問并解答;監測自己的寫作方法是否有效;根據時間和寫作的量調整寫作速度。評估策略:學習者經常性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我評價,必要時請同伴評價以及或讓教師評價。
第三,豐富學生關于元認知的知識和體驗。作文興趣,來源于作文的體驗。能感受到作文的成功,感覺到作文的情趣,才有可能提高作文水平,這些都是通過元認知體驗來獲得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寫作興趣。每個學生都有正確認識生活的潛力,教師適時抓住契機,將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巧妙加以引發,學生便會把主動表達這種認識看作一種樂事而對作文產生興趣。鼓勵學生將寫作的思維過程講述出來,監測別人和監測自己寫作策略的使用,通過討論、交流、互評、互改,來得到更多的訓練和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自我設問,即對寫作過程的環節進行程序化的自我提問,實現自我監控;創建“元認知”寫作學習環境,誘發學生產生元認知體驗,并不斷提高這些體驗的精確性,以提高元認知水平。
第四,創建師生間有效地反饋情境。反饋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反饋,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元認知理論掌握的程度,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并指導他們認真分析學習中的錯誤,及時地采取補救措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民主的反饋環境,不但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評價他人的學習方法與策略,而且還要使他們愿意接受別人的評價,引導學生將反饋內在化,使他們真正學會元認知學習。
總之,把元認知理論融入語文寫作教學中,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元認知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在寫作過程中計劃、監控和自省等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因此,它對學生語文寫作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
[1]Flavell,J.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C].In L.B.Resnick (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Hillsdale,NJ:Erlbaum,1976.
[2]王升.論研究性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