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敏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0)
醫藥基礎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探討
姚曉敏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0)
針對高職高專藥學相關專業對醫藥基礎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設置醫藥基礎課程,實施PBL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醫藥基礎課程中常見疾病及相關治療藥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臨床病例的自學能力和綜合能力,從而增強其任職能力,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藥學服務。
醫藥基礎;課程設置;教學模式
在新形勢下,我國藥學工作任務發生了質的轉變,從“面向藥品”向“面向患者”轉變,從“以藥品供應為主”向“以合理用藥為主”轉變。隨著這種轉變,藥學教育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由“學院型”向“應用型”轉變,由單一的“藥學型”向“醫學藥學結合型”轉變。高職高專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較強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其有別于本科和中專教育,培養目標更應向“應用型”和“醫學藥學結合型”轉變。要實現這種轉變,關鍵環節是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
醫藥基礎課程是醫藥高職高專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將傳統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臨床疾病概要和藥理學課程有機整合后形成的一門新課程。開設醫藥基礎課程既是高職高專院校適應社會發展對藥學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培養新型藥學專業人才的重要舉措;也是解決高職高專教育學制短、教學時間有限,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學科門類多、課程分設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問題的有效途徑。
醫藥基礎課程教學大綱按“解剖—生理—臨床常見疾病—藥理”順序編寫,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熟悉人體結構和功能,基本具備常見病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治療藥物等方面知識。同時,該課程也起到了溝通醫學和藥學的作用。因此,教學內容以合理用藥為重心。目前,醫藥基礎課程在課程設置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加強和改進醫藥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是促進藥學教育由“化學模式”向“化學—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適應社會對高職高專藥學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培養出專業過硬、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和創新意識高的高素質藥學人才。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醫學教育中是指以臨床病例作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即以臨床實際診斷、治療、護理等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引導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法相比,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強調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整合多種學習途徑,通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知識與技能并重,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自主學習與協作創新能力。但經典的PBL教學方法需要打破現有課程體系,以充足的師資力量進行小班輔導等,這在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很難實現。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部分醫學院校也逐漸放棄單純的PBL教學方法,而主張各種教學方法融為一體,結合使用[1]。因此,尋找一種既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性,增強其創新能力,又能適合我國國情和校情的教學模式十分必要。
目前國內很多本科和高職高專院校已經開始實施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且主要在醫學遺傳學、藥理學和臨床藥理學等學科實施[2~5]。如在藥理學中采用PBL教學與傳統知識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把各章節所學單個藥物知識前后串聯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既有利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又充分拓展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其學習動力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處理臨床病例的自學能力和綜合能力,并增強了學生的任職能力;同時,具有自學能力將使學生終身受益,這是傳統大課講授和實驗課所無法實現的。因此,根據本校醫藥基礎課程特點,在講授醫學背景知識、常見疾病的同時講授藥理學知識,更有利于PBL教學法的實施。
2.1 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醫藥基礎課程涉及生理學、常見疾病和藥理學等內容,具有理論性強、學科面廣、知識要點多等特點,學生普遍反映難記、難學且易混淆。若教師平鋪直敘,易造成學生聽課疲勞,學習效果差,從而對學好醫藥基礎失去興趣和信心。但若課堂上聯系日常用藥,在幻燈片中將要學習的藥物以問題形式提出,引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逐步進行講解,以問、答方式傳授知識,效果較好。例如,講解呼吸系統用藥時,首先提出: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癥狀有哪些?治療咳嗽、咳痰和喘息的藥物在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情況下這些藥物不能使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何選藥?支氣管炎以及哮喘應如何選藥?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再逐層講解,以滿足學生求知欲。
2.2 以病例為基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根據醫藥基礎課程特點,筆者在某些章節引入病例展開教學,先就病例讓學生互相討論并發言,縱向和橫向對比分析病例用藥是否合理,不合理處應如何解決,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然后教師對相關病例進行總結,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已學醫藥基礎知識。例如,抗菌藥物的使用,引入病例,讓學生討論用藥是否合理,提出能否采用其他類藥物代替等問題。學生課堂表現積極,與教師良好互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促使教師授課質量與學生聽課態度都有很大改善和轉變,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2.3 以實踐為目的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特點,結合高職高專藥學相關專業培養方向要求,以突出醫藥基礎的臨床實用性和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中心,將課程分為理論和實驗教學2部分,每一章節均設置相應實驗內容,進一步驗證理論課內容。講解實驗課時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例如,在內分泌系統中介紹胰島素的應用,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胰島素在人體內的作用?人體過量注射胰島素會怎樣?然后再用小鼠做實驗,讓學生觀察胰島素注射過量后的表現,從而鍛煉學生動手、思考和觀察能力的目的。
醫藥基礎課程教學對學生未來崗位能力和綜合素質形成起到關鍵作用。在醫藥基礎教學中嘗試采用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明顯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發現問題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增強了其任職能力,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藥學服務。
[1]姜萍,楊振寧,商慶新,等.PBL教學模式在高等醫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分析[J].中醫教育,2005,12(3):104~105.
[2]王芳,龍利紅,陳建國.PBL+LBL雙軌教學模式在藥理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藥理通訊,2009,26(4):34~35.
[3]趙艷威,牛麗紅,董櫟,等.PBL教學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21):46~47.
[4]許雪青,王燕,王艷艷,等.構建病案導入式教學法的新型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6):8~10.
[5]谷淑玲,李梅,馬行.藥理學PBL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藥理通訊,2009,26(4):36.
G718.5
A
1671-1246(2011)13-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