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沈盤中
對跨國公司的法律管制和協調
江蘇 沈盤中
跨國公司在現代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使得各國及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國際組織對此極為關注。如何對跨國公司實施有效適度的法律管制,充分發揮跨國公司對母國、東道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抑制其負面影響已成為一個焦點問題。對跨國公司的法律管制按照管制的范圍可分為國家管制、區域管制和國際管制。對跨國公司進行整體上的規范,不是某一個國家能夠單獨做到的,需要國際社會對整個跨國公司的活動進行規范和協調。國際上已出現許多關于跨國公司的行為守則及指導方針,本文主要介紹了《聯合國跨國公司行動守則》的主要內容及存在的問題,最后進行簡略評析。
跨國公司;法律;管制
跨國公司以巨額的資本、先進的技術、龐大的產銷和研發規模、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全球性的經營戰略,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組織者,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當今世界跨國公司的數量和規模均在迅速擴大,跨國公司在國際社會經濟交流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同時,跨國公司的規模化、全球化發展向諸多傳統制度、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跨國公司是要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獲取最高利潤,而以此為目標實施的全球戰略活動就必然會與東道國、母國產生矛盾和沖突。從跨國公司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來看,它引發的各種矛盾大致可分為政治性矛盾、經濟性矛盾和自然環境保護方面的矛盾等。而跨國公司與母國的矛盾主要有:1.跨國公司資本的大量輸出,造成國內投資減少、產業空心化。2.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辦廠,減少了國內的就業機會。3.跨國公司在海外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減少了母國的出口。4.跨國公司利用海外的子公司逃避國內稅收。5.跨國公司的技術轉讓導致母國的技術外流。(余勁松,吳志攀.國際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頁.)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并采取立法措施對其進行法律管制。對跨國公司的法律管制按照管制的范圍可分為國家管制、區域管制和國際管制。
為了吸引跨國公司直接投資,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同時限制和避免跨國公司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各國都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約束跨國公司的行為。由于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國情差異,使得各國對跨國公司的法律規范差別很大,其中尤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差別更為顯著。
發展中國家對跨國公司的政策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外國跨國公司主要采取了嚴格限制和逐步國有化的政策;70年代中期后,逐步轉向利用和限制相結合的政策。發展中國家對跨國公司的政策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大體上可分為3種類型:一類是對外國跨國公司的投資基本上采取嚴格的管制政策,一類是完全放開,對跨國公司活動不加限制;一類是對跨國公司實行利用和限制相結合的政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采取了此類政策。發展中國家對跨國公司的法律管制主要分為限制和鼓勵兩個方面。
發達國家既是跨國公司的母國,又是跨國公司的東道國。作為跨國公司的母國,發達國家對本國跨國公司的法律規范,既有積極支持和鼓勵的一面,又有對跨國公司國外業務活動加強監督管理的一面。支持和鼓勵的主要措施有:1.利用反托拉斯法刺激私人資本向國外流動。2.對國外投資實行保護。3.建立國外投資擔保制。4.提供投資情報與信息。5.稅制的獎勵與優惠。加強監督管理的措施主要有:1.對外流資本和技術的審查。2.防止輸出就業。3.防止避稅和逃稅,加強聯合審計工作。發達的東道國對外國跨國公司歷來采取鼓勵公平競爭的開放政策。但是,當東道國經濟受到外國公司較大的控制時,東道國政府就會從中立態度轉向一定的限制,其措施主要有:1.限制投資部門。2.對外國公司投入與產出的限制。3.建立嚴格的外資審批制度。
全球各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給國際投資流向帶來了新的刺激因素。國家間、地區間在投資方面的滲透日益加強。(陳安.國際經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頁.)在一定區域對外資實行共同的法律管制,可能比單一國家的法律管制更為有效。在區域性法律管制中,最具成效的是歐盟(原歐共體)、安第斯集團和經濟合作組織。
歐共體作為世界上最大,也是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組織,從一開始就以成員國間人員、貨物、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為目標。但歐共體對共同體內直接投資的跨國流動并非完全放任不管。歐共體委員會對此種跨國流動的管制主要體現在其“競爭法”對企業之間實行兼并以及建立合營企業的控制上。歐共體委員會于1973年提出的“關于跨國公司責任與共同體規則”中明確了以下原則:平等待遇原則、對跨國公司的一般原則、資料和稅收方面的國際合作。
安第斯集團又稱“安第斯條約組織”,作為純粹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更注意對來自區域外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進行共同的、協調一致的限制和監督。主要包括禁止外資投資的領域、限制外資比例、外資登記和批準條件、外資原有資本和利潤匯出限制及外資投資期限的限制等。
對跨國公司的國際管制,主要由國際條約或國際會議所通過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以及國際習慣規則所構成。(李金澤.跨國公司與法律沖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頁.)現在國際上出現了許多規定管理和對待跨國公司的標準的國際行動守則和指導方針,有些是試圖建立一個能夠普遍地處理同跨國公司業務有關的各種問題的綜合體系,另一些則僅限于解決某些專門問題或某些地區性的需要;有些已經完成并且頒布,另一些則尚在談判中。國際社會對跨國公司的法律管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跨國公司所有權的限制。2.遵守東道國政府的政策。3.金融管制。4.擴大技術轉讓。5.限制性商業慣例。6.避免行賄受賄的措施。7.解決投資爭端的國際協定。8.資料公開。9.環境保護的國際管理。10.就業和勞資關系。對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管制,從理論上講是最為有效的,但在實踐上卻任重道遠。(陳安.國際經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55頁.)世界貿易組織對有關貿易的國際投資問題進行規制,對跨國公司的國際法制之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許自此以后跨國公司的國際法制發展道路,將走向另一種新模式— —在全球性的經濟組織主持下推進并可利用其獨具特色的保障實施機制。世貿組織法的豐富性和高度統一性、協調性等良好的法制基礎,必然為與貿易相關的投資法制在該體系內的滋長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廣泛性則為國際投資法制的全球性拓展創造了條件,同樣也會推動專門針對跨國公司的國際法制的發展。(李金澤.跨國公司與法律沖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頁.)
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的中心工作是致力于起草《跨國公司行動守則》。1975年委員會成立政府間行動守則工作組,負責擬訂工作。1982年5月完成守則的草擬工作。1990年跨國公司委員會召集特別會議,會上又一次修訂了守則草案。守則草案分為六章,71條,其結構是:1.序言和目標;2.定義和適用范圍(第1-6條);3.跨國公司的活動和行為(第7-46條);4.跨國公司的待遇(第47-58條);5.政府間合作(第59-65條);6.守則的實施(第 66-71 條)。
守則草案對于跨國公司的大部分規定都取得了一致意見,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下面簡述各部分的具體內容及存在的問題。
1.序言和目標。由于分歧嚴重,守則第一章只有標題,沒有實質內容。
2.定義和適用范圍。“本守則所用‘跨國公司’一詞是指一個企業,組成這個企業的實體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而不論這些實體法律形式和活動范圍如何,這種企業業務是通過一個或多個決策中心,根據一定的決策體制經營的,因而具有一貫的政策和共同的戰略。企業的各個實體由于所有權或別的因素有聯系關系,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體能對其他實體的活動施加影響,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以及分擔責任。”
3.跨國公司的活動和行為。這一章是整個守則的中心內容,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一般性和政治性的規定,主要強調尊重東道國國家主權,遵守其國內法律、政策,尊重人權與自由,不干涉內政及政府間關系,不行賄等;二是有關經濟、金融、社會等方面的規定,主要涉及有關投資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國際收支和金融財務、轉移定價、稅收、競爭和限制性商業慣例、技術轉讓、消費者保護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三是資料公開的規定,主要是要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應向公眾公開整個跨國公司的結構、政策和活動的清楚而易懂的資料,向主管當局提交關于其各實體在有關國家的活動和政策的一切資料。
4.跨國公司的待遇。這是守則草案中最有爭議的部分,分為一般待遇、國有化和補償、管轄權三部分。關于一般待遇,發達國家認為守則應當規定依照國際法,給予跨國公司公平、平等和非歧視待遇,各國法律給予跨國公司的待遇應當遵循最起碼的“國際標準”;發展中國家則認為跨國公司應根據所在國的法律、條例和行政管理制度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待遇。折衷方案則使用“國際義務”一詞來概括有關跨國公司待遇的規定。關于國有化和補償,問題仍集中于是否給予補償的分歧。關于管轄權,守則規定了國家對跨國公司活動的管轄權、管轄沖突、法律選擇和爭議解決方法等。
5.政府間合作和守則的實施。這部分強調只有政府的相互合作,才能確保守則的切實執行,并為此目的制定了一套國際合作方式。這種國際合作方式首先強調各國在制定有關跨國公司的立法時,要注意與守則之間的協調一致;其次規定了政府之間彼此合作的各種方式,強調國際組織應承擔這方面的職責;最后還規定了守則的定期審查程序。
對于守則的法律性質,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分歧。發展中國家主張守則應是一個有法律約束力和強制性的文件,而發達國家則認為,守則應是自愿或非強制性的。如果守則是一個有法律約束力和強制性的文件,就要采取多邊條約或公約的形式,但這有待于各國的加入和批準。守則的實體規定是否可以接受,取決于每個成員國的自主選擇。但是,采用或實施一個強制性守則所要求的正式程序看來會更難于達到普遍一致的有效性的目的。(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聯合國跨國公司行動守則.第26~27頁.)如果守則采取聯合國大會決議或宣言的形式,就不是強制性的,但仍可以有效,因為它畢竟反映著各國政府的意愿,會逐漸被國際社會認可,最終可以在國內國際水平上成為法律淵源。一項行動守則的有效與否,在于各參加國對守則的各項規定所作的政治承諾,而并非文件的法律性質。(N.霍恩.多國企業的各種行動守則和跨國商事(習慣)法.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83頁.)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則主要強調守則是“有效的、綜合的、普遍接受和普遍采用的”文件。
守則的制定是為了消除跨國公司活動的不利影響,對其活動和行為進行限制,同時也是為了促進跨國公司向積極的一面發展。這不僅對東道國和世界經濟有利,得到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即使跨國公司本身也最終認識到,一項適當地規定的國際標準對建立明確和穩定的“競爭規則”,從而使投資獲得更大的安全是有利的。相信由于國家、國際組織及跨國公司的共同努力,會大大改善國際投資的環境,從而促進國際經濟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1】余勁松,吳志攀.國際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頁.
【2】陳安.國際經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頁.
【3】李金澤.跨國公司與法律沖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頁.
【4】陳安.國際經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55頁.
【5】李金澤.跨國公司與法律沖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頁.
【6】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聯合國跨國公司行動守則.第26~27頁.
【7】N.霍恩.多國企業的各種行動守則和跨國商事(習慣)法.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83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消防支隊江陰大隊)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