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宋芳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及其傳承
湖南 宋芳
本文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措施,闡明了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意義。
民族音樂;民間音樂;傳承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有著漫長的歷史,從原始氏族社會簡單的歌舞歌曲,到殷商奴隸社會的發展,再到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繁榮,再到今天各種音樂元素的百花齊放,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民族民間積累下來多種形式,多種風格的音樂。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魂,它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民間音樂生于民眾之中,活躍于民眾之中,最貼近人民群眾,最直接反映社會的生產、生活和發展變化。在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大舞臺上,民間音樂可以稱之為記錄和反映民間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因此,中國民間音樂的傳承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中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就像一個百花齊放的大花園,而民間音樂則是這座花園里長開不敗、爭奇斗妍的奇葩。民間音樂是最具有民族性、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它產生于民間、生長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是中華民族音樂的源頭,是文藝創作的土壤,是藝術家創作的先師。它是包含了中國幾千年來的諸多審美品格,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按中國傳統音樂中所包含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可劃分成五個類別:一是器樂音樂、二是戲曲音樂、三是說唱音樂、四是民歌、五是民間舞蹈音樂。這些是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本體,是中國音樂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民間音樂的魅力、情趣所在。
例如,近年來一種新的演唱方式的出現,即“原生態唱法”,它保留了中國民族民間原汁原味的發聲、狀態,與現在的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不同,這些都是植根于中國的民間音樂。
中國民間音樂是指由百姓集體創作的,能夠真實地反映其生活情境的,生動的表達其情感愿望的作品。民間音樂是一般庶民百姓的音樂,是適合廣大民眾審美需求的一種藝術,具有鮮明的原生性。與中國傳統音樂中其他三類音樂比較,宮廷音樂總被稱為“雅樂”,民間音樂總被稱為“俗樂”,而“雅樂”的產生卻是宮廷樂官和樂工們到民間采集“俗樂”整理、加工、改編后得來的;宗教音樂也是在民間祭祀典儀中的曲調和器樂等基礎上,逐漸演變而成的;文人音樂更是以民間音樂作為藝術形態和內容根基,由文人加工創作的反映人們精神、理想和生活情趣的音樂。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講,民間音樂可以稱為中國傳統音樂中其他音樂的“根”或“源”。
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積極成果,特別是繼承和發揚民間音樂的優秀成果,不斷創作出反映人民生活、表達人民情感、體現社會文明的優秀音樂作品。著名音樂家馬可曾說:“歷代偉大的音樂家都是十分重視民間音樂,他們常常把民間音樂吸收到他們的創作中,通過音樂找到了接近人民的創作道路。這是因為民間音樂生動地表現了人民的生活情趣,真實地反映了歷史,而這是藝術作品的靈魂!”“一切偉大的音樂家總是繼承著民間音樂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作進一步的藝術加工,而不是與它的方向背道而馳。任何天才一旦違背了民間音樂的這種傳統,他的作品就會脫離人民、降低價值!”可見,民間音樂的現實性、根源性是不容忽視的。
音樂的獨特之處在于能使人的心靈震顫,音響流動的每一瞬間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情緒、情感變化。
民族音樂作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毋庸置疑,民族音樂文化在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幾千年來的中國音樂史及現代的音樂教育現狀看,我國音樂要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高,必須以中華民族本土音樂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樂當成主流,而將民族音樂作為附庸的話,必然會帶來民族音樂的衰退乃至消亡。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學生時教授的是“六經”,即“禮、樂、詩、書、易、春秋”,其中他把音樂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體現了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樂紀·策篇》也說:“樂者,德之華也。”認為音樂是道德的精華,可見,音樂對道德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不僅僅在古代,在現代教育中,音樂作品同樣滲透著德育教育的內容。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電子音像制品使民眾的音樂視聽變得無限廣闊,不再像過去那樣只依賴于簡單、直觀、本地的民間音樂滿足精神生活了。改革開放促進了外來文化的交流與借鑒,新奇感使一些現代人熱衷追求新潮、新藝術形式,而忽視了本民族固有的藝術精粹。盡管民間音樂還在靜靜的流傳繁衍,然而它的重要性和社會作用在一些層面已經慢慢開始被淡忘忽視。我國的民間音樂文化面臨著延續和生存的威脅,我們要意識到民族文化對培育我們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要堅定弘揚民族文化精華的基本立場,只有加強民族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養后代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才有利于創造與時俱進的新的民族音樂文化。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其制作的質地,可分為金、石、絲、竹、革、木、匏、土所謂“八音”,以此造就不同音質的民族樂器。笛子音色的甜美,洞簫音色的純厚,二胡音色的細膩,柳琴音色的溫潤加之演奏者嫻熟的技巧,以及作品美不勝收的品格,使各類樂器的音色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渾然一體。獨特的音色美,正是華夏民族音樂區別于西洋音樂的重要分水嶺。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只是注意到民間音樂這一本體,而沒有重視它的重要載體———民間樂器。除了人聲,音樂的重要表達方式都是通過樂器傳達的,樂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樂器本身所特有的音樂物理信息,可以更快地讓學生進入聲音與音樂本體,激發學生對于傳統音樂的興趣。將豐富的民族民間樂器引入中小學課堂是解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發展問題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是相對于其它一切途徑來說最為經濟和效果最佳的途徑。
流行歌曲就是時代的標準,它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時代在發展,流行歌曲也在變化。現在的流行音樂中都加用“中國風”,而純粹的中國風是“結合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將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代節奏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
譬如:林俊杰的《江南》,曲風把現代音樂和中國江南古典音樂結合在一起;吳克群的新專輯《將軍令》中樂器編配充分運用了嗩吶、鼓、笛子、古箏、二胡等中國民族樂器與現代打擊樂融合;周杰倫歌曲《青花瓷》、《本草綱目》歌詞中填了傳統的詩詞歌賦,曲式結構上,具有中國傳統音樂多種變奏體系及曲式,統一中求變化。這樣的作品猶如國畫,沒有刻板的幾何構圖,重在寫意,追求神似,達到了極高的美學境界。王力宏的《在梅邊》歌曲中唱腔“摻雜”著傳統戲曲京劇、黃梅戲音樂中的唱腔等等,創造出復古、含蓄、寂愁、優雅、輕松等音樂格調,使得喜愛流行音樂的學生們掃除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陌生感及疏離感,知道在他們心中的偶像都在吸取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滋養,這樣也就慢慢樹立起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古典音樂文化的喜愛,流露出對濃厚的中國風韻的熱衷,也使得這些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元素、中國味道的歌曲,在廣泛的傳唱過程中,被眾多學生接受并喜歡。這就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在于它帶給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葉燮在論詩時所言:“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我國民族眾多、地域寬廣,民族音樂的精華大多在民間。所以傳統音樂教育,更宜實施校外的教學模式。在學校的音樂課堂上只是學到理論方面的知識,而在校外可以實踐,可以深入到傳統音樂實際環境中去主動接受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因為,無論是音樂文化的形成與展,還是音樂作品的創作與傳承,都是與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相聯系的。
學校的音樂教育可以組織學生出采風,可以深入了解和親身體驗各個民族的風俗,這有利于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因為民俗是具體可感的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傳承性特征和模式化特征,它是由民眾共同傳承,被人們反復遵照、不斷重復的事項。民族音樂往往就是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民俗,甚至是某種民俗的具體寫照。因而,民族不同、風俗不同,各民族的音樂風格也就不同。學生深入民俗民風可以了解在民間社會生活中音樂與民俗的關系,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俗中有樂”或者是“樂中見俗”。所以筆者認為,在音樂教學中,不僅學校專職的音樂教師要定時定期地深入各民族采風,學生出校外采風也實屬必要。
隨著國家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立法規則也日漸詳細,文藝工作者要在社會中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宣傳,樹立起對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和挖掘的意識,擔負起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人的重要責任。
推廣是關鍵,現在的民族藝術越來越被人們淡忘,其實民族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要做到傳承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其次是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推陳出新,把民族音樂融入時代元素,發展大眾文化。民間音樂的延續,是中華民族音樂生存的象征,我們要珍愛、傳承、發展民間音樂,讓它伴隨中華民族文化一道永遠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