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韓亞超 郭新軍
張瀾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對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安徽 韓亞超 郭新軍
偉大的教育家張瀾先生具有豐富的教育思想,并進行了廣泛的教育實踐與探索,其關于職業教育的思想與理念,對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寶貴的借鑒作用。
張瀾;教育思想;職業教育;啟示
張瀾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國民主同盟杰出的創始人與領導者,同時張瀾先生也是偉大的教育家。張瀾先生經歷長期的教育實踐,提出的民主辦學,重視學術研究;結合區域社會產業特點,以就業為導向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培養具有實用技能的人才;嚴格教學管理,勇于實踐,敢于改革等主張,對當時的教育界和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重溫張瀾先生的教育思想,對于引導社會注重職業教育,端正職業教育思想,樹立職業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辦學層次和辦學模式等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寶貴的借鑒作用。
年幼時的張瀾,跟隨父親張文倬讀書,24歲時考中秀才,第二年被補為廩生,1903年張瀾被送到日本東京弘文書院學習。后來張瀾在南充創辦了南充縣立高等小學、民立兩等小學和端明女塾。1922年張瀾擔任南充中學校長,使學校氣象煥然一新。1926年張瀾出任剛剛成立的國立成都大學校長。1931年張瀾返回南充,繼續擔任南充中學校長,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1942年張瀾積極倡導、籌辦南充私立育才高級職業學校。可以說張瀾先生的一生,有相當長的歲月是在教育戰線上度過的。
1904至1911年,是張瀾先生教育思想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張瀾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以維新改育為主要標志,主張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傳播新的科學知識。張瀾還親自創辦端明女塾,開創了女子入校讀書的新風尚。1912至1925年,張瀾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由于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張瀾的思想受到極大的啟發,此時的張瀾主張民主政治,興辦實業服務地方。張瀾在擔任南充中學校長期間,打破了普通中學的單一模式,使得南充中學既有普通教育又有職業教育,為地方興辦實業培訓了大批急需的技術人才。這對當時南充地區發展實業特別是絲綢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26至1931年,是張瀾先生教育思想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1926年,張瀾出任國立成都大學校長。他從辦學指導思想,院系設置,到教學內容和教學管理,都嘔心瀝血,辛勤籌劃。張瀾先生擔任成都大學校長期間,辦學成績斐然,備受社會各界的贊譽。
張瀾在擔任南充中學校長期間,在開辦普通高中班的同時,開辦了工業、蠶絲、織綢等職業班。并在校內設立了工廠,購置了織綢機供學生實習。張瀾先生推行的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的措施,既滿足了一部分學生進一步深造的愿望,又為地方培訓了大批急需的專業技術人員,這在當時的四川教育界可以說是一大創舉。
那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現代工業、農業、服務業迅速發展,社會急需大量高層次、高水平和高素質的技能型、服務型、實用型人才充實到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第一線。這就要求我們的高等教育不僅僅是研究型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還需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不僅有利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同時也有利于教育結構的調整和現代教育體系的建設。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繁榮和進步做出較大的貢獻。因此,現在我們看來,黨和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思路與張瀾先生推行職業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
張瀾先生把人才定義為具有“實際的知識,專門的技能,前進的毅力”[1],張瀾先生在其《南充之實業自治》一文中指出:“中小學教授之普通科學,專為升學而準備,茍使小學畢業后不能再入中學,中學畢業后不能再入專門學校,則其所學就全歸于無用,所謂學生者,亦遂成為廢材,為商不能學,工不少除,勉強充當小學教師外,大多數流為無業游手之人,甚而不是案入匪徒,即去緣附軍隊以求生活”[2]。于是張瀾先生指出只有注重實業教育,使多數青年得有謀生的知識與技能,才能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1924年張瀾先生毅然對學校體制進行改革。將縣立中學、乙種實業學校和縣立高等小學合并為一所學校,并在學校內設立中學部、師范部、農蠶部,后又創立中醫班、工業班。張瀾先生的這些改革措施不但發展壯大了地方實業,還很好地解決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要求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必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和造就數以千萬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是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目標,以市場所需要的人才素質為出發和歸宿點,建立與社會就業價值導向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其目標的實現必須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那么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以高職教學的實踐為基礎,從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產學合作、就業指導、創業教育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探討。
為了給社會培養多種人才,張瀾先生注重根據不同職業的勞動特點和社會職業的多元化需求,對學校教育制度進行多方位改革,在學校內分中學部和師范部。中學部設文科和理科。文科重文史,理科注重數理化和外語,滿足社會對學科性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升學學習需要。后來又根據南充地方資源特點和實際需要,在學校創設中醫班、工業班、農蠶班等實業教育專業,滿足社會的職業人才需求。此外,張瀾先生還依據職業的特性舉辦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學生可根據自身家庭的經濟條件、本人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專業。
張瀾先生的這種根據學生自身情況,提供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舉措,在當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勞動者素質方面極富啟發意義。由于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形成了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經濟成份的多元化以及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的發展也帶來了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深刻變化。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職業種類的增多,社會、個人對教育需求的復雜性,客觀上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應突破單一的辦學模式。因此,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就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多元化,應當包括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辦學形式的多元化,辦學層次的多元化和辦學學制的多元化等[3]。
將職業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這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張瀾先生創辦實業教育的顯著特點,其內容就是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與真實的生產過程相結合。張瀾先生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大力推行教、學、做一體,學以致用的實業教育方法。1914年張瀾先生在擔任南充縣立中學校長,創辦實業學校和果山蠶業社時,他就明確制定了教育與實際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學校實行半工半讀,學生不僅學習課本知識,同時還要實地進行種桑、養蠶和繅絲,畢業后則回鄉生產,做到學以致用。使得學生既掌握課本知識,又在勞動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實踐技能。
張瀾先生的這種將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即教、學、做一體、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提高了學生的理論水平,也培養了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大課程建設,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并且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
張瀾先生創辦實業教育的顯著特點就是將專業的設置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南充歷來是四川重要的蠶桑出產地,也是四川絲綢生產的重要地區。張瀾先生指出南充實業發展首先是重視蠶絲業的發展。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他創辦南充實業教育的重點就放在了發展南充地方經濟上。1914年,他創辦了實業學校和果山蠶業社;1924年改制南充縣中,專門設立了農蠶部,其目的在于為地方培養具有較高學識和技術的農蠶專業人才。于此同時,為了滿足南充地方需要,在南充縣中農蠶部,開設了一兩年畢業的蠶業速成班,為社會培訓栽桑養蠶繅絲的技能的人。農蠶班的創設為當時南充培養了一大批蠶絲業人才,對南充蠶桑和絲織業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張瀾先生這種將職業教育根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教育思想,賦予了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力。
經濟與教育的關系是互動的,區域經濟發展可以拉動高技能人才需求,直接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地方政府增加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增強了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區域經濟發展,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高職教育質量[4]。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應當圍繞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是高職教育教學工作與社會需求相銜接的紐帶,是高職院校得以展示自己辦學特色的重要方面,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出路及方向。
[1]李新泉,徐守明.張瀾先生的人才觀及其實踐[J].文史雜志,1998(05).
[2]湛業武,于明.張瀾在南充[J].四川文物,1994(02).
[3]柳勤義,何江生.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要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J].科教文匯,2007(12).
[4]夏學文.區域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促進作用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注]基金項目:2010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級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職農學類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皖教高[2010]28號)資助項目。
(作者單位:阜陽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