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陶淵明與陶詩的隱逸真淳"/>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黑龍江 王馨 高春燕 湖南 王景哲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論陶淵明與陶詩的隱逸真淳
黑龍江 王馨 高春燕 湖南 王景哲
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抉絕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魏晉時期的政治紛爭使得無數士人無謂喪命,對士人階層產生了嚴重的精神威脅,他們對現實不滿,卻又無力反抗,只好隱居。
陶淵明出身名門,少年時代即有“大濟于蒼生”之志,想要實現其“猛志逸四海,鴦翩思遠靄”(《雜詩十二首》其五)的志向。他4次入仕:第一次任江州祭酒,第二次任桓玄軍幕,第三次是投在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下,最后乃是任彭澤縣令。在彭澤縣令任上陶淵明只呆了80天,便不愿為5斗米折腰,解緩回鄉,隱耕田園,直至壽終。
陶淵明作為人們心目中任真率性而曠群拔俗的文學高士,曾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推進玄言詩從敷陳莊玄名理到理思哲辨,與詩人的審美對象和主體情感靠攏、漸浸,直至渾然融洽的縱深演進過程中,陶淵明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創造性和廓大的開拓精神。
隱逸之風源遠流長,傳說中的許由、務光堪稱隱士的鼻祖,而殷周之際的伯夷、叔齊,秦漢之間的商山四皓,則是堅守節操道義的隱士之典范,其事跡分見于《莊子》和《史記》。由此來看,中國的隱逸文化自古傳頌,是無數文人騷客的楷模與范本。
玄學與傳統隱逸之風的結合,燃起了魏晉隱逸之風的熾盛,成就了魏晉時期隱逸文學與隱逸文化的繁榮,培育了“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我們可以認為,沒有傳統隱逸文化的沃土,就沒有陶淵明;沒有魏晉隱逸文學與文化的繁榮,也沒有陶淵明。反過來,陶淵明又代表了中國隱逸文化之輝煌。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閑居三十載”,直到而立之年才勉強“投耒去學仕”,幾經仕而隱、隱而仕的反復,最終選擇了“終死歸田里”。因此他與“隱”有關,留給后人一個飄逸的隱士形象。他的亦耕亦讀、饒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卓然獨立、超邁流俗的文化精神,獨樹一幟、出類拔萃的創作成就,獲得后世士人的認同和仰慕,成為中國隱逸文化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豐碑。
陶淵明的文學創作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無疑是其大量描寫田園生活、表現隱逸情趣的詩文。這部分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闊,藝術精湛,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陶淵明的田園之作,豐富了中國隱逸文學的內容,提升了隱逸文學的藝術表現力,展現了隱逸文學的輝煌。《歸去來兮辭》就是這樣的一篇代表作。辭前的小序說:“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從官既然是口腹自役,違背平生之志,于是毅然決然辭去彭澤令以返回自然,恢復失去的詩人的本性。當他剛一踏上歸途,就興奮得一如天真的孩子:“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的隱居生活中,他獲得了身心的寧靜與釋懷:“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脫離官場束縛、回歸田園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這種心境不同于一般的高興,而是精神獲得解放、個性獲得自由的歡欣雀躍,陶淵明把它比作“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詩人如此之心情恐怕只有與他有同樣情懷的人才能理解吧。
陶淵明寫田園生活,著重表現人際關系的真純,渲染田園生活的和平、淳樸、自然。陶淵明是從真淳這一點上去表現田園生活之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其二),“時復墟里人,披草共往來。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田園居》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門音,荊薪代明燭”(《歸田園居》其五)。“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其一)。這些詩歌所寫,都是田園中人際交往的情態,詩中突出的就是那種自然率真、輕松和諧的氛圍,相對世俗中的虛偽奸詐之風,這種真樸的人際交往,可以使人在心靈和暢中得到一種精神的升華。詩人是用他的詩歌,創造了一個詩意的田園,以此來表現對“真風告逝,大偽斯興”的社會現實的批判和超越。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則更進一步,描繪了一個他所理想的社會。桃花源理想社會的底蘊也是人性的真淳。《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社會理想和生活現實的凝縮。桃花源是一塊美好、理想的樂土。這里不僅落英繽紛、風景優美,而且民風純樸,沒有皇帝官吏,沒有剝削壓迫,更沒有塵世的爾虞我詐、篡亂饑荒,有的是人人勞動,自食其力。儒家的社會理想與道家的崇尚自然,在這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桃花源有著現實的基礎,那就是陶淵明自身的生存環境。從桃花源中,我們讀出的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歸園田居》)的園田居。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我們看到的是“合歡谷汲,行歌負薪”(《自祭文》)的陶淵明的影子。從“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中,我們感受到的是“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的農民的純樸。總之,桃花源的寧靜與真淳,同南山的簡陋與平實,共同塑造了一個真實的陶淵明。
蕭統《陶淵明集序》言:“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以酒為跡也。”其實,陶淵明詩文幾乎篇篇都與生命思考有關。觀其雜文,自《感士不遇賦》始,至《自祭文》終,篇篇莫不與人有關,而人之關注,莫不是人生思考。從這個意義說,陶詩是以詩的形式,以田園景物為思想載體,闡發自己對生命與生命價值的自覺認知。這是因為田園和酒在陶淵明那里同樣是生命的軌跡,是陶淵明不斷進行生命思考的外在客觀寄托或取意形式。只不過他是把與自己生活聯系最近的酒、田園等客觀物象與生命體驗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詩歌意象中表現了魏晉以來文人尚自然的玄學韻致,又不無老莊的超然物外之心態。詩人返樸歸真的理想,滲透在詩歌的意象之中,它創造了純凈自然的藝術境界,也創造了“真淳”這一理想的人生境界。
陶淵明對生命的思考,最終歸結為服從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并且與自然相融為一。《形影神》組詩,記錄的就是這一參悟的過程。他的結論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陶淵明面對死亡如此之坦然從容,并非是被動的接受和隱忍,更不是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這種坦然,乃是基于對理想與現實、生存與死亡的科學認識。他以一種智者的眼光、坦然的態度面對死亡,坦然地擁抱死亡,讓自己的身軀復歸于自然,這正是他超出一般魏晉名士之處。
陶詩對樸素、自然,不尚文采的詩風推崇,對隱逸之風的好尚,陶淵明人格魅力對于后世的影響皆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鄧安生.從隱逸文化解讀陶淵明.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54期,2001年第1期.
[2]張迪.貫穿于陶詩的思想是生命思索.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3]李明珠.論陶詩創作的回歸主題.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1月.
【注】本文用于黑龍江省教育廳課題《陶淵明詩歌意象的動態系統研究》結題,項目編號11552282,并用于東北農業大學精品課程《大學語文》建設研究。
(作者單位:王馨,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高春燕,佳木斯大學;王景哲,湖南廣益實驗中學)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