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雪芳
江蘇省周市人民醫院院感科,江蘇周市 215314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筆者在醫院院感工作多年的實踐證明:院領導的重視、制度的落實、規范的醫療行為,能有效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及擴散。筆者就基層醫院的院感工作心得、體會報道如下。
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和科感染管理小組,科小組分別由科主任、護士長、醫生和護士各1人組成,組成醫院感染的三級監控網絡,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完整管理系統。
制定出院、科、室3級管理制度,明確管理及分工職責,充分發揮3級組織的管理作用,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賦予醫院感染科以技術指導、檢查監督、參與決策的職責。對科內的感染管理工作層層把關,實施有效的監測管理手段。
更新和接受新的知識和理念,有效地指導臨床開展工作。加強醫院感染管理,保證醫療安全。
院內感染知識的培訓要同其他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業務、新技術一樣,建立嚴格的培訓制度。根據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要求及工作人員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全院醫務人員、新職工、后勤及保潔人員培訓計劃,完善各科感染管理規范、各級人員在感染管理中的職責。并在工作中加強考核,考核的結果與獎懲掛鉤,形成激勵機制,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
提供免洗手消液。在醫院中醫務人員的手,有人稱為“百病之源”。邢億霞等[1]報道嚴格正確的洗手規則,可減少醫院感染發生率20%~30%,且是簡單、有效、方便、易行的措施之一。通過開展“手衛生宣傳月”活動,改變醫護人員對手衛生的認識。為每個科室提供良好的洗手設備及設施,要求每一位醫務人員樹立正確的觀念,在做每項操作前后都應該洗手或及時使用免洗手消液,使院內洗手成為降低醫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在我國手術部位感染約占25%,是院內感染的第3大原因,各種醫療儀器的廣泛使用又增加了消毒滅菌的難度,致使院內感染發生率增加[2]。因此,加強對重點科室,如手術室、產科、供應室、口腔科等監控管理。嚴格保障層流手術間的無菌環境,保持空氣凈化。全院采用中心供應的方式,嚴格加強對供應室的醫療器械和敷料清潔、消毒、滅菌的管理。專人每日負責進行消毒液濃度監測、無菌物品的消毒管理,對室內空氣、物體表面、滅菌物品、手術人員的手進行突擊性細菌培養等,發現問題追查負責人,并要求寫出書面整改意見,及時更正。良好的無菌環境和無菌器械,才能保證患者的安全治療,才能防止院內感染。
臨床抗菌藥物不規范使用,致使院內感染發生率增加[3]。醫院成立了抗菌藥物臨床使用管理小組,制定抗菌藥物管理制度、抗菌藥物的分級管理原則,督促臨床醫生嚴格按照規范使用抗生素,嚴肅處理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同時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并將抗生素的臨床應用管理作為醫療質量管理、藥品管理的重要內容,使抗生素的使用逐步規范化、科學化。
為相關科室配齊防護用品,要求醫護人員在診療、護理、實驗操作過程中,積極采取防護措施,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嚴格按照職業暴露后的流程進行處理。對職業暴露發生及時分析,比較反饋,改善流程,避免類似現象重復發生。
每半年對全院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消毒器械、使用消毒劑產品名稱、規格、型號、生產廠商、證件索取(批件)等,進行檢查臨床使用是否規范,開啟、配置登記是否符合要求,批件是否在有效期內等專項調查,以確保臨床使用安全。
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要求管理醫療廢物,建立健全醫療廢物管理制度,設置監控部門和專職人員負責醫療廢物管理。醫療廢物暫存地人員每天上門對科室的醫療廢物進行稱重、回收、記錄。并交由環保部門許可的醫療廢物專門處置機構集中處置,有效防止醫療廢物的流失和擴散,預防和控制醫源性感染疾病的發生[4]。
基層醫院院感工作的前提是院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普及醫院感染知識教育是醫院感染管理的根本,規范醫療行為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各職能部門的統一協調,及各種措施制度的實施,通過監測進行效果評價等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經過以上方法綜合實施,使醫護人員院感管理意識明顯增強,醫護行為明顯規范,重點科室院感管理質量明顯提升,使院內感染發生率控制在2%的較低水平,保證了醫療安全并使醫療質量不斷提高。
[1] 邢紅霞,張紅英,武健英,等.醫務人員手衛生現狀與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8):639.
[2] 薛敏.基層醫院院感控制現狀[J].醫學信息,2010,23(11):4171.
[3]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4.
[4] 馬玲.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的特點及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