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玲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人民醫(yī)院血液凈化病區(qū),江蘇蘇州215000
血液透析療法可以有效治療急、慢性腎功能不全以及藥物、毒物中毒。血液透析的順利進行必須有良好的血管通路作為前提,國內外普遍采用動靜脈內瘺作為血管通路,具有維持通暢時間長,感染和出血等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賴以生存的“生命線”。血液透析患者需長期反復進行內瘺穿刺,易合并內瘺閉塞、血流量不足、血管內膜損傷、血管變硬狹窄等,導致血管通路不能有效保證血液透析的進行,嚴重影響患者透析效果。筆者所在科室近1年來收治尿毒癥患者56例,行動靜脈造瘺術42例,共進行動靜脈內瘺穿刺3400余次,效果較好,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42例患者中,男31例,女11例。年齡25~76歲,平均(56.0±14.2)歲,其中腎小球腎炎28例,糖尿病腎病5例,高血壓6例,多囊腎2例,紅斑狼瘡腎病1例。
1.2.1 血管通路 42例患者均采用動靜脈內瘺穿刺法,共進行動靜脈內瘺穿刺3 400余次。動靜脈內瘺主要是選擇橈動脈及其附近的靜脈,在皮下作動、靜脈血管吻合,動靜脈短路形成內瘺,使靜脈擴張動脈化,供每次透析時穿刺使用[1]。
1.2.2 操作方法 使用日本東麗TR-8 000型血液透析機進行透析。先用生理鹽水1 000 mL對透析器及透析管路進行沖洗。然后讓患者平臥,暴露穿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無菌洞巾,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操作。動靜脈內瘺穿刺術需要在同一血管上進行不同方向的兩次穿刺。第1針穿刺點在血管的近心端,穿刺方向為向心方向,成功后注入首劑肝素進行體內抗凝;第2針穿刺點距吻合口3~5 cm,穿刺方向與第1針方向相反,兩個穿刺點之間的距離應不小于8 cm。操作完畢用膠布固定,穿刺點用無菌紗布覆蓋。將動、靜脈管路分別與之連接。將血液流量調至180~250 mL/min,并設定好本次超濾總量,透析時間定為4 h,透析完畢前30~60 min追加肝素抗凝。透析全程均須監(jiān)測血壓、心率等重要生命體征。透析結束后,按壓穿刺點時間要足夠,力量要適中。
筆者所在科室1年內對42例患者進行內瘺穿刺共3 400余次,成功率99.7%。其中11次穿刺未成功,改行深靜脈置管。并發(fā)癥少,僅4例發(fā)生拔針后出血,2例發(fā)生皮下血腫,無一例發(fā)生感染或其他嚴重并發(fā)癥。
內瘺術后應密切觀察局部有無滲血、滲液及全身情況,發(fā)現切口滲血不止、疼痛難忍時,應及時與手術醫(yī)師聯(lián)系,以便及時處理。應保持手術側肢體清潔,敷料清潔干燥,避免潮濕,以防切口感染。術后多用手觸摸內瘺處有無震顫感,注意經常聽診局部血管有無雜音。如發(fā)現術后內瘺處震顫和聞及明顯血管雜音,并且很快減弱或者消失,提示血栓形成可能或者包扎得過緊,必須即刻通知醫(yī)生給予處理。注意觀察切口有無滲血、紅腫、疼痛等情況發(fā)生,及時給予更換敷料。如有感染發(fā)生,立即應用抗生素抗感染,切口處采用安爾碘紗布外敷。囑咐患者反復作握拳動作,以促進血液回流,注意抬高患側肢體以預防腫脹,切不可壓迫患側肢體,也不能用力過猛,防止瘺吻合口撕裂。禁止在造瘺側肢體測量血壓及進行各種注射。應經過4~6周內瘺血管成熟后方可進行穿刺等操作,切忌過早穿刺導致吻合口狹窄從而使內瘺手術失敗。
動、靜脈穿刺均不能在吻合口及靜脈瓣附近,否則易產生血腫,引起內瘺閉塞[2]。動脈穿刺點距吻合口應>2 cm ,靜脈穿刺點與動脈穿刺點的距離應>8 cm,因為兩點間距離越近越易發(fā)生動脈狹窄[3]。
首先采取繩梯式穿刺,即在血管上作輪換穿刺,每個穿刺點之間的距離1~2 cm;其次鈕扣法,即像衣服上的紐扣一樣,固定幾個穿刺點,輪換使用。切忌定點法,應使整條動脈化的靜脈受用均等,血管粗細均勻,避免固定穿刺或小范圍內穿刺而造成受用多的血管壁受損、彈性減弱、硬結節(jié)瘢痕形成,有的甚至形成動脈瘤,而未用的血管形成狹窄[4]。動脈瘤的存在易導致血栓、感染、出血[5]。新瘺管壁薄而脆,開始幾次穿刺,由于易形成皮下血腫,最好由有經驗的護士操作,摸清血管走向后再穿刺,以確保“一針見血”。
透析結束拔針速度要快,拔針后用無菌紗布卷壓迫穿刺點,壓迫位置是血管進針處,而不是皮膚進針處,以免形成皮下血腫。壓力以穿刺點不出血且能摸到血管震顫為宜。按壓不當,過輕或過重都可能造成皮下血腫,不同程度地損傷血管,甚至引起內瘺閉塞。一般壓迫時間為20~30 min,如果患者凝血時間長,壓迫時間可適當延長。要避免壓力過大,壓迫時間過長引起內瘺閉塞[6]。
對于廣大血透患者來說,動靜脈內瘺就是他們的“生命線”,因此保護好內瘺顯得尤為重要[7]。醫(yī)護人員要定期向血透患者宣教普及內瘺保護的有關知識,患側手臂最好戴護腕[8],以避免動靜脈內瘺處受傷,導致大出血[9],同時應避免在患側肢體作其他各種穿刺、測血壓、負重、壓迫,不用患側上肢提重物,從而延長動靜脈內瘺的使用壽命[10]。
[1] 孫世瀾.血液凈化手冊[M].武漢: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73.
[2] 賈寶紅,鄺少吟.血液凈化療法中的護理體會[J].實用護理雜志,1993,9(4):8.
[3] 李順德,王桂嬋.肽環(huán)釘建立動靜脈內瘺的護理體會[J].中華護理雜志,1995,30(8):495-496.
[4] 葉朝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94-310.
[5] 張啟蒙,梁富,冀福英,等.血液透析自體動靜脈內瘺管理經驗[J].中國血液凈化,2006,5(4):230-231.
[6] 于仲元.血液凈化[M].第2版.北京:現代出版社,1994:341-380.
[7] 劉正湘.血液透析長期留置雙腔導管的并發(fā)癥及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21):146-147.
[8] 陳紅玲.前臂動靜脈內瘺狹窄行球囊血管內成形術30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7):32-33.
[9] 鄭輝瑜,詹丹虹,林麗君,等.動靜脈內瘺的使用技巧及護理[J].現代醫(yī)院,2010,10(12):83-84.
[10] 查麗,姬廣翠.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3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