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在杰
(豐縣趙莊鎮趙莊中心校,江蘇 豐縣 221700)
我國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承載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說:“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識字是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基礎,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就語文教學而言,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識字教學成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怎樣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呢?我認為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明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學生對識字產生了興趣就等于擁有了無窮的力量,他們會自覺地克服很多困難,想方設法抓住一切機會識字,并且學以致用,自得其樂。教學實踐證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在識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教育學家卡羅琳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級的學生平均每天要認識幾個甚至十幾個字,因此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開展各種活動和游戲,如:打牌游戲、開火車識字、摘果子游戲、走迷宮、“抓特務”游戲等,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激發識字興趣。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學期識字2時,我讓學生自制牌形生字卡片,在課堂中同桌互玩打牌游戲,邊出牌邊讀出字音,再組詞讀(組詞越多越好),誰先把手中的漢字牌打完,誰獲勝。為了取勝,同學們積極認字,有不會讀的和不會組詞的會主動想辦法解決。這種游戲識字方法既可應用在復習一課的生字,又可用在對已學的生字復習。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學期識字3時,學生按我的要求學習完生字后,每組抽一名認字最好的同學到其他小組“抓特務”。即逐個檢查字音、組詞情況,如果有不會的即是“特務”,要求小組長立即幫助學習生字。人人都不想當 “特務”,這樣識字效率明顯提高,即使有困難的同學在小組長的幫助下也會很快認識。檢查一課、一單元甚至一冊書的生字都可以用此法。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學期識字3時,我采用開火車識字的方法,即讓一組學生按順序讀字、組詞、分析字形、說一句或幾句話,其他同學輕聲發出火車開動時的“嗚—咔嚓、咔嚓”聲。如果有人說錯了或不會讀,火車就停下來,選其他組的“修理員”“修理”(重讀字音、組詞或其他),“修理”好后繼續開火車。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所以教師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同時運用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識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質量。
(1)韻律識字法。讀兒歌是低年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編一些適合兒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訣,讓他們反復誦讀,對字形產生直觀形象,從而提高記憶字形的準確性。如:“一個王姑娘,一個白姑娘,坐在石頭上——碧”,“沒頭就是早,早上長青草,牛羊見它樂,禾苗見它惱——草”,“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左方,一對孿生樹,長在石頭上——磨”。
(2)謎語識字法。學生對字謎非常感興趣,恰到好處地運用字謎幫助學生識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學生在猜字謎、編字謎的過程中,既能識記字音、字形,又能理解字義,還能鍛煉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牛走獨木橋——生”,“1+1不等于2——王”,學生猜謎語的過程就是識記生字的過程,這種識記不同于機械識記,是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記憶,印象非常深刻。此時,學生無論猜得出或猜不出,都會開懷大笑,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
(3)故事識字法。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在識字教學中,若能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讓他們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住生字,更能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如教學“影子”的“影”字時,把“影”字拆成“日(太陽)、京(京京)、彡(影子)”,編成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朋友京京,他站在太陽下,地上留下了三撇(影子)。這樣,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使三者得到有趣的組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識字,效果很好。
當然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有很多識字方法,如:拆字法,比較法,熟字加一筆、減一筆,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法,動作演示法,熟字加偏旁、換偏旁等。教師要結合所學生字的特點,引導學生靈活使用,以便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結合過程才能變得比較輕松。”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其實生活就是識字的背景和舞臺。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那么怎樣將識字與生活聯系起來呢?首先,要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有利條件,形成識字的敏感性和濃厚興趣。比如:電視上動畫片中的說話字幕,校園的校訓,《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課程表,同學姓名,等等,都是學生識字的教材;還有新一輪課程改革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論是常規活動如:晨會、班會、隊會、節日慶典,還是校本活動如國防主題、環保主題、社會調查主題、春秋游主題等,都離不開漢字這個媒介。活動中若以認字貫穿其中,充分發揮媒介作用,不僅可以豐富活動內容,還可以在研究中,在玩樂中接觸認識不少漢字,讓學生走進一個無聲而精彩的世界。只有從閱讀中嘗到識字的樂趣,學生才會更加主動地識字,并使閱讀成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創新者,他們喜歡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并會用更高的情趣、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師要想方設法保護學生這種熱情,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不要強求統一。如:認識“司”字時,有的學生用“同”字去掉“丨”就變成了“司”,有的學生用“詞”去掉“讠”旁就變成了“司”。學習“李”字時,有的學生說“李”就是“十、八、子”這三個字組成的,有的學生說“李”就是“木、子”這兩個字組成的。出現這種情況,老師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總之,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課堂上,老師要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了解字詞的意思。在課堂外,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識字的有心人,見到什么字,就認什么字,并自覺和同學交流識字成果。老師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的同時,要注重引導,使學生漸漸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合適的方法識字,逐步培養識字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