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倩
(安徽財經大學教務處,安徽 蚌埠 233041)
我國電子商務管轄權制度的現狀與完善
華 倩
(安徽財經大學教務處,安徽 蚌埠 233041)
我國應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分析網絡案件的特性,結合我國實際,平衡當事方利益,并注意國際范圍內網絡管轄權的協調,完善我國的電子商務管轄權制度。
電子商務;管轄權;完善
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加快了跨國交易的速度,產生了新的交易類型和方式,必將引發一場全球性商事交易的革命。管轄權問題在國際民事訴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法院審理案件的前提,也是判決能否獲得其他法院承認與執行的重要因素。管轄權的決定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管轄基礎上,網絡具有虛擬性、全球性、非中心化等特性,動搖了傳統管轄權的基礎,使國際私法的管轄權規則在運用于電子商務領域時陷入困境,因而電子商務管轄權問題成為各國司法管轄中的一個難點。各國在設計網絡行為管轄規則時,都面臨如何與傳統規則相協調的問題。
發達國家的電子商務比較發達,對于電子商務糾紛的解決積累了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美國對于網絡管轄權分析的基礎經歷了以下發展過程:第一階段,以網站作為管轄依據。第二階段,“進一步活動”說。被告除了在網站上提供一些信息或產品之外,還實施了能夠顯示其有服務于某一特定法院地市場的故意或意圖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有意利用”的管轄權標準。第三階段,“滑動標尺”標準。該標準將網絡案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主動的網址,被告通過特定的網址與特定管轄權的客戶交易。第二類是互動的網址,被告通過互動的網址與客戶交流被告的貨物或服務信息,這一類是介入在網上從事商業活動和僅僅在網上進行廣告宣傳之間的灰色區域。通過分析,如果一案件的具體情況更接近第一類,便可以對被告行使管轄權;反之,便不能對其行使管轄權。第三類是被動的網址,被告只是通過網址發布信息卻沒有與客戶交易,該條件下法院極少主張管轄權。目前最新的管轄權確定方法是目標指向檢驗標準。目標指向檢驗標準試圖通過考察為進入或規避一個管轄權所采取的措施以確定被告的意圖,倘若法院所在地受到被告的意圖所指向或鎖定,法院才能主張管轄權[1]。
歐盟網絡管轄規則的確定傾向于考查人的主動行為,歐盟于2000年通過的《關于民商事案件管轄權與判決承認及執行的規則》 (簡稱《布魯塞爾規則》)在處理消費者合同管轄問題時采用了“定向行為”標準,即商家指向消費者住所地國實施商業或職業行為時,適用保護性管轄[2]。歐盟之所以對消費者合同管轄規則進行這種修改,就是為了使其能運用于電子商務合同。因此,“定向行為”標準其實是專為解決互聯網上的管轄權問題而設計的。但是,《布魯塞爾規則》第十五條對“定向行為”并沒有進行界定,因此應如何理解與運用便成了一個問題。
有關電子商務管轄權問題,我國尚沒有特別的或相對系統的、新的相關立法,此方面的法律規定散見于對有關涉網案件處理的司法解釋之中。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出臺了《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隨后,200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賦予“侵權行為地”新的含義,即一般情況下,“侵權行為地”是指“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當以上兩地都難以確定時,“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以上兩個司法解釋均以網絡服務器所在地或侵權計算機終端所在地作為侵權行為地,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立法實際上還是在套用傳統的沖突規則,并沒有將其靈活適用,存在諸多缺點。首先,“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有時會難以確定。由于無線網絡的發展,大量手持和車載的終端設備投入使用,這給確定“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帶來很大困難。其次,“原告就被告”的傳統原則忽視了網絡空間超越國界、跨越時空等特點。如果發生跨越國境的糾紛,這一原則就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其先天不足的問題。
再次,該解釋沒有區別不同性質、不同場所的服務器在網絡侵權行為實施以及產生結果過程中的作用大小和關聯度。而且,網絡服務器所在地很難確定,因為從網上得知網絡服務器所在地的途徑是通過IP地址識別,即使判斷出在某個市,也難以確定它到底托管在哪一處,而且這類信息都是不公開的[3]。
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目前尚未出現涉外網絡侵權糾紛,但是在我國國內已經出現了多起網絡侵權案件,其中已有管轄權爭議的提出。由于新規則的缺乏,通過法律解釋等方法,在一定條件下將原有的規則適用于網絡案件似乎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在上述案件中,法院實際上通過擴大解釋“侵權行為地”與“侵權結果地”,使得“侵權之訴由被告住所地或侵權行為地法院管轄”這條傳統沖突規則得以適用。
我國著名國際私法專家黃進先生考察了我國與互聯網相關的司法實踐后,得出一個結論: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進程中存在明顯的簡單化傾向。法院一般都只是局限于對案件的簡單認定和對現有法律的簡單適用,而未能像國外法院那樣通過深入、透徹的法理分析,權衡利弊,對現有的法律做出革命性的發展。我國法院沒有很好考慮互聯網法律性質的獨特性,而是簡單地將現有法律制度延伸到互聯網案件中。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侵權行為地”能否擴大至互聯網中,而在于“侵權行為地”這一連結因素在網絡空間中是否仍然合理有效。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持保守立場,將現有法律制度延伸到網絡案件時,注意網絡糾紛案件的特性,并且注意國際范圍內網絡管轄權的協調。
網絡爭議和一般民事爭議相比,被告的身份和所在地更難確認,當被告身份和地理位置不明確時,可以通過網絡服務商找到電腦終端的位置;當出現該電腦處于局域網或公共信息服務場所的情形時,通過公共信息服務者,找到分支的電腦終端位置,從而找到該電腦終端的真正所有者。同時,可為涉網案件的被告住所地尋找可替代性地址,諸如服務器所在地、IP地址所對應的地理位置等;或者通過對網絡參與者附加義務,來完成被告信息的搜集工作,如實名登記制。如果通過以上方法仍然不能確定被告的身份和住所地,造成了原告行使權利和法院啟動管轄權的障礙,這時,為了方便訴訟和保護原告利益,可以適用原告住所地管轄規則。國際上雖然沒有明確適用原告住所地管轄規則,但出現了適用原告所在地國管轄的趨勢。如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在2000年2月28日加拿大渥太華召開“電子商務與管轄權”工作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電子消費者合同是四個主要議題之一,關于電子形式的消費者合同的爭議,法、德、丹麥、歐洲消費者聯盟等主張由消費者慣常居所地法院管轄[4]。
綜上,電子商務管轄以被告國籍國或住所地國管轄為原則,如不能確定被告的國籍或住所,則以原告住所地國或慣常居所地國管轄為例外。
對于不便適用普通管轄規則的案件,比如為了調查取證的便利、利于判決的承認與執行以及實現各方利益的平衡,可以通過特別管轄規則來彌補一般管轄規則的不足。在確定特殊管轄規則前,可對案件的不同性質進行區分,因為民事糾紛案件性質不同,會導致案件的訴訟原因不同,從而形成依訴因發生地來確定管轄權的管轄規則。基于此,合同性質的糾紛往往以合同締結地、合同履行地為標準確定管轄權;而侵權性質的案件則普遍以侵權行為地為標準來確定管轄權[5]。
網絡爭議案件和普通民事案件一樣,需要區分案件的不同性質來確定管轄權,對于網絡消費者合同糾紛,應采取有限的消費者住所地或慣常居所地管轄,即:當網站行為已與消費者所在國構成充分聯系時,由消費者住所地或慣常居所地管轄;僅網站的可進入性造成的聯系并不充足,還要看網站的具體特征及其行為與交易是否有必要聯系;商家可采取措施避免受消費者住所地或慣常居所地管轄,但此措施必須足以阻隔網站與該特定國家的聯系。對于網絡侵權案件,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是優先適用的管轄權基礎,只有在其無法確定或難以確定的前提下,才可以實施侵權行為的計算機設備所在地和原告住所地作為補充。以上連結點,如果缺乏與案件的實際聯系,既沒有侵權行為發生的關聯,也沒有損害后果的關聯,就不適合作為管轄權根據。
不方便法院原則倡導的是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基礎上,權衡國際民商事訴訟中原告、被告和管轄法院的利益,如果別國法院管轄更能方便當事人訴訟和提高司法效率,則受訴法院應當主動放棄管轄。對于避免和解決管轄權沖突而言,這是一種自我抑制的手段[6]。同樣,在網絡案件中,由于網絡的跨國界和全球性,加上管轄權確定標準的不一致,使得網絡案件管轄權的積極沖突更加突出,而不方便法院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互聯網因素對管轄權本身的影響,更多地從訴訟公正和經濟的角度來判斷管轄權確立的合理性,也使得法院有更多的空間來權衡訴因本身以及各方利益。在跨境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國管轄權制度中有必要吸收該項原則,尤其是在電子商務民商事訴訟中,不方便法院原則的確立,有利于各國管轄權的協調,有利于實現訴訟的公正與效益,也有利于判決的承認與執行。
[1]Geist,Michael A.Is There a There There?Toward Greater Certainty for Internet Jurisdiction[J].Berkeley tech.L.J.2001,16 (1380-1386).
[2]劉仁山,夏曉紅.互聯網消費者合同的管轄權問題—消費者原地管轄規則的新發展及其前景[A].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7)[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23-329.
[3]張楚,王祥,歐奎.電子商務法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
[4]衛蓓蓓.試論電子商務管轄權及B2C合同的特別管轄[EBOL].http://www.lawtime.cn/info/shangwu/guanxia20081119455.html,2010-10-2.
[5]劉想樹.國際私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74.
[6]劉力.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216.
On the Present State and Improvement of Our E-commerce Jurisdiction System
HUA Qia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and Economics,Bengbu 233041,China)
We should learn from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case,combine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a and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parties,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ofnetwork’s jurisdiction intern ationally to improveoure-commerce jurisdiction system.
electronic commerce;jurisdiction;improvement
D923.99
A
1009-6566(2011)01-0094-03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安徽省教育廳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論我國電子商務管轄權制度的構建”(項目編號:2009SQRS065),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論非內國仲裁裁決在我國的承認與執行”(項目編號:2009sk154)和安徽財經大學重點項目(項目編號ACKYQ0914ZD)的階段性成果。
2010-11-17
華 倩(1976—),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財經大學教務處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國際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