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繆士海
會計信息與新經濟的相互影響探析
海南 繆士海
在多年的會計工作中筆者深刻認識到,要想做好本職工作,不但要有兢兢業業的實干精神,還要精通會計業務,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和不同時期的特殊要求與變化。這樣,才能把財務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筆者認為:保證并發揮信息質量在新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是做好會計工作的保證。
新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企業跨國化的發展造成資本和信用的跨國流動,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各國經濟與企業的發展與他國緊密相連,會計信息在全球范圍內交流成為必然趨勢,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一方面要滿足本國會計目標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滿足國際經濟環境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需要,財務報告使用者廣泛化和多樣化,使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受到挑戰。
新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導致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雖然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也導致不確定性,但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對稱表現為事前和事后不對稱,相應地帶來了兩種不同的后果:一種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問題,另一種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對稱引起的道德風險問題。這些都使會計環境的風險加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如何應對環境變化顯得十分迫切。
FASB認為: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特征包括相關性和可靠性等兩項。其中,相關性包括反饋價值、預測價值和及時性,可靠性包括可驗證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實性;可比性是會計信息的次要質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針對用戶的質量特征。IASC則認為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項,相關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真實反映、實質重于形式、中立性、審慎及完整性等次級質量特征。筆者認為,上述信息質量特征在新經濟時代下顯得不夠全面,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改進和完善。
這里提出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價值概念,公允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立場的公允性,要求會計信息對實際情況的反映應該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會計計量的公允性,新經濟時代經濟環境的迅猛變化,使會計要素的內容得到很大擴展,不同的會計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點,對計量屬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對不同的會計要素,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人力資源、金融資產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計量標準,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失之客觀準確。資產呈現多元化,會計計量的公允性要求會計計量方法從理論到實務也隨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類資產的真實價值。未來財務會計的計量屬性應是歷史成本、公允價值、成本與市價孰低等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模式。
新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們關注的不是過去和現在,而是未來。美國未來會計學家漢弗萊.H.納什在《未來會計》一書中也指出,經濟社會最大的價值在未來。新經濟時代,決策有用性越來越受到信息使用者關注,而決策是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著眼于未來,要求充分披露未來預測信息、非財務信息和社會責任信息,要求會計信息披露更及時更全面。新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完善使得會計信息及時報告成為可能,聯機實時報告系統(OLKT)的應用,使得企業可以根據經濟業務的發生情況進行實時計量。這也是會計信息規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
新經濟時代經濟形勢發展的特點是競爭激烈,風險加大。除了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外,市場創新、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1997年初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國際性組織在分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原因時,將東南亞國家不透明的會計信息歸為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1996年4月11日,SEC發布了關于IASC“核心準則”的聲明,提出三項評價“核心準則”的要素,其中第二項是“高質量”,SEC對高質量的具體解釋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9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的“增強銀行透明度”研究報告中,透明度定義為“公開披露可靠與及時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準確評價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業績、經營活動、風險分布及風險管理實務”,高透明度意味著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將有助于企業的真實價值被市場發現和認可,降低其在市場運行中的各種成本與風險。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具有相對性,因為會計信息是客觀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從哲學上說,意識對存在的反映受主觀和客觀兩個因素的影響,會計信息既與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職業道德有關,又與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有關,會計處理程序的可選擇性與會計的不確定性使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呈現相對性:①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相對性;②在相關性與可靠性二者權衡中,會計學者提出相對可靠性;③成本效益原則也使會計信息各質量特征呈現相對性特點。
動態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經濟活動、會計環境的迅速變化引起的,會計信息反映的只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的情況,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相適應的。但從發展的眼光看,會計信息各質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條件不斷變化,質量特征亦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故呈現出動態性。
對會計準則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提高了會計準則制訂的效率。我國目前尚無完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新頒布的具體會計準則已達到較高水平,使得現有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在理論上與具體準則不匹配、不協調。因此,修訂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建立概念框架顯得十分迫切。在修訂時應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作為概念框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明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在會計基本理論中的地位,有利于使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理論研究深入發展。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主要取決于會計目標,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國的會計目標也不相同。FASB在其第1號概念公告中指出:“財務報告應當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評估報告主體預期現金收入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的信息”,國際會計準則也將會計目標規定為“決策有用性”,受會計目標的影響,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偏向于相關性,德日的會計目標定位為“受托責任觀”,其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則偏向于可靠性。
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目前并不十分明晰,但主要體現的是“受托責任觀”,這基本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但所有者缺位現象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實現。筆者認為,“決策有用性”是指對信息使用者有用,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資人、債權人以及委托人等相關各方,因此“決策有用觀”實際涵蓋了“受托責任觀”。根據新經濟時代的特點,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機遇大大增加,“決策有用性”將有利于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我國會計目標應定位為“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二者的結合,這樣才能與會計信息使用者擴大到全球范圍的變化相適應。
(作者單位:海南省三亞灣新城開發有限公司)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