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霞,馬 越,穆 實,梁春紅,李淑娟,劉德慶,李 倩
(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大慶 163312)
培養創新精神、掌握創新方法、開發創新潛力、提高創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務。病理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將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促使學生在處理疾病時對局部與整體,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辯證關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為學生畢業后開展創造性工作打下基礎。
病理學采用解剖學、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組織化學、免疫組織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等方法,研究人體患病時器官、組織、細胞的形態學改變,從而闡明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為臨床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病理學課程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間的一門重要橋梁學科,是醫學生的一門主干課程[1]。有學者把醫學比喻成一棵樹,樹根是基礎醫學,如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生化學、藥理學等;樹枝是臨床學科,分為內科學、外科學和放射學3 枝;而整個樹干是病理學。病理學與臨床醫學在實踐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而病理學也是一門臨床學科。通過學習病理學,使學生認識和掌握疾病本質和發生規律,從而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世界著名臨床醫生張孝騫教授認為,基礎醫學科目中與臨床最接近的當推病理學,因為它是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間的橋梁,要學好臨床醫學先要學好病理學。
對在校學生來說,病理學主要學習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這些基本知識是闡明疾病發生發展的基礎,一定要學好。同時對實驗內容、尸檢示教或錄像片、幻燈片示意圖都要有正確的理解。病理學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和運用病理學基礎知識。
(1)聽好課是學習病理學的主要方式。課前要預習,課中記筆記,并標注不明白的問題及有典型特點的圖解,以便課后復習。
(2)記筆記是聽好課的最佳方式。記筆記時要認真聽、仔細看,手要動、心要想,只有完全融入學習,才能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學習的過程就是做學問的過程。所謂“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即要自己提出問題問自己,自己解決不了再問別人、問書本,這種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增長知識的過程。讀書要充分調動一切智力,包括觀察力、分析力、思維力和想象力。換言之,就是要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問一問、試一試、記一記。
直接觀察疾病病變是學好病理學的最佳途徑。病變包括代謝(生物化學)變化、功能(生理學)變化和形態(解剖學、組織學)變化,但掌握疾病的實質以形態學為基礎。形態學結構復雜,內容零瑣、名詞繁多,造成學生學習和記憶困難。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把逼真的視聽信息融于整個教學過程,為病理學教學展示了創造性空間[2]。
病理學學習中,要注意從實際出發,用動態的觀點,把形態和機能、局部和整體、內因和外因等聯系起來研究問題。學習各論時,要注意運用總論知識,總論中“炎癥”和“腫瘤”章節尤為重要。從基本概念出發,緊緊抓住基本病變,把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相聯系,對問題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對所研究的問題,既要知道其來源和經過,又要了解其結果。應多看實驗講義和病理討論,應用所學理論解釋臨床表現,加強臨床病理聯系。
對學生而言,學好一門課程,一方面在于聽課,另一方面在于自學。對教師而言,教好一門課程,首先,要對所講內容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并做到融會貫通;其次,要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具;最后,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首先,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病理學涉及知識面較廣,既有基礎理論又有臨床知識,教師可通過熟讀專業理論書籍加深學科認識。同時,廣泛閱讀病理學專著和文獻資料,積極參加各類學術講座和科研工作,不斷更新本學科知識,并及時把前沿科技引進課堂,使學生初步了解學科動態。其次,教師應熟悉與病理學交叉的其他基礎學科知識,做到學科間的融會貫通,使學生在溫故而知新的基礎上掌握學習內容。最后,教師還應注重積累非專業知識,提高人文素質,增加醫學人文知識,使教學內容更加鮮活[3]。
教學是一門藝術,如果教學方法僵化,就只能成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非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先進的教學手段可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
(1)提倡病理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傳統教學方法存在重教學內容、輕教學方法,重教師主導性、忽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不足。案例教學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需要,通過設置具體案例,展示病情,引導學生討論,在分析和研究病例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討論時為使問題集中,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一定理論深度,教師必須進行適當引導,既要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見解,又要注意把握討論趨向,把討論逐步引向深入。教師在案例教學最后環節,還應加以引導、點撥,做好認真、細致的總結,讓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擴展、升華。通過案例教學,縱橫聯系,融會貫通,開闊思路,啟迪智慧,讓學生收獲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培養其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判斷是非、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采用病理教學比較法,加深學生記憶。①類比法。把相同或相似的學習材料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異同點。比較教材中病變部位相似但特點不同的疾病,如原發性肺結核和繼發性肺結核,急性腎小球腎炎和急性腎盂腎炎等。②對比法。對特點相反的疾病進行比較,如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對比等。③橫比法。把同類疾病的不同病變特點進行比較。如比較大葉性肺炎和小葉性肺炎及間質性肺炎的病因、好發人群、病變性質、鏡下范圍、肉眼范圍、并發癥等方面的不同。
(3)創設病理教學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若要克服傳統純形態教學枯燥無味的缺點,可通過形態與機能的聯系創設問題情境。可先從揭題發問開始:如血栓如何形成?血栓在血液中如何運行?最終栓塞何處?可引發何種病變?回顧并延伸性發問:如風濕病引發二尖瓣病變后,可發生怎樣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各心房、心室有何病理改變?讓學生學習有問有答,縱橫聯系,無枯燥乏味之感。同時鼓勵學生提問,使學生勇于質疑,善于質疑[5]。
(4)啟動新思路,活化多媒體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多媒體教學圖像清晰、聲畫并茂、視聽結合,能將抽象的知識變成具體的畫面,模擬病變動態發展過程,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形態描述時,采用多媒體恰到好處地展示圖片和動態變化,能起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6]。但應注意,現代教育體系中,多媒體只能是教學活動的補充,而不是主導。應運用不同類型、專業特色和教學風格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最大程度激發學生興趣,對推理及邏輯性很強的內容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理解和思考時間。同時發揮多媒體直觀、生動、高效的優點,充分展示形態變化的多樣性,以克服學生“疲倦心理”,為教學方式注入新的活力[7]。
病理學作為臨床醫學的基礎,應改變其教學方式及課程側重點,以加強學生對疾病認識的完整性。同時,重視疾病預防、康復等方面的教育,為臨床醫學教育打下堅實基礎,使病理學真正成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間的橋梁課程。
[1]李玉林.病理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韓慧霞.CAI 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5(3):241~242.
[3]鐘震亞,李梅秀,韓素云,等.年輕教師應注重沉淀非專業素質來提高教學效果[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6,29(1):102.
[4]符葉.病理學課程改革與學生學習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5(3):99~102.
[5]吳雪蘭.影響病理學教學質量的因素與對策[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7):128~129.
[6]胡向陽.多媒體教學在病理教學中應用的初步評價[J].安徽醫藥,2005,9(5):399~400.
[7]劉元昀.多媒體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6,4(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