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于亞琴
論人類聚居環境的發展
黑龍江 于亞琴
人類聚居環境泛指所有人類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環境,特指建筑、城市、風景園林等認為居住環境。人居環境是一個整體,是城市大景觀中的子系統,由環境中各類形象構成,這些形象相互聯系又能使人們有多種多樣的感受,是在規劃設計中整體思維與綜合創造的具體體現,正如吳良鏞先生提出的:“走向園林、城市規劃、建筑的融合”。與以往不同,當今世界各國人類聚居環境的建設容量在擴大,空間在膨脹;更具大尺度、區域性;時間在壓縮,周期短,速度快;涉及的方面和內容更為復雜。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一方面,城市化為國家、區域帶來了巨大的綜合效益,而另一方面,因為開發了在國土、區域等更多規模范圍的土地、水域、交通,使產業結構和城鎮體系要重新布局,使社會文化的保持和發展面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和弊端。
今天的人居環境系統變得愈來愈復雜和趨向多元化,不能孤立、片面地強調單獨部門的專業系統,多元化的社會發展也要求各部門的專業人員具備學科的綜合知識,除了我們經典的園林、建筑、規劃等方面的理論與方法,還有其它與現實社會相關的各類知識。在更為宏觀的尺度上,更為綜合的學科范圍內,根據更為細化定量的數據資料,實行系統、量化、動態的分析與綜合,這正是包括建筑設計、城鄉規劃、景觀環境規劃在內的建筑學科在可持續發展大潮中所面臨的空前的挑戰。人類聚居環境的研究實質上正是面對這種挑戰應運而生的。與以往相比,作為建筑規劃界新生的學術理論及專業實踐,人類聚居環境的研究實踐,在價值觀念、理論基礎、方法原理、技術手段等各個方面,從思想觀念到實際操作,都需要一系列的變革。
人口、環境、生產是當今人類生存的基本制約,與之對應,社會文化、生態資源、經濟發展問題的加劇,人們已開始體會到,這三大難題不僅是相互制約、跨越地域國界,而且是超越代際、左右后輩的。將三大難題綜合平衡,并以全球的范圍和幾代人的生存興衰為價值尺度,這正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也是人類走向21世紀的發展觀。
人類聚居環境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建筑環境等學科同行關注的熱點。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1976年的“生態環境——人類社區會議”;1970年召開的“人居環境大會”;1986年溫哥華聯合國人居環境會議;1992年里約熱內盧環境發展大會,以及1993年召開的以“為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而設計”為主題的第18屆國際建協大會。人聚環境問題研究與實踐的國際性呼聲日益高漲。
關于人類聚居問題的研究,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希臘學者道薩迪亞斯就提出了“人居環境科學”的概念。不同于傳統的建筑學,其著點已不是單純的建筑或城市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聚居環境,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帶,所考慮的是尺度、層次不同的人類聚居問題。
相比之下,當今中國的人聚環境建設正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現實。如吳良鏞教授所概括:城市化與建筑像江潮一樣地發展,像水波紋一樣地逼近,一方面有大量的建設,產生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在進行相當多的大尺度的破壞。
繼1994年《人聚環境與21世紀華夏建筑學術研討會》之后,來自建筑、城市規劃等學科專業相關人員圍繞人類聚居環境規劃設計,進行了多方面的研討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結果。
作為一種新的學科概念,人類聚居環境學是從人類居住和環境科學這兩大概念范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人類聚居環境學是探索研究人類因各類生存活動需求而構筑空間、場所、領域的學問,是一門綜合性的將以人為中心的人類聚居活動與以生存環境為中心的生物圈相互聯系、加以研究的科學和藝術。以人類聚居環境學為理論基礎,使之與人類聚居環境建設不同層次的工程實際聯系,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其意義在于通過古今中外人類聚居環境發展變遷的審視,確立一種關于人類聚居環境價值觀和認識的理論框架,識別現代與未來人類聚居環境問題及根源,面對當今范圍廣闊、內容復雜的規劃設計應用領域,探索人類聚居環境分析評價的現代方法技術,用以指導人類聚居環境保護開發與規劃設計的實踐活動。
無論是舊城改造或是新城擴建,人居環境污染是不能脫離其地域文化的,這里包含了一個時空概念以及人的需求。歷史繼續與文化傳承應該是精神方面的積極發展,因而,在強調地域文化準則的同時,應該避免那種在“發揚傳統”的口號下進行的毫無內涵的抄襲與仿建。但對于已有的文化古跡景觀應該花大力去精心保護,因其直接體現了一個城市地域文化的歷史特征。遵循地域文化準則的主要目的是要求我們尊重和理解地方傳統特征和區域文化內涵,并熟悉居民行為方式,人是有文化屬性的,人居環境中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觀,可以使居住者產生文化認同感,而外來游客也可以領略其文化魅力的獨特。但愿在人居環境中有相關的所有人,包括決策者、規劃者、居用者,都能關注我們聚居環境的整體生態狀態,即“整體環境”、“生態保護”、“地域文化”的認識與思考,使其健康地持續發展,跟上文明的步伐。但就在市場經濟初具規模的當今社會,我國城鄉建設正大規模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勢不可擋,但往往在大面積拆建過程中,造成了對傳統特色街區的損壞及至對珍貴文物的破壞。城市中心高層建筑熱潮,改變了城市天際線,適應金融商業的發展,但往往擠占綠地,停車面積嚴重不足,加上盲目追求“新、奇、特”,造成千城一面,導致不少歷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一般來說,歷史上著名古建風貌的環境,都具有非常強烈的特殊景觀。仿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焦點,或需要嚴格隔開的區域。但現代化大都市環境中,需要探討如何使它們之間能夠互相容忍和滲透,以創造一種新的具有某種彈性的視覺空間。互相容忍和互相滲透的兩組不同風貌的古建筑和現代建筑,只要處理恰當,是可以組成一個空間環境的,但不能是多中心。包容與滲透,不能僅在建筑哲理上認同,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求。
人類聚居環境工程師所關注的是這種理性秩序和感性脈絡兩者的結合,并且要將這種秩序結合通過物質化手段,落實在有空間分布和時間演變的客觀環境之中。作為人類聚居環境工程體系的理論核心,場域理論概括了人類聚居環境的深層結構。
1.場域是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的時空存在。這種時空存在的表現是山水、原野、鄉村城市、建筑、園林等一系列為人們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生存環境,其內在核心是人。場域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資源五大要素的變化而變化。
2.場域的時空存在,在時間上至少可分為過去、現狀和未來三個階段,空間分布上至少包括三個相互重合的層次,這就是慣常意義上的建筑、城市、景觀。
適宜的人居環境的宗旨與目標是為人們創造出一個城市形態脈理清晰,各城市要素之間協調、和諧,而且使城市整體與局部具有特色,有識別性,人居氛圍要舒適,有利于兒童成長、老人休閑,安靜、方便、衛生、安全的人居環境。為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人類聚居環境價值觀入手,開展人類聚居環境系統量化的數據集取與綜合評價研究,進而,如同土地礦產一樣,把人類聚居環境也視為一種資源,在規劃決策、設計建造之前,加以科學合理的認識、評價、預測,在建設之中,予以可持續性的保護與開發。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