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鵬芳,鄭振,袁洪斌
(1.龍巖市衛生局,福建 龍巖 364000;2.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4;3.龍巖市中心血站,福建 龍巖 364000)
中職學校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下的SWOT分析
邱鵬芳1,鄭振2,袁洪斌3
(1.龍巖市衛生局,福建 龍巖 364000;2.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4;3.龍巖市中心血站,福建 龍巖 364000)
借助SWOT分析方法,剖析中職學校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下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從而提出促進其發展的策略。
中職學校;SWOT分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年7 月29 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今后10年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此外,《教育規劃綱要》還涉及眾多職業教育的改革問題,被專家稱為職業教育改革邁入深水區。作為職業教育中流砥柱的中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中職學校)如何抓住此次機遇加快自身發展成為重要課題。
SWOT是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與挑戰(threats)4個英文單詞首寫字母的組合。SWOT分析是西方企業最常用的一種企業內外部環境條件戰略因素綜合分析方法。它在分析環境發現機會與威脅的同時分析組織資源,識別自身優勢和劣勢,并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筆者借助SWOT分析方法,剖析中職學校當前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從而提出促進其發展的策略。
2.1 優勢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已經基本形成。2009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2179萬人,約為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的2倍。隨著辦學規模的持續擴大,中職學校也逐步積累了一些辦學經驗,配備了相應設備,擁有一支穩定的師資隊伍,為社會輸送了大量技術型人才。
中等職業教育比高中教育更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工作崗位;且中職教育學制較短,一般為3年左右,對于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好的選擇。
2.2 劣勢
從中職學校入口來看,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社會認可度很低,家長不愿讓子女接受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成了“末流教育”;中職學校在招收學生方面已經基本沒有分數限制,多數是經層層選拔被淘汰的學生,綜合素質普遍較低。
從中職學校出口來看,大部分企事業單位認為中職生學歷過低,技術和綜合素質無法滿足實際工作要求。所以,中職生就業壓力大,許多學生畢業后從事與本專業無關的工作。
從辦學條件來看,中職學校在教學設施、專業優勢、師資力量、管理機制、實驗實訓基地以及學習、生活環境等方面都不如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資力量薄弱,不能適應中職教育發展,難以全面實施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一部分“土生土長”的“本土教師”在本校畢業后留校任教,未經過嚴格、系統的培訓,知識老化,教育教學理論與技能水平均不符合要求。而一些有才華的教師受“官本位”思想和派系斗爭影響,被邊緣化。
政府各部門管理職能交叉、條塊分割、統籌乏力也是制約中職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一些中職學校既由教育部門管理,又由勞動部門或衛生部門管理,形成“兩頭都要管,兩頭都管不好”的局面,缺乏辦學自主性。
2.3 機會
黨和國家對職業技術教育高度重視,在《教育規劃綱要》中,用一整章的篇幅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教育規劃綱要》提到,政府要切實發展職業教育,統籌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并把加強職業教育作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要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國家將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2005年10月,國務院在《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頒布“建立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助學金制度”。此后,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推進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從2009年秋季入學起,國家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逐步免除學費(藝術類相關專業學生除外)[1]。實施免費中職教育能夠為廣大初中畢業生及農民工提供更為寬松的入學條件和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在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方面,《教育規劃綱要》提到“三支持一完成”,即支持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提升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水平;支持一批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范校和優質特色校建設;支持一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建設,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完成大批“雙師型”教師培訓。
2.4 威脅與挑戰
隨著教育市場的開放,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必要補充,在我國教育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教育規劃綱要》也提到要“大力支持民辦教育”。我國從1983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至今已有近30年的時間。在生源不斷減少的同時,又插入其他辦學主體,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此外,一些民辦中職學校在不具備必要的軟、硬件設施的情況下夸大其詞,欺騙學生及其家長,給整個中職教育帶來了負面影響。
《教育規劃綱要》還提到,探索在職業學校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職稱),加強學校崗位管理,創新聘用方式,規范用人行為,完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廣大教師來說,這既是一項機遇,更是一項挑戰。如何依托有利條件,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自身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是擺在中職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面前的一項新課題。
3.1 把握中職學校定位問題
所謂定位,即明確自己在整個系統中的位置。把握中職學校的定位問題,是辦好中職學校的基礎和前提。研究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應從3個層面考慮:教育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定位,中等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定位,一個省市的中等職業教育在全國中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為什么學,培養什么人,一定要與當地服務區域的社會經濟改革發展相協同[2]。2010年3月19日,在教育部召開的2010年度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魯昕副部長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定位,一是面向未成年人學歷和職業生涯的基礎教育;二是面向社會上有擇業培訓需求的成年人教育;三是面向有提高生活質量需求的社會成員的教育[3]。
3.2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雙師型”教師既指“雙證書”教師(有工程師、工藝師、執業醫師等執業資格證書和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也指“雙能力”教師(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教師)。不斷完善中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政策,對師資培養、引進、使用、培訓、外聘等方面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如加強職業教育教師準入制度和定期培訓制度;支持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修和工作實踐,提高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但進修和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有實際行動。學校要支持、鼓勵教師進行科技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加大對科研項目的資金扶持,使中職教師既上得了教育的講臺,又上得了學術的講壇。
3.3 建立合作機制
合作中,學校師生除了到企業工作實習外,還應充分利用職業實訓基地,邊工作、邊教學;企業也可以參與學校的教育與培訓活動,發揮雙方優勢,將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雙贏。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3.4 開展調研工作,合理設置課程
部分教師認為中職教育學制短,應盡量縮減文化基礎課而增設專業課。事實上,中職教育對學生的培養方向應定位于既有多種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又有轉崗和繼續教育基礎的復合型人才。為此,我們不能停留在學生對現有專業知識的掌握和考證通過率上,忽略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建議文化課程設置以“必需、夠用”為度,盡量減少其學術性;專業課程設置以“必知、必會”為度,增加實習、實訓、綜合實習和社會實踐課程分量[4]。
[1]陳遠遠,周誼.實施免費中職教育的政策導向及未來發展走向[J].職業教育研究,2010(8):9~10.
[2]王澤君.論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職教育的適應與超越[J].樂山學院學報,2010,25(1):131~133.
[3]教育部.2010年度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在京閉幕[EB/ OL].http://learning.sohu.com/20100319/n270955013.shtml,2010-03-19.
[4]馮敬.對中職教育課程設置的探索與思考[J].遵義師范院校學報,2010,12(3):61~63.
G47
A
1671-1246(2011)13-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