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財
長春市人民醫院骨科,吉林長春 130051
化膿性關節炎是骨科的多發病、常見病,由于感染不易控制,復發率高,成為治療難題。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需要切開清創引流沖洗,不僅創口大,用時長,而且效果不穩定,復發率較高。近年來,關節鏡在骨科手術中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這種手術方法治療早期化膿性關節炎的優點突出,現對45例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12月~2010年10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實施關節鏡下清理術的45例化膿性膝關節炎病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23~66歲,平均(46.2±4.5)歲;關節局部封閉病史者4例,關節外傷7例,肺炎病史5例;病程5~14 d,平均(9.1±0.6) d。選取對象標準,體溫高于38℃,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皮溫升高,浮髕征陽性,血沉加快,C反應蛋白增多。術前關節液菌培養,陽性24例,金黃色葡萄球菌9例,溶血性鏈球菌12例,肺炎球菌5例。
Smith&Nephew關節鏡系統,關節沖洗引流器械由德國公司提供。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上止血帶。做切口,將進水管從髕骨外上方插入到髕上囊,髕下外側切口插入關節鏡套管。取關節液菌培養。探查關節內情況。高壓生理鹽水進行灌洗,多角度沖洗關節,待關節沖洗液無膿性物質流出,再次用關節鏡檢查[1]。見充血水腫增生滑膜組織,膿苔,壞死組織,纖維粘連蛋白等,用刨刀多次刨除,反復沖洗,直到流出液變清。關節清理結束,需再次灌洗關節腔。沖洗完畢,撤出關節鏡和引流管。于上外側入路放置引流管到髕上囊并固定。
根據菌培養以及藥敏結果抗生素治療。培養陰性的患者全身應用廣譜抗生素。關節腔生理鹽水灌洗,500 mL/2~4 h。待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無關節腫脹、疼痛,引流液清亮后,停止灌洗。3~5 d負壓引流后拔管。術后患者即可進行床上靜止功能訓練。活動量由小變大,可選用CPM機鍛煉[2]。
45例患者術后全部治愈,體溫、皮溫正常,無關節腫脹,膝關節功能恢復,浮髕征陰性,血沉、C反應蛋白符合正常范圍。隨訪5~12個月,平均治療時間(7.5±0.5)d。所有患者均無復發。Noyes評分,優40例,良3例,可2例,優良率達到95.6%。
膝關節感染是全身關節感染中最常見的[3]。化膿性關節炎不易治愈,對關節的損傷極大。原因是感染中,由于膿細胞溶酶體的釋放對關節軟骨等組織破壞,覆蓋在軟骨面的纖維蛋白會進一步阻礙軟骨由關節液吸收營養,關節內形成廣泛粘連,使得感染不易控制,最終導致膝關節廢用[4]。傳統治療化膿性關節炎的方法是切開關節腔,沖洗引流,全身抗生素治療,配合功能鍛煉。但是該方法對關節的損傷大,治療時程長,且效果不穩定,容易復發。尤其是切開關節會破壞關節結構,影響術后[4-5]。相比較而言,關節鏡下清理術,損傷小,可徹底清除關節內壞死物質,膿苔,清洗膿液,控制感染。
清創后,持續灌洗以及功能鍛煉,對于消除感染,盡快恢復功能至關重要。關節鏡手術后留管最好在髕上囊上外側,可以使關節腔得到充分灌洗。鄧剛等[6]研究表明,利用關節鏡手術后留管灌洗,能促進體溫更快恢復正常,控制感染。盡早進入功能鍛煉能保證關節功能恢復,防止骨關節炎發生。
綜上所述,應用關節鏡下清理并持續灌洗治療早期化膿性膝關節炎可因具有創口小、手術用時少、術后無并發癥以及關節功能恢復快等優點,取得滿意療效。
[1] Yoshio T,Masuyama J,Kano S.Two cases of pneumococcai septic thritis complic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J].Ryumaehi,1993,33(2):169-174.
[2] 張之智,劉建設,王萬春,等.關節鏡下早期化膿性膝關節炎的治療[J].中國內鏡雜志,2003,9(6):8-10.
[3] 趙金忠,蔣垚,沈灝.通過關節鏡技術治療早期膝關節化膿性關節炎[J].中華骨科雜志,2002,22(8):474-476.
[4] 張羽飛,王立德,楊兆宏,等.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急性化膿性關節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0,7(4):325-327.
[5] 陳堅,杜麗茹,呂厚山.膝關節鏡下清理術改善骨關節炎患者疼痛和關節功能的中期療效[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9):6282-6283.
[6] 鄧剛,肖詩梁,錢銳,等.關節鏡下清理及雙組置管閉式沖洗負壓引流術治療化膿性膝關節炎[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1,3(2):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