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武,陳宗珊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325035;溫州甌海第二高級中學,浙江溫州325005)
基于輔導員視角的大學生網絡成癮心理干預及預防*
蔡曉武,陳宗珊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325035;溫州甌海第二高級中學,浙江溫州325005)
網絡成癮問題是當前網絡普及背景下所產生的一類新的社會問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成功應對此類問題的關鍵是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即綜合運用心理輔導技術,幫助大學生找到他們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使網絡成癮的學生通過現實生活與學習所獲得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超過通過網絡所獲得的。
輔導員;網絡成癮;心理干預;預防
近年來,各型網吧對學校呈包圍之勢,這對部分大學生構成了極大的誘惑,也給學校的管理和學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極少一部分大學生還出現了網絡成癮的癥狀。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IAD),又稱網絡依存癥、網絡成癮障礙,是一種過度使用互聯網導致的心理疾病,初期只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而后發展成為軀體上的依賴。
我國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網民總數達到2.1億,網絡普及率達到16%,而且這個數據以一定的速度在不斷地增長。據這份報告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的比例最高,達31.8%,在這個年齡段中的網民中,學生網民群體的比例占到了總網民數的28.8%,其中大學生占據了很大的比例[1]。自1990年美國專門研究網絡成癮問題的精神治療師Goldberg最先提出了“互聯網成癮癥”和“網絡成癮障礙”的概念后,便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網癮癥典型的癥狀是:上網時容光煥發、精力充沛,下網后情緒低落、頭昏眼花、精神疲憊、思維遲鈍、緊張焦慮、眼光呆滯、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生物鐘紊亂、食欲下降、精力不足等。專家認為,網癮與煙癮、酒癮、毒癮有著相似癥狀。一旦癮發便難以忍受,就會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去達到目的。當然,更為嚴重的是網癮癥給學生學習、工作和家庭生活帶來的災難。雖然目前只是極少一部分學生出現網絡成癮的情況,但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網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們能夠滿足其心理上的種種需要,尤其是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滿足的需要。
(一) 生理方面的原因。網癮可能與人的大腦中的多巴寧(dopanine)有關,這是一種與喜悅和興奮相關聯的物質[2]。網癮不只是一種心理疾病,還是一種內分泌紊亂的神經類疾病[3]。許多資料表明,幾乎所有嚴重的網癮者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腦功能異常,尤其是他們額葉與顳葉部往往存在十分明顯的低代謝區和低血流灌注區。人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是控制沖動,區別是非和儲備經驗的功能區域,假如這一區域出了問題,人便會變得好壞不分、善惡不辨,而且無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顳葉區活動明顯減退是出現不善交際、性格內向的重要原因,假如這一區域活動不穩定,人便容易心煩意亂,與他人相處也會變得困難重重。長時間上網會給人體帶來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和生物化學變化,破壞人體機能的自我平衡能力,從而產生網癮。
(二) 心理方面的原因。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發現“網絡成癮癥”的形成與自身的某些特殊人格特征具有相關性。如Young使用卡特爾的16PF調查了3259例依賴性網絡用戶,其結果顯示:該類型用戶在自恃、情緒敏感和情緒反應、警惕性、低水平自我暴露和順從的特質上得分較高,而且具有較高的抽象思考能力[4]。學生沉溺于電腦和網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夠滿足心理上的種種需要。由于一些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范圍狹窄,社交羞卻或社交技巧缺乏,就會導致其上網聊天,與網友進行觀念上的溝通和情感上的交流,彼此獲得安慰、支持和情緒的宣泄。
(三) 社會方面的原因。社會方面的因素是導致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重要外部條件。個體的許多本能欲望(如攻擊本能、破壞性欲望、控制欲、權力欲等)為正常的社會意識所不容許,在現實生活中又沒有表達的機會和空間,從而使得個體必須去尋找一個去社會抑制的環境來釋放,使本性得到發揮和張揚。有關調查顯示,很大程度上,網癮者初次上網離不開大眾媒體的負面宣傳以及同齡群體的不良影響,而初始的上網所帶來的滿足感逐步加深了迷戀的心理,另外,校園周邊一些網吧的普及也給自制力不強的學生創造了機會。
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工作在學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線,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學生也信任輔導員老師。當學生遇到網絡成癮問題時,作為輔導員的我們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此類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筆者從事輔導員工作六年有余,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案例,認為主要應從四個方面入手對大學生網絡成癮進行心理干預。
(一) 個體咨詢。網癮現象是屬于行為成癮這一大類的,網癮個體很難進行自我控制,因為他們的行為帶有些強迫的性質,單純的引導顯得虛弱無力。針對這類學生,實施個體咨詢,效果會明顯很多。在眾多的治療技術中,認知——行為治療、想象厭惡療法、興趣替代法以及強化法的效果較好。對網癮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認知調整,找出上網行為的原因、性格特征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調整他們的認知,再幫助他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控。通過想象厭惡療法,可以聯想上網成癮后的種種嚴重后果如學習成績下降、親人朋友遠離、畢業時就業困難等,也可以采取橡皮圈拉彈法、社會不贊成法、內隱致敏法等。然后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培養興趣愛好如讀書、聽音樂、運動等替代上網的行為。最后采用強化法,即一旦發現網癮者有減少上網的行為時,及時給與獎勵、表揚或肯定性評價,若發現網癮者上網時間增加,立即給與處罰。
(二) 團體咨詢。團體咨詢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它既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一些網癮者由于缺乏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支持系統,但在網絡中因能獲得精神支持而沉溺于網絡,而團體咨詢是組織存在共同問題的求助者,由咨詢師針對共性的問題而制定一套系統的咨詢程序,對求助者進行幫助與指導。因此,對于網癮者來說,這種技術可以使其在一段時間內離開網絡的刺激,全身心地投入到團體中,通過活動的設定,使其形成新的認知,并得到固化。團體輔導的目的在于協助網癮者從失序的上網行為與失序的生活中回歸秩序與平衡,控制和合理上網,將網絡世界與真實世界加以統合并達到協調與平衡。
(三) 集體支持法。針對網癮者比較孤僻的人格特點,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作用,有意組織學生黨員或學生干部對其進行“幫扶”,也可將網癮者組成互助小組,鼓勵和陪伴他們參加各種團隊活動,如文娛、體育、比賽等活動,也可以輪流約他們做一些曾經或現在感興趣的活動,從而分散他們上網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對網絡的依賴,提高個體交往的能力,也可采取強迫的手段,讓他們參加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其步入正常的生活學習軌道。
(四) 構建社會支持系統。有研究認為,社會支持系統在壓力事件和健康狀況鏈條的兩個環節上起一定的作用。大學生沉溺于網絡,更多的是因為在網絡中能獲得社會支持,而許多的實例證明,現實中強而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促使網癮者盡快擺脫網絡的困擾。作為輔導員,要努力為需要幫助的網癮者尋找社會支持系統。
(一) 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網絡教育。大學生雖然已形成了價值觀和對生活的追求,但并不意味著形成了積極的、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大部分學生在高中的學習過程中尚未真正形成學習的自覺性,只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被迫學習,一旦缺少家長和老師的監督,就會容易選擇網絡“放松”或“放縱”自己,所以對大學生,尤其是新生不能放松教育引導,學校可以通過新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輔導員談心,也可以采取網絡專欄、展板、講座、校園廣播等形式來對其進行教育引導,但是在方法上應更多地體現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 提高網絡衛生意識。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網絡衛生意識,可以通過數據以及真實的案例向學生說明網癮給其生理和心理帶來怎樣的后果和影響,以提高其對網絡危害性的警覺意識。比如上網持續時間過長,使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體內神經遞質分泌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及體內激素水平的失衡,導致體內免疫功能降低,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疼、焦慮癥、抑郁癥等。同時由于眼睛長時間注視電腦屏幕,視網膜上感光物質視紅質消耗過多,若未能及時補充其合成物質維生素A和相關蛋白質就會導致視力下降、眼痛、怕光等。
(三) 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教學過程中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參加健康、科學、積極的文化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真實的交流和溝通。針對學生的特長與興趣,舉辦各種特色活動,組織興趣小組,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轉移他們對網絡虛擬人際的依賴,有利于預防網絡成癮。尤其是集體性的校園文化活動,為男女同學廣泛交往創造了條件,有利于人際交往,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緊張情緒。也可以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如創業計劃大賽、廣告設計大賽、網頁制作大賽、個人網站等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健康地利用網絡知識。
(四) 健全心理輔助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設的心理咨詢室可以開設“網絡成癮癥”的心理咨詢熱線,成立網絡心理輔導站,以及開展相關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各學院的心理輔導站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及開展相應的活動,以增加同學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隨時能找到支援的機構。同時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寬松的成才環境。
產生任何問題的心理根源都是由心理的本能欲望所引發的,網絡成癮也僅僅是人們在今天的科技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種異常行為。解決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他們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并使其以合理的行為來代替不適當使用網絡的行為,使其通過現實獲得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超過通過網絡所獲得的。
[1]耕夫.網絡成癮的心理癥結與調試[J].心理世界,2002,(5).
[2]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K·S·楊,毛英明,毛巧明.網蟲綜合癥——網癮的癥狀與康復策略[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4]黃晞建,丁玲.大學生心理健康修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校:簡子)
G645
A
1008-4681(2011)01-0127-02
2010-12-02
蔡曉武(1980-),女,溫州瑞安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方向)。陳宗珊(1981-),男,溫州瑞安人,溫州甌海第二高級中學教師。研究方向:體育運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