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徐麗平
淺析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
黑龍江 徐麗平
本文通過對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當前現狀的分析,結合筆者多年來的從教經驗,提出了分組分層式和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分組分層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各行各業的信息化進程不斷加速,計算機己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基地的職業院校的學生,能否熟練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計算機原理及操作技能,已經成為其將來進入工作崗位的必要條件。所以,在職業院校開設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就變得尤為重要,現就如何作好職業院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談一些看法。
職業院校的學生大都基礎不好,學習興趣不高,自控能力較差,而且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接觸計算機的機會較少,甚至有的學生從來都沒接觸過計算機,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素質的參差不齊。這給職業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即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兼顧基礎差異明顯的學生。不僅如此,而且作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所需要的計算機知識應是不同的。其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由于家庭條件不同,學生接受電腦的程度也不同。接觸過計算機的同學,由于沒有正確的理論引導方式,能動性好一點,但是理論有缺失。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同學,能動性差,一旦接觸到計算機,很茫然,一味認真學習理論,實踐能力嚴重缺失。這兩種情況都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離。這就要求授課者在確定教學目標,具體實施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時,應事先考慮到學生和所學專業的特點,重組教學內容,按照“服務專業,實用為主”的原則,進行取舍式教學。而絕不能不顧學生和專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刀切”。應緊扣時代變化,對于一些實用性強的、具體的操作詳細介紹,以便于學生自學。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會計專業可以側重講解EXCEL;學前教育專業可以側重講解FLASH動漫制作等等。
許多老師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影響較大,大多采用講解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重視知識灌輸的共性,而往往忽視了學生能力培養的個性,把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建立在教師的單向授課上,忽視了計算機學科實踐性很強的特點,使得計算機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目前,大多職業院校一年級新生之間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有的新生基本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而有的新生卻連計算機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沒有任何基礎。面對這種個體差異,大多數教師所實施的都是“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根本無視學生個體差異,使得“吃不飽”、“吃不好”、“吃不了”的現象隨處可見。隨著我校招生數量的不斷增多,學生的來源、素質和層次各不相同,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本人認為在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中應當采取如下教學方法:
分組分層教學模式具體說就是針對教學班內在知識、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有差異的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異質組合),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彌補教師在課堂上有時無法兼顧所有學生的缺陷,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充分的溝通和合作,讓學習好、領會快的同學幫助指導學習差、領會慢的同學,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從而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興趣。教師在分組討論時要注意調控,不能放任自由,應當適時地參與各組的討論,適當點撥,發現共性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評。每隔一段時間,就對各層學生是否達到本層目標做出及時評價,然后再重新調整分層名單。未能達到本層目標的退到下一層次,而順利達到本層目標的進到上一層次。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評價最好以合作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個體的狀態決定小組的評價,使學生處在良好競爭的氛圍中。
當自己剛剛接授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時,我也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去授課,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學生們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效果都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為了不讓學生們對計算機這門基礎課由滿心期望變為失望,我開始尋找一種能吸引學生喜歡的新的教學模式,那就是“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以任務帶知識,使學生在解決任務的同時也掌握了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合理分解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分解任務是將一個大的任務分成若干個子任務,再將子任務往下分,直到每個子任務可操作或執行為止。在這些子任務中,有很多是以前沒學過的知識或技能,即隱含了新的知識點,這時就需要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問題(任務)的欲望,教師就得使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創設任務情景,通過講解、示范等多種教學方法,盡量不讓學生對任務產生太大的畏難和抵觸情緒。教師要做到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任務的分解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在計算機教學中,每一章是一個大任務,每一小節是一個子任務,每一小節中又包含幾個二級子任務。如Word的使用這一章,Word的使用是大任務,大任務下有四個一級的子任務:編輯文檔、制作表格、插入圖片、排版與打印,在四個子任務中又分別有若干個二級子任務。在教學時,先讓學生完成一個個二級子任務,學生可自由發揮,教師指導。隨著任務分析的深入細致,使整個章節不斷完整,結構不斷清晰。這實際上是將教學的內容拆解為一個個的“任務”,逐步地展示、布置給學生了。然后綜合每個人的“任務”成果,制作出一個完整Word文檔。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出一些實例以供參考,讓學生產生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功能或任務是可以通過學習完成的。這樣可以逐步消除對完成任務的畏懼感,樹立信心,使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進行。例如:在講“修飾文字”時,一改以往的那種講授方式,邊講邊給學生演示。而是事先先做好幾種修飾好的文字,然后在上課的時侯拿出來和沒有進行任何修飾的文字進行對比,讓學生在感官上先有一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要進行創作的欲望,在這個前提之下,教者再簡單進行點拔,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按著自己的審美觀點將文字修飾成自己喜歡的樣式。在學生進行獨立創作的時間里,教師只負責答疑,幫助學生完成自己想創作的作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社會將對職業院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我們應當與時俱進,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的積極性,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其計算機的應用能力,為其以后的專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北安市技工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