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玉杰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8)
不論普通學校,還是特殊教育學校,都以教書育人為最高宗旨,都是培養人、造就人的地方,就學校管理而言,兩者有很多共性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學校管理的共性特點,對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管理質量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指導、借鑒作用,應予以重視。
首先,在學校管理的理論基礎方面,無論特殊教育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應反映學校管理的基本規律,都是管理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概括。一般認為,學校管理原理的構成因素有目標、原則、過程、方法等,很顯然,以上因素是構成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的基礎理論部分。
其次,如果把學校看做一個不斷適應外在環境需求的有機體,那么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在組織目標的制定與達成、組織機構的職責劃分與運作、組織制度與文化的建設等方面,兩者都遵循著共同的規律。
再次,從學校管理對象的構成要素看,兩者都包括人、財、物、時間、信息等資源,學校管理就是對以上要素的合理組織、運作,實現管理效益(率)最大化、實現學校管理目標的過程。其中,“人”是學校管理活動中最具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因素,要做好學校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緊緊抓住“人”這個核心因素。學校管理重視人的因素,尊重人的需求,以人為本,調動人的積極性,最終服務于人、服務育人,使人獲得發展,這是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共同的追求。
最后,從學校管理的具體工作內容看,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有著基本一致的工作內容,都包括教學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體育衛生工作管理、勞動技術教育管理、總務后勤工作管理等。
特殊教育學校管理在遵循一般意義上學校管理的原則、方法、規律等的同時,存在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對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的特殊性做深入思考和揭示,特殊教育學校管理應立足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實際情況,辦出特色,以尊重并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為宗旨。
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決定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為各類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他們可能有感官障礙、身體障礙,也可能有智力障礙、情緒行為障礙。障礙類別不同,教育上的特殊需求也會不同;同一種類別的學生,因障礙程度的不同,特殊教育需要也不一樣。由于特殊兒童具有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因此在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方面,情緒與行為問題方面,甚至包括生活自理方面,等等,他們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特殊性。正是這種特殊性直接或間接地帶來了在教師、教材、教法、課程設置、教學儀器設備、校園文化、學生評價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考慮,進而決定了特殊教育學校管理與普通學校管理在方方面面的“同”中有“異”。這些“異”即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的特點。
首先,特殊教育學校的管理理念,應充分彰顯平等、關愛、參與、共享的理念,尊重差異、維護每個學生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時刻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礎上,努力構建平等、博愛、接納、和諧、自強、自立的校園文化。
其次,在校園無障礙環境構建方面,特殊教育學校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不僅應營造適合特殊學生成長發展的無障礙的校園物理環境,更應重視營造平等、接納、尊重、參與等有利于特殊學生健康、自由成長的支持性心理環境。
最后,在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及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等方面,特殊教育學校有特殊性。特殊教育學校根據學生的特殊需要,貫徹潛能開發與缺陷補償辯證統一的思想,在開發學生潛能的同時,關注其缺陷的補償,更強調因材施教、個別化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開設了許多有針對性的課程,如聾校的律動課、溝通課,盲校的定向行走課,等等,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人為本原則,即特殊教育學校管理應一切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人人發展,發展人人。以人為本原則不僅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價值取向,而且是教育的根本。以人為本原則要求特殊教育學校管理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里的“人”,是多元的人,在學校管理中,主要指學生和教職員工。因此,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和教師的成長、發展為本。
以人為本,首先要以學生為本。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為各種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學校管理中,我們要貫徹以人為本原則。即在學校管理的價值觀上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全員共識,形成一種博愛奉獻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在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從教學計劃、校園環境、師生關系、教學評價等,都體現出個性化發展的尊重,體現出獲得最大限度地發展的促進,依其原本,促其發展,助其完善。
以人為本,其次要以教職員工為本。相對而言,特殊兒童對教師的智能挑戰更大,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歷程更為漫長。特殊教育學校貫徹以人為本原則,首先,應尊重教師成長的規律,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其次,應注重團隊合作,讓新教師很快融入團結奉獻博愛務實的教師團隊中來,而不是孤立無援地面對特殊兒童。最后,應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努力為教師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
所謂民主,除了尊重個人的尊嚴及價值外,還應給予組織成員參與問題解決的機會。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的民主原則,簡而言之,就是尊重人權、實行民主管理。《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第五章第四十二條規定:特殊教育學校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教職工代表會議制度,加強對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由此可見,特殊教育學校的民主管理,在實踐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全體教職員工必須依照符合國家法令政策的程序或制度行事。二是全體教職員工要有充分的民主參與和管理意識,不僅積極主動地做好本職工作,而且主動地對各個職能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督,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到學校管理的各項活動中。特殊教育學校實行民主管理有效的、基本的組織保障就是教職工代表會議制度。
經驗表明,民主管理既是校長決策科學化的前提之一,又是全體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的內在要求。特殊教育學校在貫徹民主管理時應注意以下問題:(1)有助于學校從自我封閉管理向社會多部門參與的開放管理過渡。(2)有助于管理由少數教育行政人員獨斷向全員參與管理過渡。(3)有助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我管理。
所謂有效,是指管理工作要講究實效,即以較少的投入,創造出更多的績效。特殊教育學校管理的有效原則指學校管理者能夠充分利用人、財、物、時等資源,經科學合理的管理,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學校的各項任務。
有效是對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所以強調這一原則,是因為某些特殊教育學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還沒有真正重視這個問題,往往不大講究實效,效率、效益觀念不強,意識淡薄,以致管理不能落到實處,甚至無為而治。造成以上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由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發展在水平和質量方面的不均衡性決定的,另一方面是對資源的認識和使用中重硬件輕軟件,重一般資源輕專業資源的誤區有關。
特殊教育學校管理貫徹有效原則,首先應特別注重選拔既有愛心又有事業心、業務素質強的人擔任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進而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者隊伍;其次,特殊教育學校要努力塑造民主、和諧、團結、互助、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重視師資培訓,追求教學質量,切實做到對學生、家長、社會負責。
伴隨發達地區特殊教育的深度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特殊教育已不再是學校內部的事情和責任,而是需要校內外的各部門、各學科、各界人士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合作創新原則強調滿足特殊教育的需要,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特殊教育學校內部人員與部門間應相互協調、相互配合,以創新性地高效解決各種問題,特殊教育學校與家庭、社會各部門及專業人員應開展密切廣泛的合作。諸多經驗表明,合作已成為特殊教育學校管理走向成功與開放的基本實踐途徑,也是滿足學生各種特殊教育需要的關鍵。
特殊教育學校貫徹合作創新原則,首先要開展和重視校內各個層面的合作,以保證政策、理念的一致性。學校內部的合作主要體現在學校領導層與教師、教師與行政人員及教師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的有效性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學校全體人員對校內各項事務的職責充分了解,對學校正在進行的改革創新達成共識,積極參與,態度積極,從中扮演正確角色;學校建立起保障各部門有效合作、暢通交流的組織平臺或制度機制,已形成能促進以上合作的組織文化,等等。
特殊教育學校貫徹合作創新原則,還應充分認識到與校外部門、人員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部門、人員主要包括教育當局、普通學校、其他特殊教育學校、社區、家長、校外專業人員、義工(或志愿者)等。辦好特殊教育首先應重視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在特殊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再怎么強調家長的作用也不過分,學校應與家長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特殊教育學校還應與社區及專業機構經常保持聯絡,建立良好關系,以獲得一些經費、人力的支持和援助。這些合作,能夠為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提供必要且寶貴的支持性資源,進而為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有效保障。
[1]吳志宏等主編.新編教育管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蔣云爾主編.特殊教育管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盛永進.特殊教育學基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5]方俊明.特殊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