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林 韓明華 張 蕾
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東海醫院口腔科,黑龍江大慶 163453
從理論上講,由于鄰牙、骨或軟組織的阻礙所導致的只能部分萌出或者完全不能萌出于口腔正常位置的牙齒,臨床上被稱之為阻生牙。尤其以下頜第3磨牙阻生最為常見,根據阻生智齒的長軸與第2磨牙的長軸關系,可分為垂直阻生、水平阻生、近中阻生、遠中阻生、頰、舌向阻生等類型[1]。由于阻生的類型不同,所以醫生拔除時所采取的手術方式也不盡相同,本研究就下頜近中前傾阻生智齒的拔除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2001年1月~2011年7月,筆者共實施下頜近中前傾阻生齒拔除術245例,其中左側智齒128例,右側智齒117例;男126例,女119例;年齡28~56歲,平均(37.4±3.2)歲。
術前應常規詢問病史并作詳細檢查。病史包括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液疾病等拔牙禁忌證,口腔檢查包括口內檢查智齒牙齦組織有無炎癥,相鄰的第2磨牙遠中有無齲壞、有無松動等情況;口外檢查主要包括頜下有無腫大的淋巴結等。阻生齒拔除前拍攝X線片檢查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了解阻生齒牙根的數目、根尖是否有彎曲、與骨組織是否有粘連等[2]。只有經過詳細的術前檢查,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才能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
窄刃牙挺、雙刃劈鑿、劈牙錘、根尖挺。
良好的麻醉效果是實施手術的前提,所有患者均予以國產2%利多卡因行下牙槽神經加舌神經阻滯麻醉。
待麻醉效果滿意,常規分離牙齦以后,開始實施手術。讓患者本人或家人用手掌托住拔除牙一側的顳下頜關節,將劈鑿準確的安放在阻生齒近中頜面偏頰側裂隙處,術者以合適的力量敲擊劈鑿,力爭一擊之下將抵在相鄰第2磨牙遠中頸部處妨礙脫位的冠部阻力去除,被劈掉的小部分近中牙冠用刮勺或窄刃牙挺撥出,此時妨礙智齒脫位的阻力已經消除,再將窄刃牙挺順著牙體長軸置于頰側牙根與牙槽骨之間,敲擊牙挺的頭部,由于楔力的作用,大多數阻生齒都會從牙槽窩脫出,然后壓迫止血,頜墊咬合,順利完成手術。
通過對245例下頜近中前傾阻生智齒患者拔除方法的總結,其中劈牙之后非常順利只用大約5 min就完成手術的患者86例,只用大約10 min就完成手術的患者148例,大約0.5~1.0 h的患者8例,1 h以上的患者有3例。在245例患者中,有2例因手術時間較長,牙齦撕裂損傷較大而予以牙齦縫合術,并在術后予以抗炎治療,其余患者均無特殊處置,未有并發癥的發生。有1例患者在拔除右下頜阻生智齒時不慎掉入翼下頜間隙內,用了近1 h才用吸唾器將其吸出。從時間上來看,拔牙用時較長的患者均發生在5年以前,這充分說明醫生的技術水平在手術中的重要性,醫生只有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最大限度的減少患者的痛苦,才能贏得更多患者的信賴。
由阻生齒的解剖特點所決定,阻生齒的拔除歷來是牙齒拔除手術中的難點,相當多的基層口腔外科醫生都對阻生齒拔除手術懷有畏懼情緒。下頜阻生智齒能否順利拔除,除了智齒自身萌出的條件以外,與醫生的技術水平及強烈的自信心息息相關。智齒拔除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劈開牙冠,以便消除脫位的阻力,但是很多患者對敲擊劈牙懷有極大的恐懼心理,只有術前耐心的予以引導,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才能夠保證手術操作的順利進行[3]。
正確的敲擊方法是拔除阻生智齒的關鍵,只有熟練準確地將近中阻生的牙冠劈除,才能夠迅速消除阻力,以利于阻生牙的拔除[4]。熟練地拔牙技術可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以更好地配合術者盡快地完成手術。敲擊的力量應該嚴格控制,過輕難以將牙冠迅速劈開,增加敲擊的次數,加重患者恐懼的心理,也容易讓患者產生不信任感,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過重則有可能造成下頜骨的骨折或顳下頜關節的脫位,甚至會產生將智齒敲入下頜間隙內的嚴重后果,增加手術的難度,加重患者痛苦[2]。近年來,文獻上有很多關于阻生齒拔除方法的報道,象高速渦輪鉆法,還有渦輪鉆配合金剛砂車針拔除法,牙鉆微創去骨分牙法等[5]。這些拔除阻生齒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也都能縮短拔牙時間,但是筆者認為只要掌握好正確的劈牙技巧和合適的敲擊力量,一擊之下將脫位的阻力去除,也能夠達到簡化操作程序,縮短拔除阻生齒時間的目的,也未必會有并發癥的發生。
通過對245例下頜近中前傾阻生智齒拔除,筆者認為正確的劈牙法是迅速拔除下頜前傾阻生智齒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可以縮短手術的操作時間,更加快捷 的完成手術。
[1] 張錫澤,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12-116.
[2] 張錫澤.口腔科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2:78-84.
[3] 劉興翠,高玉萍.高速渦輪鉆法與骨鑿法拔除下頜阻生智齒的臨床比較[J].云南醫藥,2010,10(3):310-311.
[4] 何蕓,陳俊良.兩種渦輪鉆法拔除下頜阻生第三磨牙的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0,5(5):818-819.
[5] 何影,孫晉虎.牙鉆微創去骨分牙法拔除下頜埋伏阻生智齒的臨床研究[J].微創醫學,2007,6(3):4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