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
河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河南鄭州 450003
高等中醫教育課堂教學與教學督導體會
劉 飛
河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河南鄭州 450003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樹立良好師表形象,高等中醫教育課堂教學與教學督導體會從①內容要明、理,重點突出;②方法要靈、新,育中醫思維;③設問啟迪,教學互動;④語言要清、普 量節適宜;⑤儀表要端、然 詮釋師表,詳細論述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做好的五個方面。文后4點結語,使體會更加明晰。
高等中醫教育;課堂教學;教學督導
本研究系河南中醫學院劉讀文教授40多年教學和近10年教學督導工作的體會,他說:“當前高校倡導的深層次教研活動—‘說課’[1],應該結合中醫藥學的特點和高校擴招以來的大班(百人左右的教學班)現狀進行,課堂教學仍是保證教學質量,實施‘說課’目的的重要環節。”為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他認為應當把握好以下方面。
明,是指課堂教學內容要明確。
每一堂課講什么內容?重點是什么?授課者清楚,亦要讓聽課者明了。所以,開始上課就要把內容向學生交代明白,這就是“內容要明”的意思。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圍繞著這些內容進行,而且,重點要突出,難點要講透,疑點要指出,不能“跑題”。
理,含義有二:一是指道理。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涉理盡量明之,尤其重點問題之理和難點之理,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篇第18條原文,論風濕在表時的正確發汗方法,原文曰:“風濕相博,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這是一條重點原文,要求背誦并掌握風濕在表時的正確治法,更要理解風濕在表時,大汗不愈,微汗風濕俱去的道理。其理何在?風和濕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病邪,風為陽邪,易于表散,濕為陰邪,其性粘膩,難以驟去。本條所論乃風濕相合,侵于肌表,若用大汗法,則“大汗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而微汗,可使陽氣周流全身,緩緩蒸發,營衛通暢,風濕之邪則同時隨微汗而解。所以,“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二是理論聯系實際。這是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為避免高分低能的現狀,課堂教學應與實際密切聯系。以醫學專業的課堂教學為例,下面的幾種做法亦能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①指出治法的具體方劑和應用 如前所述,風濕在表時的正確治法是微汗,原文未提到具體方劑,此時可指出,如麻黃加術湯、防己黃芪湯等都是微汗治風濕在表的方劑。結合臨床辨證,若寒濕在表,患者無汗身煩痛者,用麻黃加術湯;風濕表虛,患者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用防己黃芪湯等。②課堂演示法 在教學督導聽課時(以下簡稱“聽課”),常見教針灸、推拿課的老師讓一個學生到講臺上當模特兒,老師把剛講的有關內容,在學生身上進行手法演示,效果頗佳。③典型病例法聽課時常見不少老師把臨床所治的典型病例結合所講內容介紹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對臨床實踐的信心,此法之效亦佳。有的教師沒有臨床經驗怎么辦?可引用期刊雜志等資料上的典型病例與所講的理論聯系,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
非醫學專業,或醫學專業的公共課、基礎課,理論怎樣聯系實際?因課施教,參而變之可也。
靈,指方法靈活,靈驗(效果好)。
高等中醫教育開設有基礎、臨床等多門課程,根據課程特點,因課施教謂之靈。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施教,其效須佳。如在《金匱要略》課的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三步教學法”,即簡釋篇名、概述內容、分析原文3步。效果較好,深受學生歡迎。又如教氣功課的老師,邊講邊演示,然后讓學生跟著練習,講練結合,學了就會,這種教法非常適合該門課的教學,學生喜歡,甚是靈驗。
新,主要指教具應先進。
在多年的聽課中發現,有的老師仍用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具,與之相反,有不少老師把教學內容制成課件,用多媒體教學。這樣的教具新穎、直觀,設計合理,文字、圖像清晰,信息量較大,學生的注意力被計算機的鼠標箭頭(或激光筆指示的亮點)緊緊的吸引,既沒有粉塵的污染,又沒有看不清的煩惱,這是較先進的教具,建議盡量采用。在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若根據需要再輔以少量板書,則更為理想。
育中醫思維,是指在教育學生具有中醫信念的基礎上,不斷培育其中醫思維和中醫思維能力。
當今,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3支力量同時并存,共同發展,這是國策。而快速發展的現代醫學,對中醫學有著較強的沖擊力,這是事實。而中醫與西醫的區分不只是理論與技術層面上的,本質是哲學與文化上的。在這樣的形勢下,中醫若不按照自身的規律和文化(如“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就是中醫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特點及思維方式繼承和發展,若不取西醫之長補己之短,而是簡單機械的搞中醫“現代化”,有學者擔心,到頭來中醫必定是以拋棄自己的文化為代價,后果嚴重。故有育中醫思維之想。
堅定中醫信念,熟悉中醫思維特點和意義。只有堅定中醫信念,學習才有信心和動力。怎樣才能使學生堅定中醫信念呢?首先讓學生熟悉并掌握中醫的思維特點,并了解其主要意義。中醫學以整體、取象比類等聯想思維的認知方式認識自然、人體和疾病。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天人合一”),人體亦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發病與否的問題上,中醫十分重視人的抗病能力,將之看作“正氣”,把致病因素看作“邪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對疾病實行辨證論治。這種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的思維特點是中醫學的靈魂。正是在這種整體思辨的思維方式指導下,中醫把2003年的“非典”歸屬于溫病的范疇,把引起它的“一種變異的冠狀病毒”看作“邪氣”,對“非典”實施辨證論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效果。此外,中醫在應對H1N1流感、手足口病時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事實,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近年來在這些重大傳染病的防治上,中醫所凸顯的在實踐中的貢獻和學術上的特色優勢,進而認識到中醫的價值和魅力,認識到中醫學在未來參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必將大有作為,中醫不可或缺,無以替代,渴望學中醫,從而堅定學習中醫的信念。同時,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其中醫思維,讓其掌握中醫理論,熟悉中醫學的自然觀,方法論,使之成為具有較高思維能力和臨床水平的優秀人才。還要教育學生善于學習西醫的長處,取長補短,繼承、發展中醫,使中醫事業更加興旺發達。
設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先行思考、回答的一種常用的啟發式教學法。該法能啟迪思維,激發其聽課興趣,使之變被動為主動,達教、學互動,提高教學實效之目的。
設問應在問什么和怎樣問上下功夫,要圍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這樣不僅突出了重點,而且調動了學生的聯想思維,加深了對所提問題的認識,有利于對問題的理解和應用。如《針灸學》中足太陽膀胱經的“至陰”穴,灸之,矯正胎位的效果很好,應該讓學生掌握。但是,教材(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2002年第1版)只說“胎位不正用灸法”[2]。怎樣灸?關鍵的操作方法教材未敘述,對于沒有這方面臨床實踐的人(如一般大夫和學生)來說都很茫然。聽課時聽到授課老師對此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胎位不正懷孕第幾周施灸?二是怎樣灸?讓學生先行思考后,她把答案清楚的寫在黑板上:施灸的時間是(懷孕)30~32周開始,用溫和灸法,每天1~2次,最多灸7 d,若灸7 d無效,不再灸,產前勿灸。同時對施灸時孕婦的體位以及禁忌癥均作了詳述。這樣的設問重點突出,解讀具有可操作性,學生邊聽邊想,認真記錄,其效甚好。
又如《金匱要略》中治虛熱肺痿的麥門冬湯[3](麥門冬、半夏、人參、粳米、甘草、大棗)用于治療慢性咽炎(肺陰虧虛,虛火上炎者)效果很好;治虛寒肺痿的甘草干姜湯[4](炙甘草、炮姜)用治過敏性鼻炎療效頗佳,為讓學生學以致用,在講解原文的基礎設問:慢性咽炎表現哪些脈癥可用麥門冬湯治療?原方突出的配伍特點是什么?甘草干姜湯治過敏性鼻炎體現何種治法?過敏性鼻炎出現什么癥候時才用甘草干姜湯治療?在學生充分思考、回答后給出每個問題的答案:慢性咽炎,咽喉干燥、痰粘難咳,伴有口干欲得涼潤,舌紅少苔,脈象虛數時用麥門冬湯治療;麥門冬與半夏的劑量比為7∶1,潤而不燥是其配伍特點。甘草干姜湯治過敏性鼻炎體現了“培土生金”的治法;當過敏性鼻炎出現流清水涕、頻吐稀淡、口淡不渴、大便稀薄、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細),肺與中焦陽虛者,用甘草干姜湯治療以溫中養肺。
清,指講課語言要清楚。戲曲界有人說過:唱戲吐字不清,等于軟刀殺人。講課者語言不清,學生學猶未學,誤人子弟。聽過豫劇大師常香玉戲的人都有一個感覺,它不僅表演好,唱腔美,而且,吐字特清。教師講課,只有字字清楚,句句入耳,才能確保授課效果。
普,指教學要用普通話。這樣,使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都能聽得懂,避免了難懂的方言土語。豐富的教學內容,加上生動、流暢的普通話,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可增加教學的吸引力。
量節適宜,指講課時要控制好音量、語速,而且要有節奏。一堂課只發高音,對學生是一種不良刺激,自己也累,只發低音,學生聽不到你在說什么,會瞌睡。故講課的聲音要有高有底,高低適宜;語速快,學生記不住,慢,傳達的信息量少,難以完成應該完成的教學內容。若講課不分節奏,如文無逗,其效非良。所以,課堂教學的量節要適宜。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精神,在教學實踐中多體悟、常總結,一定會運用到適宜的程度。
儀態端、然,指儀表端莊,舉止文明,教態自然、靈活。
回眸電視里國家領導人應邀出訪的鏡頭,他們端莊的儀表,略略大方的文明舉止,代表了我們國家的形象。而教師儀表端莊,舉止文明,教態自然、靈活,是在教態方面詮釋師表形象。國醫大師李振華曾主講我們的《中醫內科學》,對他端莊整齊的儀表,舉止文雅,靈活自然的教態,仍記憶猶新。
聽課時發現,個別教師的教態比較呆板,如坐著講,操控計算機鼠標,終無站立;有的兩手扶著講桌,從不移動,整堂課就一個姿勢……,講課雖不是戲曲表演,但是,呆板的教態會使課堂氣氛失去活性,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故教師應儀表端莊、舉止文明、教態自然、靈活。
本研究可概括為以下4點。
6.1 中醫思維教育是關鍵
中醫思維是中醫藥學的靈魂。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熱愛中醫藥學,并激發其學習興趣,使之“樂學”。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要用中醫思維的方法學習(研究)中醫藥學理論和臨床,只有這樣。將來才能擔當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的重任。
6.2 教師應不斷研究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密切相關。教師應經常深入研究教材特點,仔細分析“學情”,因課,因“學情”施教,并用啟發互動,理論聯系實際等方法教學,同時輔以新的教具,確保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高。
6.3 對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求宜從嚴
教師的素質關系著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①學校應重視對教師的選拔和培養,并定期組織“說課”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使每節課的教學都能達到明、理 重點突出,讓學生“學會”;②要求教師不但用普通話教學,而且語言要清晰,量節適宜;③教師授課都應做到:儀表端莊,教態自然靈活。
6.4 讓學生了解并熟悉現代醫學知識
不可否認現代醫學對中醫藥學的沖擊力,但它對中醫藥學的發展的確又有可借鑒之處,在學好中醫藥學的同時,讓學生學習一定的現代醫學知識,取長補短,大有裨益。
此外,高校設教學督導團,督教相長,有利于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值得提倡。
[1]周禎祥.強化“說課”訓練 提升教師素質[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9,(6):60-61.
[2]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75.
[3]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92-93.
G451
C
2095-0616(2011)21-145-02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