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英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淺談按醫學規律辦事
劉淑英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客觀規律具有條件性、不可違抗性、公平性,給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人不能改變規律,但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使規律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起作用。醫學規律也是如此。無論醫務工作者還是普通人,只要按醫學規律思考和行動就能挽救生命,違背醫學規律則會殘害生命。按醫學規律辦事,本質上就是按醫學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辦事;在醫療實踐中,應從四個方面實踐。
醫學規律;條件性;不可違抗性
據報道,2010年3月,澳大利亞女子凱特在醫院生下一對龍鳳胎,胎兒僅27周大。出生時,女嬰情況良好;男嬰體重僅907克,沒有呼吸。醫生對男嬰實施20分鐘搶救無效,宣布死亡。傷心的母親不愿承認這樣慘痛的事實,她把兒子的“遺體”摟在懷里,深情地撫摸、訴說,仿佛他還活著。2個小時后奇跡發生了,孩子出現生命體征,然后他睜開眼睛,越來越規律地呼吸。神奇的母愛使幼子失而復得,令醫生難以置信,也令世人難以置信。
在自然界,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袋內有4個乳頭。袋鼠媽媽把出生后的寶寶放在育兒袋內,既安全、方便喂養,又能保暖并刺激生長。醫學家受此啟發,發明了一種早產兒護理的新方法——袋鼠式護理法,重點是寶寶與母親肌膚相親。臨床結果顯示,早產或出生時體重偏輕的新生兒,通過這種護理法能夠降低感染率,降低罹患嚴重疾病率,改善睡眠習慣,減少體溫過低風險。
分析上面的案例,搶救嬰兒的醫護人員應當是深諳“袋鼠式護理法”的,但是他們沒有恰當使用,而是選取了常規搶救法,所以行而無果。凱特的本能之舉,恰巧符合了醫學上的早產兒護理法,她的幸運在于偶然契合了必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達到預期的目標,選擇正確的工作方法很重要;幼小的生命,脆弱卻頑強求生,醫務人員不要輕言放棄;醫學規律具有條件性和不可違抗性,但給人們的機會是均等的,無論醫務工作者還是普通人士,只要按醫學規律思考和行動就能挽救生命,違背醫學規律則會殘害生命。
從哲學視角看,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那些外在的、現象的、偶然的聯系都不是規律。在實踐中,我們要注意區分這兩類不同性質的聯系,重點把握規律性的聯系。
規律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觀性,即規律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它的存在、變化、作用結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只以所具備的條件為轉移。我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都要從現實條件入手,確認是哪一個規律在起作用或可能起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結果是否符合人的需要。
規律是客觀的,但不是永恒的,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不能創造或消滅規律,但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使規律朝著有益人類的方向起作用。
在醫學領域,按規律辦事本質上就是按醫學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辦事,通過創造有利條件或破壞不利條件達到預期目的;離開條件思考是空想,不顧條件行事則是蠻干。
例如,結石是人體內膽固醇的結晶,微小結石不易在體檢中被發現。一些患者被確診為患有膽結石后,往往結石個頭較大,傳統治療方法是摘除膽囊。結果是膽囊消失了,產生結石的根源依然存在,只是生長點轉移到肝臟去了。王明勇教師介紹的肝膽排石法,已經風靡全世界,它不手術無痛苦,既能排出結石,又能保留肝膽。這一綠色療法說明:醫生掌握醫學前沿信息,對于指導醫療實踐大有裨益;探索疾病發生和治愈的規律,尋求安全、有效、便捷的醫療方法永無止境。
3.1按醫學規律思維,按醫學規律治療
肌體疾病和心理疾病都可能表現為身體不適,將某些心理疾病當成肌體問題治療,不可能治本,也就看不到顯著療效,這正是某些心理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可見,按醫學規律思維、按醫學規律治療,話雖籠統,但決不是空談。
關于人與規律的關系,列寧有段名言:“當我們不知道自然規律的時候,自然規律是在我們的認識之外獨立地存在著并起著作用,使我們成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隸。一經我們認識了這種不依賴于我們的意志和我們的意識而起著作用的規律,我們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1]
由奴隸到主人的質變是有條件的,需要經歷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自覺認識規律、自由駕馭規律的過程。在醫療活動中,人們往往高估自身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忘記醫學規律存在的條件性原則。在本文開頭講到的案例中,負責接生的醫生曾拒絕接受媒體采訪。是的,由于醫生搶救方法不當,對活著的嬰兒宣判死亡,是一件多么殘忍的事情,該如何去面對公眾的質疑呢。認識規律之前,人們偶然按規律辦事,會收獲意外的驚喜;認識規律之后,依然存在脫離規律辦事的現象,會品嘗到挫折的苦澀。
竹明先生在平衡養生說欄目講過一個病例:有位女士長了腳氣,通過手術的方法割掉了腳上的汗腺;接著腰部長了痤瘡,又通過手術割掉了腰部的汗腺。后來這位女士得了癌癥并不治而亡。這個不該發生的悲劇,與醫生的錯誤誘導直接相關。中醫認為:脾濕則下肢沉重,水道不通,長腳氣是脾濕的反映,也是脾濕外瀉的一種渠道。脾濕不能瀉于體表則會長時間存于體內,毒性積聚生成惡疾將不可避免。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在醫療實踐中時有所見。沒有找到致病原因,就胡亂施治會縮短患者的壽命甚至奪走患者的生命,救人的醫生也就變成了殺人的劊子手。在探求醫學規律方面,中西醫應打破體系的局限,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3.2 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防止過度醫療
過度醫療,是指醫生違背醫學規范和倫理準則,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超出病情實際需求,進行不必要的檢查、治療、用藥等行為。
過度醫療不僅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還給患者的健康帶來巨大危害。如,抗生素濫用,直接導致了“超級耐藥菌”的出現;讓患者做成本高、創傷大的CT、造影、核磁檢查,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器官移植的草率,使患者終生服用排異藥物,增加了肝腎負擔。
一名合格醫生,不僅是患者的主治醫生,同時也是患者的財務主管。醫生的目標是讓患者以最小的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康復產出,要避免對患者妄加誘導,浪費醫療資源,埋藏健康隱患。希波克拉底曾經告誡醫生“不要做得太多”,醫生的作用是發揮患者的自愈力促進病體康復,而藥物的使用只是刺激和調動人的自愈力而已。
人們雖然認識了不少醫學規律,并不等于這些規律會自動發生積極作用,它需要醫生的醫療理性和道德自覺,實實在在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實現醫療過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
3.3 不治之癥的治療,重點放在心理方面
生活中需要親人陪伴,患病時希望醫生陪伴,這是人們在常態和非常態下的不同心理需求。胡大一教授說過:“理性和關懷是醫學最重要的支撐,缺了任何一個,醫學都無法真正飛翔。”[2]
希波克拉底認為,在人的軀體受到侵害的同時,心理也會受到惡性刺激[3]?;颊咔筢t不僅希望擺脫肉體的苦難,由于對醫學知識的匱乏,對病情、治療進程、后果無法控制和準確預期,往往帶著焦慮、恐懼和孤獨,來尋求一種心理的、精神的、社會的支持。合格醫生都經歷過專業訓練,是患者可以信賴的依托,要注重對患者身心兩方面的調治。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4]這是美國不知名的特魯多大夫的墓志銘,真實地表達了人類醫學的進展狀態,也表達了一位恪守職業道德的醫生的謙卑、質樸與責任心。由于醫學本身的局限,有時醫生對疾病也會束手無策,面對不治之癥,醫生的治療重點應該放在心理方面。一位內科專家說過:那些慢性病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下,估計大概一半的人多多少少有點抑郁癥。病態心理對患者康復極為不利,會削弱患者的意志,使機體免疫力下降。讓絕癥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可以提高生存質量。醫護人員應施予同情、安慰和鼓勵,想方設法使患者精神振作。
3.4 防止夸大醫生的作用,鼓勵患者參與治療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沒有患者全身心的配合,再好的醫生和藥物也可能無濟于事。所以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參與治療權,是極為重要的。
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面對的醫療環境是復雜的,交織著數不清的利益關系。
作為醫生,把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或減輕痛苦視作自己的天職,這只是理論上的規定;現實中并不總是如此,名與利的誘惑很難說不會發生作用?;颊呦Mt生是萬能的神,但醫生畢竟是有弱點的人,會存在知識局限、經驗不足、技術不高、道德不完善等瑕疵。
有智慧的患者不會一生病就把判斷力、控制權、處置權交給醫生,而是快速收集疾病相關信息,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找到能夠發揮主動性的部分,再和醫生平等對話、共同協商,選擇最佳治療方案,這樣可以有效防范錯誤醫療或過度醫療的發生。
要改變患者被動和服從的局面,需要扭轉錯誤的認識。如:患者是一無所知的弱者,醫生是無所不知的權威;生病就一定要找醫生開藥,忽視人體的防御能力和自愈能力;生病一定是壞事,看不到這是身體或生活需要調整的信號。
無論醫生還是患者,都要牢記:珍愛生命,因為它是不可逆轉的唯一;珍惜健康,因為它是快樂之本;尊重權利,因為它是利益的保證。
[1]列寧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謳歌.醫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何裕民.醫學的哲學審視[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
[4]王一方.醫學人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G40
A
1671-1246(2011)21-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