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優坤,別紅暄
(重慶三峽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重慶404000;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溫家寶“尊嚴論”國際層面的內容及意義*
李優坤,別紅暄
(重慶三峽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重慶404000;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溫家寶“尊嚴論”的國際層面包含豐富內容,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加強尊嚴的國際保護對我國來說有著重要意義,需要從多個方面做好有關工作,最根本的是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同時應完善國內相關法律制度,學習他國在尊嚴保護方面的經驗,并且能夠更好地利用國防規則來保護國人的海外權利,等等。
溫家寶“尊嚴論”;國際層面;意義
2010年2-3月,溫家寶總理在一系列講話,特別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尊嚴論”的論述,引發了學者們對國內政治角度下公民權利的高度關注。不過,“尊嚴論”國際層面的豐富內容也應引起高度關注。
尊嚴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應有的權利,這些權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這是一種不但不受國家公權任意干涉,而且國家公權有責任提供保護和實現條件的權利。溫總理的“尊嚴論”從前提條件、實現路徑,以及國家責任等方面,對有關國人尊嚴的問題做出了清晰論述。2010年2月27日,溫家寶在與網友交流時,談到要實現人的尊嚴必須做到三點:國家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人權;國家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1]。隨后,溫總理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2]因此,溫家寶所講“尊嚴論”應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國家努力推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為人們充分享受尊嚴提供社會環境的前提。第二,國家盡力保證社會的公正、和諧,并保證公民包括人身和自由權利在內的各項人權不受國家機關、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非法侵害,為人們充分享受尊嚴提供法治的前提。第三,國家積極為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創造條件,為人們充分享受尊嚴提供個人發展的前提。
“尊嚴論”的國際層面主要指這一概念所包含的與國際有關的內涵和外延。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
在全球化加速,我國經濟迅速融入全球體系的情況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互信協作的安全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經濟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情況下,國際經濟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決定了國人享有多少的尊嚴。2008年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使得多少人在找工作和保工作的艱辛中,領悟了人格尊嚴國際層面的內涵。
政治學意義上以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為基礎的尊嚴,是“尊嚴論”的核心,也包含著國際層面的內容。其一是國人享有幸福和尊嚴,不僅僅指在國內,也包括在國外。其二是國人享有的公正、和諧,不僅僅指國人與國內國家機關、組織和公民之間,也指和外國公民、法人之間。國家保障所有海外國人合法的政治和人身權利,是國人享有尊嚴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日益融入國際社會的今天,包括勞務隊伍、海外學子、海外移民、各種商務考察團以及負有維和使命的中國軍人在內,每年出境已接近5000萬人次,中國公民在境外的安全和權益保護問題日益引起國人的重視。在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等熱點地區,甚至西亞、非洲都屢見中國工人、工程師,乃至一般平民遭綁架事件,其他如俄羅斯驅逐華商、索馬里海域中國船員被洗劫等極端事件也引起了國人的關注。就是在西方國家,趙燕事件、意大利華商受歧視事件、西班牙鞋城華人店鋪被焚事件等也表明,即使在法治健全、社會還算穩定的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也需要國家時刻關注。另外,自然災害、東道國政治不穩定等情況,也會給中國公民的政治和人身權利造成威脅,需要國家及時伸出援手。
在這種情況下,由國家的外交、商務和其他涉外部門牽頭或協調,進行各種級別、各種形式的的出國人員培訓,以及國家為保護海外國人安全和權益而進行的各種機制化努力,都成為國人享受尊嚴的重要前提。每當海外國人陷入困境或人身和政治權利受到威脅時,駐外使領館及其他機構及時提供的所有合法幫助,都能讓國人感受到國家強大所帶來的自豪和尊嚴。
在國內,不讓外國人享有超過國民待遇的特權,是社會公正、和諧的重要體現,也是國人尊嚴權的重要內容。國際社會日益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時代特征,加上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特點,給予在華外國人平等待遇是沒有疑問的,但這并不是說要我們給予他們超國民待遇。2010年中國終止國外企業享有的超國民待遇法律并不能阻止許多地方給外資提供的特殊優惠,專門給外國人提供的所謂貴賓通道、貴賓住房在各地更屢見不鮮,國人與外國人糾紛中對外國人的過分遷就也時有發生……這些特權在國人對解放前“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歷史記憶下被放大,成了現時代國人享有尊嚴的一大障礙。因此,加強平等教育,消除外資和外國人的特殊優惠,也是“尊嚴論”的重要內容。
在加強國人政治權利保護方面,國際層面也有諸多可滋利用的手段。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有關公民權利保護的立法、司法、行政執法、法律監督及加強公民權利意識等方面,都有許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需要向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學習和借鑒。某些地方盲目GDP崇拜所導致的對民生的漠視;許多地方屢禁不止的礦難和強制拆遷事件,還有屢剎不降的房價等中國社會熱點問題,幾乎都與公民的權利意識及國家機關、組織對國人權利尊重的欠缺有關,也是國家體制和社會意識不成熟、不完善的重要體現。因此,國際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的、中央和地方的,對于加強公民權利意識,培養國家機關乃至全社會對公民政治、人身權利的尊重,都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在為國人自由、充分發展創造條件方面,也與國際層面因素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在全球化加速,全球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環境是個人成長、成才的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改革開放后,我國每年的出國留學人數較之上一年都有所增加,2009年更是比2008年激增兩成,達到23萬人。與此同時,出國打工、跨國投資、金融貿易等業務往來更是越來越普遍,國際舞臺對于國人夢想的實現也越來越重要。而這個舞臺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在一定程度上與國家的外交戰略為國人的自我實現提供了何種國際條件有關。
“尊嚴論”國際層面的國際性,決定了這一層面具有許多不同于國內層面的特點,主要有:
第一,外交關聯性。很明顯,溫家寶“尊嚴論”國際層面包含的問題有很強的與外交關聯的特性。當前,在和平發展的主題下,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相互依賴越來越加深。與此同時,“世界潮流從國家中心轉向對個體尊嚴和權益的關切”[3]。在這種情況下,對公民權利的保護,特別是對涉外的國民權益維護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也越來越與國家的對外關系聯系在一起,具有明顯的涉外性特點。2004年3月,時任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指出:我們的外交是全中國人民的外交;新時期的中國外交貫徹著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這一宗旨[4]。實際上也表現出外交與人民權益的關系,表明“尊嚴論”的國際層面內容也是當前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因此,不管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合法權益,還是依法保護在華外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通過國際交流,完善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還有為國人的自由發展創造國際條件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與外交相關聯的特點。
第二,敏感性。所涉問題與外交的關聯,直接決定了這些問題的敏感性。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不但涉及國人的權益和尊嚴,也關涉國家的國體和尊嚴,往往也和其他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有關,需要統籌考慮諸多因素,包括我國與日本、韓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歷史、現實、情感;我國與鄰國關系中鄰國對中國的歷史記憶,我國國民的大國情感;與第三世界國家關系時國民不應有的優越感;以及維護尊嚴過程中國民的承受能力等,稍有不慎,就易引起軒然大波。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處在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急劇變化的敏感時期。正遭遇著新加坡學者所說的“成長的煩惱”,本身就有“不少外部勢力把它當作某種威脅和負面因素,設法牽制、遏止它的生長與作用”[5]。如果不能妥善處理保護公民“尊嚴”與其他國家關系的問題,就會給中國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帶來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西方國家關于中國“傲慢”的評論甚囂塵上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第三,復雜性。由于涉外和敏感,所以“尊嚴論”國際層面關涉的問題處理起來就具有相對國內層面更復雜的特性。在當今時代,不僅僅是涉外性尊嚴的國際維護可能關涉大小、強弱以及與中國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國家,而且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及法律規范的特點也各有不同,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國際范圍對尊嚴的維護,也要以符合越來越民主化和制度化的國際方式進行,也就是以“負責任大國”的方式進行。如果這些問題再與國家的外交問題纏繞在一起,就更容易成為引人注目的事件,更須有長遠的規劃,加上成熟的危機處理機制才能夠妥善應對。像2010年9月,釣魚島中國漁船被日本扣留事件所造成的保護國人人身安全和尊嚴問題與中日外交的高度糾結,固然有些特殊,但如趙燕事件等的處理過程也表明,這些事件無不關涉著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相當復雜。
中國的改革開放僅僅進行了30多年的時間,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占據全球政治和國際組織數百年的歷史來說,我們國家從國民到政府各級部門,對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的參與和理解,以及對國際規則的應用都與西方有很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維護國人尊嚴的國際機制當然說不上完善,各部門之間的協調也難說成熟,使得“尊嚴論“國際層面所涉問題的處理更為復雜而艱難。
盡管“尊嚴論”國際層面關涉的問題具有涉外、復雜和敏感等特性,但這一層面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主要表現在:
首先,“尊嚴論”國際層面符合加強國際人權保護的世界潮流。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相互依存的加深,作為國內人權保護重要補充的國際人權保護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奧本海國際法》第九版就明確指出:“一國尊重人權之義務,不僅適用于外國人待遇,而且也將指出適用于本國國民之待遇;雖然還有一些爭議,但許多人權義務已作為國際習慣在適用;人權義務已成為一切國家所負之義務。”[6]而尊嚴作為重要的人權,也就理所當然地與國際人權保護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關了。因此,加強尊嚴的國際保護是順應國際人權保護潮流、符合國內人權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加強人權保護方面的各項工作,也有利于我國推出的各項戰略的公信力,對于我國順利推行國家戰略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推出了一系列國際理念,包括和諧世界、和平發展、睦鄰外交等。一方面是為了在國際范圍內“增信釋疑”,化解西方和鄰國對中國崛起的狐疑,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也是用符合中華文明和社會主義性質的語言,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話語權。但效果卻并不理想。“國外除少數中國問題專家多少對此有所研究,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知道它,更談不上呼應中國領導人提出的這一概念。”[7]其原因:“不只是因為這一范疇下的具體政策內容尚不明確,更因為現實世界強權政治的邏輯仍然在殘酷地左右大眾媒體和國家政府當下實際的考慮和追求。”[7]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大國內和國際的體制化努力,“中國必須更加自覺地在國際范圍依據國際法辦事,帶頭遵守以聯合國體系為中心的那些進步的和主流的國際制度。”[7]而加強尊嚴國際保護方面的立法、執法,并在政府各種保護尊嚴的國際行動中堅持合法性原則,就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尊嚴的國際層面是胡錦濤“以人為本,外交為民”原則的具體體現。胡錦濤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確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8](P850)。我國外長楊潔篪則表示,外交為民就是外交為人民服務,這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外交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第二,人民是外交的基石和后盾[9]。前外長李肇星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外交為人民服務就是為和平、發展和合作服務,同時也為維護我海外同胞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以人為本的領事服務[10]。因此,“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的實質,就是在國際層面完成國人各方面利益的實現,而對溫家寶“尊嚴論”國際層面內容的發掘,實際上不過是這一理念的更加具體化而已。
再次,這也符合我國當前國家利益調整的需要。毫無疑問,追求和實現國家利益是一國進行對外往來的最主要目的。但國家利益在不同時代,在不同決策者看來,其構成和重要性的排序并不完全相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利益的構成和排序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雖然維護國家安全、加強國家間關系仍然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以人和社會為中心的外交越來越成為外交中最大量、最經常的部分。”[3]同時,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和我國融入世界體系的加快,“中國的國家利益逐漸向外拓展,海外利益在中國國家利益結構中的地位不斷上升”[3],這就包含對國民在海外的權益保護等諸多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尊嚴論必須包含國際層面的內容。
最后,溫家寶“尊嚴論”國際層面的內容也是對胡錦濤“和諧世界”理念的一種具體體現。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和諧世界”理念本身包含的平等、法制等信念,就包含了利用一切手段維護中國公民海外合法權益,以及外國國民在華國民待遇的內容,其二,和諧的世界環境是國民在國際范圍享有尊嚴的主要前提。
“和諧世界”理念與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潮流和世界文明多樣化的現實相適應,并秉承了中華民族“和為貴”、“以和邦國”等優秀傳統思想。該理念在價值觀層面而言,和睦是核心,公正是前提;在國際體系建設層面而言,平等是基礎,法律和制度是保障;在國家行為模式層面而言,對話協商、互信互利、包容開放是最佳方法和途徑[11]。因此、法制、平等、包容、公正、和睦、互利等是“和諧世界”理念的精髓。而溫家寶“尊嚴論”的國際層面對雙方公民權益和尊嚴的維護,也是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在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理念下,通過互惠互利的方式實現的,體現的也是“和諧世界”公正、互利、和睦的精髓。在這種情況下,從國際層面理解的“尊嚴論”,就是從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民主化角度,對胡錦濤“和諧世界”理念的具體化。
同時,在世界日益一體化的情況下,世界是否和諧,也是國人,特別是涉外的國人群體能否真正享有尊嚴的重要前提。楊潔篪外長也曾經指出,國際上的“外交為民”就是要要給人民群眾做一些好事、實事,就要靠朋友,而我國領導人在這方面是帶了好頭的,他們在國際上為祖國交了好多朋友[12]。如今,中國和大國的合作逐步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也進一步深化,可以說“朋友遍天下”,也正因為此,我國海外公民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海外才享有了充分發展自身的條件。
從國際層面加強國人尊嚴的維護也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在筆者看來,至少以下幾點應引起重視。
最根本的是推動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不僅僅是因為在國際層面享受尊嚴需要“倉廩實”的前提。“弱國無外交”的古訓也提示我們,如果沒有經濟的基礎、國家的強大,是沒有人民的尊嚴的。鄧小平說的好,“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己的發展”[13](P265),包括中國人民尊嚴在內的所有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靠的還是國家的發展。
其次,推動國內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其和國際慣例的接軌。積極推動國內政治法治化進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也是國人享有尊嚴的重要前提。毋庸諱言也無需贅述,兩千年封建社會人治的影響,使得法治建設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短板。因此,國內法治的進度,直接決定著國人和外國人之間的平等,以及國人在國外享有權利的程度。鄧小平早就說過:“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4](P146)這句話用在“尊嚴論”國際層面保護上也是極為合適的。
再次,進一步加快外交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完善我國各級快速反應機制和危機處理機制,以便更好地利用國際規則,保護國人的海外權利。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境外機構安全和公民保護工作部級聯席會議制度,以及使領館牽頭、各駐外代表機構配合協調的機制。今后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如何進一步向西方學習,完善現有機制,讓其更好地為海外國人服務上。最重要的莫過于進一步加強各機構,特別是外交、安全等部門的協作,并強化對海外風險的評估。“讓出國的中國公民具備進退有度的風險意識,充分的事先考察或投資準備,良好的維權意識和守法態度”[15](P3)。在這方面,外交、商務、旅游、教育等部門責任重大。
當然,加強和世界各國各方面的交流,學習世界各國在公民權利保護方面的經驗教訓,以及加強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也是國人享有尊嚴的重要前提,前面已有論述,不再重復。
[1]高福生.溫家寶總理的“與民尊嚴論”意味深長[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0-03-01.
[2]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0-03-06.
[3]金燦榮,劉世強.論以人為本的中國外交思想[J].外交評論,2009,(5).
[4][10]李肇星.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外交的宗旨[EB/OL].新華網,2004-03-07.
[5]王逸舟.中國外交的前瞻與思考[J].國際經濟評論,2008,(4).
[6]鄧劍光.國際人權保護的若干思考[J].江漢論壇,2008,(10).
[7][12]外長楊潔篪談中國外交:主張外交為民[EB/OL].中國網,2007-05-20.
[8]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十六大以來主要文獻匯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9]外交部“公眾開放日”楊潔篪闡述中國外交新理念[N].中國青年報,2007-05-20.
[11]徐堅,等.建設“和諧世界”的理論思考[J].國際問題研究,2007,(1).
[13]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己的發展[A].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1993.
[14]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A].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1993.
[15]中國共產黨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A].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1993.
D6
A
1008-4681(2011)04-0042-03
2011-05-1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0XZX001。
李優坤(1973-),男,河南宜陽人,重慶三峽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副教授,四川大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外交問題。別紅暄(1974-),男,河南內鄉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武漢大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比較。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