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徐向東
發揮化學教學優勢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河北 徐向東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化學教學在人文素質教育優勢,獨具匠心地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美育、愛國主義、能源和環保意識教育。
化學;教學優勢;人文素質;教育
化學是“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服務的一門自然科學”,存在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和人文教育的契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獨具的人文教育的優勢,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文素質教育。
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結合化學教學,揭示自然界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如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電子等的真實存在,使學生認識到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唯物主義觀點。
原子、分子的運動,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的轉移,離子的遷移,原子核的裂變以及化學變化中新物質的生成等,都充分證明物質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而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在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時,可以聯系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反應物的結構和性質是內因,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反應物的濃度、溫度、壓強以及催化劑等則是影響反應的外部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氧化過程與還原過程,化學平衡體系中的正反應與逆反應,它們都屬于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從自然科學上有力地論證了事物變化從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性。
在化學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內容,重視與強化有機滲透和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對物質的變化及其規律認識得更加明確,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活動的一些基本方法所蘊涵的人文思想是進行人文教育和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在比較復雜的化學問題中,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來研究問題,即建立理想化模型。這種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就體現了“矛盾論”的思想。此外,在化學解題方法中,如隔離法、對稱法、轉換法等,都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和生活態度非常有益。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學的客觀真實性,培養學生以求是為基礎的科學精神。在實驗教學中,多采用預測性質、實驗探索、驗證預測、得出結論的教學形式,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生間的交流、師生間的交流,要求學生充分尊重實驗事實,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實驗現象,如實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不弄虛作假、臆造事實。當實驗現象與自己所學理論不相吻合時,更要認真分析、尋找原因,大膽質疑,培養一絲不茍的求實態度。
在化學科學中充滿著豐富的美育素材,如客觀物質世界內在的美、物質在化學變化過程中所產生色彩美、化學教學模型的結構美、化學實驗裝置的形態美、微觀世界的粒子美等等,同時化學理論也從本質上體現了自然界的“真”(規律性),是真、善、美的統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不同的方位和途徑來挖掘化學科學美的事物和現象,并利用這些事物和現象來熏陶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審美觀。例如金屬單質的迷人光澤、晶體結構的奇妙對稱、焰色反應的絢麗多彩、化學實驗的千變萬化等等都體現著感性、外在的美;而化學原理與定律卻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準確提示了化學世界的本來面目,體現著理性的、內在的美。化學物質世界的自然美,給人以美的震撼,而化學家們所具有的人格美、心靈美更感染人、激勵人。無論是拉瓦錫、阿伏加德羅、門捷列夫,還是諾貝爾、居里夫人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形象。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事例,來激勵學生,塑造完善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質。
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領悟化學科學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還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美的特征與規律來分析和理解化學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激發。
化學學科中,愛國主義精神的素材十分豐富,在化學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把愛國主義精神教育與化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1.結合我國古代實用技術方面的主要成就,如冶金、陶瓷、火藥、造紙、釀造、青銅器、化石燃料的開采和利用等事例,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水平與偉大貢獻,增長知識,振奮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結合一些中外化學家的愛國主義事跡,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如侯德榜先生發明的“侯氏制堿法”為我國的制堿工業和化學工業作出的不朽貢獻,為祖國爭得了榮譽,我國化學家張青蓮教授為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的卓越貢獻等事例,不僅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家的高貴品質和克服困難、堅韌不拔、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法國化學家佩麗1939年在錒的衰變產物中,找到了第87號元素,將其命名為鈁(Fr),以紀念自己的祖國法蘭西,科學家的這種愛國情懷令人感動。
3.結合我國解放后的化學技術、化學工業、石油化工等方面取得地巨大成就,如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1996年我國鋼產量突破億噸,由1949年的世界第26位躍居世界第一位;水泥、化肥、純堿、硫酸等早于1985年就躍居世界第一位;原子彈、氫彈的試驗成功;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等事例。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使命感,激發學生奮發學習,努力拼搏,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當代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集中在糧食、能源、人口資源和環境五個方面,其中環境問題更是必須加以妥善解決的課題。化學教學內容中涉及能源、環保的問題很多,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氯代烷、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辦法、垃圾處理特別是廢棄電池處理方法等知識都涉及環境教育,教師應以相關物質的性質及用途為延伸點,向學生系統介紹危害人類生存環境的現象相關信息,并結合原子經濟性、綠色化學等概念滲透環保理念。化石燃料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化石燃料不可再生,結合全球糧荒問題,討論人造汽油的利與弊,當前全球能源緊缺,研究、開發新的可替代能源是化學工作者的重要課題,從而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自覺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
(作者單位:河北省武安市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