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洪麗巧
淺談語文教學中導入新課的方法
福建 洪麗巧
語文教學中,新課導入常常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本文對新課導入進行了一些探索,主要著眼于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引發求知欲望,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導入;新課;方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根據一定的授課目的,精心設計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引言,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它是開啟課堂寶庫的金鑰匙,目的在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引發求知欲望,提高學習效率。如何導入新課就成為授課時重要的一環。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試用了以下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
指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在復習已知知識基礎上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預測想象,產生興趣和動力。
如:講授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我預先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復習了與蘇軾有關的文學常識,又請一位同學背誦了蘇軾的另一首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大家從中體會蘇軾詞作意境廣闊,不為失意和離別所苦的曠達態度,幫助理解蘇詞筆力矯健,氣勢雄渾,格調豪放的風格,及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豪情。溫故而知新,巧妙地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導入方法。
以題目為突破口,把學生引入一個新的學習情境和藝術創造過程。
教《荷塘月色》一課時,先抓住“荷塘”和“月色”兩個詞,讓學生想象、描述自己見過的荷塘和月色,接著點題:“今天,我們要學習《荷塘月色》,其中的‘荷塘’和‘月色’是密不可分的,‘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景中寄寓了作者不滿現實、郁悶超然物外的感情。”這樣破題而入,直截了當,便于學生了解學習的內容,把握學習重點。
指把與課文主題相反的或類似的文章拿來研讀比較,引起學生對新課產生興趣。
如:講授《致橡樹》這課時,我先印發了另一位女詩人席慕蓉的《一棵花開的樹》,讓學生思考,找出表現抒情女主人公心理的詞語,然后明確的描繪說:“通過‘盼望’‘顫抖’‘等待’等關鍵詞語,這個女子的形象似乎就在我們面前,纖弱、柔美的她羞怯地守侯在路旁,祈禱著、激動著、渴望著她所鐘情的人會注意到她。”接著話鋒一轉:“席慕蓉表達了女性對愛情祈求的心情、被動的等待。而對愛情,并非所有的女性都如此。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致橡樹》中,女詩人舒婷就向我們傾述了一個全新的愛情觀。這樣用從主題上構成對比的詩導入新課,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吸引學生關注新課的內容。”
又如:《孔雀東南飛》這課,是這樣導入的:愛情是人類最美麗的情感,人們贊美它、崇敬它。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都表現了至死不渝的愛。《詩經》有它;漢樂府民歌有它;曹雪芹的筆下有它;瓊瑤的作品亦有它。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或悲、或喜,都能感動人心。梁祝化蝶、唐伯虎點秋香都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愛情故事。大家看一看上面這首漢樂府民歌《上邪》,對愛情的堅貞令人感慨不已。(展示小黑板上的詩《上邪》)
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竟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節課我們將學習另外一首關于愛情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大家看看這首古詩里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為何會成為悲劇。經這樣類比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指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板書、直觀教具、參觀等手段,以生動有趣的形式把學生引入新的教學情境。
這種方法常見的表現手段有:
1.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或概述課文內容,或講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寓言、笑話、古詩詞等,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如:講《簡筆與繁筆》這課,我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羅嗦故事“:清朝有個姓錢的秀才,寫文章非常羅嗦,人們都稱他為‘羅嗦先生’。有一次他赴京應考,考完后,給妻子寫了這樣一封信:‘吾妻:前信羅嗦而今又復羅嗦矣。吾下月即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二十九,即在三十,家中存有棉鞋一雙,希吾妻拿出來拍拍打打,因多灰塵之故也,希吾妻千千萬萬不要忘記。為省筆墨起見,吾不寫繁體的萬字,故以方字去點代之……’”故事講完,課堂笑聲不斷。此時,我及時引導說“:顯然,笑聲已證明羅嗦文章不受歡迎。我們在作文中應力避繁冗拖沓,注意把文章寫得繁簡恰當。可是,怎樣才能寫出繁簡恰當的文章呢?為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學習文藝短論《簡筆與繁筆》。”
又如:教《阿Q正傳》之前,我先借用了一首詩:
幻想中,你凌駕于別人之上;
現實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腳下;
可憐你,甚至沒有一名半姓;
可惱你,茫然如故,麻木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嘆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破產農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對,這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著名人物——阿Q!
這樣用與課文有聯系、富有哲理的詩句或故事啟發學生,能夠迅速地叩開學生的心扉,激發他們產生內驅力。
2.運用教具(如幻燈、投影儀、閉路電視等)
演示或現場參觀,先把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使教學語言簡潔、生動、直接,取得“綠葉襯紅花,烘枝托月”的藝術效果。如:教《威尼斯》這課,可先播放威尼斯風光錄像帶,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再學習課文。在記敘文、說明文的寫作教學中,我也使用了此法。如:《街頭見聞》、《我喜歡的一種植物》等題目,我采取先讓學生走出去,看一看,寫一寫的辦法。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同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既然教材內容各有不同,學生特點各有差別,導入新課的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東施效顰,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有機敏的應變能力,扎實的語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其次,熟悉教材,掌握重點、難點;再次,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狀況,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1]馮發會.論語文教學中的新課導入.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0年第12期.
[2]李文秀,陳東妹.談談語文教學中導入新課的藝術.成才之路,2007年第23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職業中專學校)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