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蘇蘇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安徽蚌埠 233041)
基于發展經濟學視角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余蘇蘇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安徽蚌埠 23304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出現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面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僅沒有實現根本性的轉型,而且隨著改革的深入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基于發展經濟學的視角,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指出發展經濟學對發展方式轉型的理論借鑒,建議通過擴大內需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建設生態和保護環境等途徑加速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發展經濟學
“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追求的目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對于“發展”應當具有更強烈的動因、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目標。發展經濟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的學科,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經濟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問題最多,是發展經濟學研究條件最好、最有利的地方。在此背景下,發展經濟學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提供理論借鑒。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一直是我國理論和政策關注的重點。早在1982年,我國就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將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的政策。“九五”計劃建議中進一步明確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由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轉型的方針。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被正式提出。2010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聲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1]。
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提法,是理念的深層次轉化,是發展觀念的根本轉變。這說明中國已經深刻認識體會到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之間存在的巨大的差異以及轉換的必要性。同時,歷時20多年,我們才從理念上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加以明確,這更間接地表明了轉變的困難。
眾所周知,中國發展方式的轉型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幾十年來的經濟增長都片面關注GDP增長,但是這樣的粗放式增長模式,以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環境的大規模投入為代價,而不是靠技術的創新和制度的創新,由此引發的環境破壞、資源衰竭等問題日益嚴重,更顯示出這一發展模式存在的缺陷[2]。
首先,這種依靠資源高投入的粗放式的增長,導致能源效率低,單位GDP能耗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投入資源的利用效率也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局面。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GDP總量不斷提高的同時,高污染高排放的環境問題越發嚴重,自然資源也日益緊張。中國在國際氣候博弈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由于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因此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時中國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壓力。把減排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我國的中長期規劃意味著中國必須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徹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
其次,人力資源的高投入也是粗放式增長模式的一大特征。我國由于有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外貿出口中占有優勢,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飛速發展,但是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方式也帶來了不利影響,環境污染加劇,人力資源在質量上不能較好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不僅得不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認可,反而經常受到國際貿易壁壘的各種打擊。目前,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弱,而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更為便宜的勞動力成為國際市場的寵兒。尤其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中國以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為主的出口加工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出口貿易額大幅下降。加上國際發展環境的嚴峻形勢,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尤為重要。
雖然在我國實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迫在眉睫,但是縱觀20多年的發展實踐,效果不盡人意,粗放式增長的總體格局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甚至在某些時候還出現倒退的局面。總之,要徹底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發展觀念。
發展經濟學是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即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怎樣由傳統走向發達的過程和規律,是邊緣性、綜合性很強的一門應用經濟學,對于加快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3]。
首先,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發展中國家,這對于加快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早期的發展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濟增長而不是經濟發展,認為經濟增長就是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計算產出單純量的增長,把經濟成長過程中質的增加抽象化。隨著實踐的發展,經濟學家們都漸漸地認識到衡量一個國家逐漸發展的水平,單靠經濟增長是不夠的。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的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表示產出的增加,并不一定就說明經濟發展,例如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只增長零發展的的現象。相反,經濟發展是在產出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社會、觀念結構的演化。它是多層次的發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質的提升,同時發展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此可見,我們不能把經濟發展簡單地等同于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在內,增長是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和基礎,而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和結果。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單要考慮經濟增長,還要考慮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結構上的變化,只有兩者協調發展,經濟才能又快又好地發展。研究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面發展,要借助于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指導,這就要求我們把握發展經濟學的內涵和外延,有針對地去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其次,發展經濟學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論成果能夠有效解決發展方式轉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基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問題和規律,創造了一些獨特的理論成果,為我們解決經濟發展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提供思想指導,給予新的啟迪[4]。例如,“發展極”和“新經濟增長點”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增長不是在不同的部門、行業或地區按相同的速度平衡增長,相反,是在不同的部門、行業或地區按不同速度增長。這就要求我們立足實際,正確認識自己,發揮自身優勢,使經濟全面發展。“回浪效應”理論則指導我們消除對其他地區、部門和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協調發展,不斷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我們根據國情,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克服各種浪費現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再次,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是發展戰略和發展對策,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思路和建議。發展經濟學實用性很強,除了研究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還研究在不發達條件下發展經濟的策略,這是其他經濟學未涉及的問題,是獨創性的。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策略,才能實現不發達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發展經濟學在這方面所取得的許多研究成果,諸如可持續發展戰略、持續協調發展戰略、不平衡發展戰略、進出口替代戰略、深度發展戰略、漸進式發展戰略等,都可以提供借鑒和選擇,指導人們從實際出發創造出新的發展戰略。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舉全國之力,進行不懈的艱苦努力。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第一,擴大內需,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通過擴大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來帶動國民經濟增長[5]。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運用稅收、價格等經濟杠桿,全力解決有效內需不足的矛盾。調整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優化消費環境,更新消費觀念,千方百計地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第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以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
第三,積極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資源和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和環境的支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和生態,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周天勇.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徐佳賓.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與市場形態[J].財貿經濟,2007,(3).
[4]張卓元.“十一五”時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J].宏觀經濟研究,2006,(1).
[5]黃建康,蔣伏心.后起國家政府作用理論的變遷及啟示——基于發展經濟學的視角[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9,(1).
F061.3
A
1008-4681(2011)04-0024-02
2011-04-07
余蘇蘇(1986-),女,浙江臨海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經濟問題。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