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元,侯德泉
(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貴州遵義 563002;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 410082)
簡析紅軍標語的語言特點*
于忠元,侯德泉
(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貴州遵義 563002;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 410082)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標語是黨和紅軍進行革命動員、政策宣傳和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這些標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語言獨具特色,主要表現為:言簡意賅,語義明晰;通俗易懂,體現口語化;常用對比手法,鮮明生動;講究韻律,瑯瑯上口;嘗試文字簡化和創造,別出心裁;多用無主句和祈使句,使標語更具號召力。
紅軍標語;語言特點;對比
“標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用簡短文字寫出的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當這些標語被喊出來的時候就成了口號。黨和紅軍自成立后就十分重視標語等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毛澤東曾在紅四軍九大決議案中指出:“紅軍的宣傳工作是紅軍第一個重大工作。”[1](P96)而“標語,是紅軍及其游擊隊革命文化宣傳活動中運用最多的形式。”[2]由于對宣傳工作的重視,所以紅軍在長征途中鐫刻、書寫、張貼了大量標語,尤其是川、滇、黔境內留下的標語最多。這些標語主題明確,內容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宣傳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如“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等;(二)號召推翻國民黨軍閥官僚統治,如“打倒蔣介石,工農坐江山”、“打倒軍閥、官僚的國民黨”、“打到貴陽去,活捉王家烈”等;(三)宣講土地革命政策,如“工農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債”、“工農自己武裝起來土地革命”等;(四)宣傳創建新蘇區,如“創造云貴川新蘇區”、“赤化貴州全省,創造新的蘇區”等;(五)安撫群眾和鼓勵參加紅軍,如“工農群眾不要怕,不要逃跑上山”、“勇敢的工農加入紅軍去”、“歡迎勞苦工農自愿當紅軍”等;(六)抨擊、瓦解國民黨軍隊,如“白軍長官吃酒肉,士兵餓肚子”、“白軍弟兄同紅軍聯合起來”等;(七)宣傳北上抗日,如“白軍弟兄,同我們一道抗日去”、“緊密團結白軍弟兄北上抗日”等。紅軍標語形式多樣,既有口號式也有詩歌民謠和字畫結合式。這些標語語言生動活潑,特色鮮明,易為當地人民群眾所理解、接受,并經久傳誦,在當時起到了宣傳黨和紅軍的綱領、方針、政策,團結教育群眾,打擊震懾敵人的重要作用。目前,學界對紅軍標語語言特點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主要以貴州遵義地區遺存的紅軍標語為例作初步探討。
標語口號首先必須簡約,即在形式上簡潔凝練,概括力強。其次在表義上也要主旨鮮明,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都必須直截了當,不能含混不清。這一原則主要是由標語口號傳播的載體和受眾接受心理決定的:越簡單的標語口號越容易被受眾記住。這一問題,毛澤東早在《古田會議》決議案中就指出:“宣傳文字要簡短,使他頃刻間能看完,要精警,他們一看起個印象。”[3](P101)而紅軍長征時期的戰時環境及宣傳工作的緊迫性,更加要求各種標語做到言簡意賅,語義明晰。長征時期留存下來的紅軍標語中,有許多標語雖寥寥數字,但表達的內容卻十分豐富,極具震撼力。如:“取消一切高利貸!”(見于遵義子房、習水吼灘、赤水興隆);“取消百貨厘金!”(見于赤水興隆);“紅軍是工農隊伍!”(紅三軍團宣,見于桐梓縣花秋區前進村房屋外墻);“紅軍是為土地革命而戰!”(紅一軍團宣,見于楓香);“不當王家烈的餓肚兵!”(紅三軍團宣,見于桐梓縣花秋區街上);“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平均分配土地,保護工農利益!”(見于平昌縣,為石刻);“紅軍主張打土豪分田地!”(見于小金縣,為石刻)等。這樣的標語,簡潔有力,號召性強,宣傳了紅軍和土地革命政策,旗幟鮮明地抨擊了敵軍。
為了通俗易懂,標語口號首先必須是大白話,婦孺皆知,而不能讓人費解。從傳播符號學的角度來講,只有編碼的符號及其蘊含的意義為受眾熟知,受眾才能準確解碼理解信息,否則就可能出現信息的誤讀或信息被拒斥的現象。標語口號的受眾主要是普通民眾,要適應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紅軍長征途經的十余省份多數地處邊隅,尤其是我國西南廣大少數民族地區,普通民眾受教育的程度就更低。為了讓廣大民眾迅速了解紅軍,紅軍必須用最普通的語言來啟發群眾,教育群眾,武裝群眾,瓦解敵軍。因此,紅軍標語必須通俗易懂。如:“當白軍的壞處:吃不飽、穿不暖,不講道理,無自由,家里干(窮)得不得了,一世討老婆不到手”(見于遵義縣茍壩);“土豪劣紳小雜種,貪官污吏大臭蟲。帝國主義一齊滾,國民黨請他進茅坑”(見于遵義縣花茂土壩);“官僚軍閥面面團,害得干人沒褲穿”(見于遵義縣茍壩)。
紅軍標語還經常因地制宜吸納當地的一些方言,這樣顯得更加親切、自然,當地老百姓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如:“乾人”(“乾”即“干”)一詞為三十年代貴州遵義一帶的土話,意即窮人。它的內涵是窮人被反動派壓榨得干干凈凈,一無所有,變成了干人。“紳糧”同樣也是三十年代貴州遵義的方言,即豪紳財主,因豪紳都擁有錢糧,“紳”后面加上一個“糧”字,即代表擁有錢財之富人[4](P141)。這種俚語式的紅軍標語,在情感上與當地民眾產生了共鳴,道出了他們的心聲,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另外,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的民族地區,還有藏文、回文、藏漢合書、回漢合書等書寫形式,體現了紅軍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也因此而擴大了紅軍的影響力。
紅軍標語中也常常采用對比的手法,將共產黨與國民黨;紅軍與白軍;地主官僚與工人農民等在政治、經濟、生活上的巨大差別進行對比,來啟發教育廣大勞苦民眾與白軍士兵。如:“紅軍是幫助工人農民的,白軍是幫助土豪劣紳的,不當白軍當紅軍”(見于遵義縣茍壩);“白軍升官發財,士兵當炮灰;白軍士兵替長官升官發財打仗,紅軍為工農階級利益打仗”(見于遵義縣茍壩);“白軍士兵替官長升官發財打仗,沒有絲毫價值!紅軍指揮員吃穿待遇一樣!”(見于遵義剛石臺蔡清云家廂房灰壁)。
以民歌、童謠、歌謠等形式出現的紅軍標語也大多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形象生動。書寫在遵義茍壩、仁懷長崗、桐梓城關、赤水大金沙等地的《紅軍到,干人笑》、《紳糧堆谷滿倉》是兩首典型的民謠體標語,雖然現在墨跡不存,但是流傳極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常為人們所傳誦。前者寫道:“紅軍到,干人笑,紳糧叫;白軍到,干人叫,紳糧笑;要想干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要使紳糧天天叫,白軍兄弟拖槍跑。”后者內容為:“紳糧堆谷滿倉,干人無米煮湯;土豪劣紳住洋房子,工人農民住爛茅篷;還有種種苛捐雜稅,把工人血汗吸得精光;只有擁護紅軍打勝仗,工農才能得解放!”另外還有出現在遵義縣茍壩、楓香長堰等地的用歌謠體寫的一條標語:“大哥當白軍,虱子爬滿身;二哥學木匠,住在吊樓上;三哥學裁縫,穿得爛東東;四哥把田作,谷向人家糴;荷花有高低,你看世上奇不奇。”
標語的對象是中國最基層的民眾,他們往往喜歡追隨大流、情緒容易被感染。為了便于傳播,標語口號一般整齊而且有韻律,便于誦讀,易于識記,其鼓動的效果也就明顯。紅軍各部隊在遵義書寫的標語中,就有許多韻律整齊、易懂易記的順口溜。如《當兵就要當紅軍》:“當兵就要當紅軍,幫助工農打敵人。會做工的有工做,會種田的有田耕。”《國民黨你像什么樣》:“國民黨,你像什么樣?日本行旅開到長江,誰也不抵抗!誰也不打仗!全不抵抗來繳槍。”又如:“地主谷堆滿倉,窮人無米煮湯,土豪劣紳住洋房,工人農民住草棚。還有種種苛捐和雜稅,把工農血汗全吸盡。只有擁護紅軍打勝仗,工農才能得解放。”再如:“坡坡青松棵連棵,青松哪有紅軍多,前鋒翻過婁山坳,后衛還在烏江河”等。在遵義山盆李梓關李裕章家房壁上,至今還留存著紅軍赤水河游擊隊寫的四句順口溜:“團房鄉丁早回頭,跟著鄉長不自由,有點利益鄉長得,整人害人你帶頭”[5](P140)。
(一)無主句
紅軍為了用簡潔明了的句子達到宣傳的目的,經常將主語省略。例如:“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學湖南打土豪,窮人不打窮人!”(遵義茍壩)、“徹底粉碎川陜會剿!”(廣元,石刻)、“活捉劉湘,保衛赤區!”(巴中,石刻)、“大舉南進!”(金川縣,墨寫)、“平均分配土地,保護工農利益!”(平昌縣,石刻)、“加緊查田查階級!”(萬源市,石刻)、“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打富濟貧!”(遵義董公寺)“赤化全川!”等。主語的省略,客觀上是對謂語和賓語的強調,同時也加強了普通民眾對標語語義的理解。紅軍在制作標語時主要還是考慮到無主句這種開門見山的效果,它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和號召力。由于紅軍的積極宣傳,在長征途中紅軍隊伍得到不斷擴大。紅軍在黔北半個月的時間內就擴充戰士四五千人[6](P205)。
(二)祈使句
紅軍在書寫標語時多用祈使句,因為標語是人們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而紅軍標語則是紅軍發自內心的吶喊,不用祈使句很難表達這種強烈的感情。如:“農民起來,實行土地革命!”、“擁護中國共產黨!”、“不當王家烈的餓肚兵!”、“歡迎白軍兄弟來當紅軍!”、“擁護蘇維埃政府!”、“將革命進行到底!”、“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
在解放前民間有些繁體字就已開始簡化了,而且約定俗成。值得研究的是,現在保存的一些紅軍標語中,確實有一些簡化字與現在公布的簡化字一樣。這些字當時是否就已通用,抑或紅軍自己簡化?當時在中央根據地負責教育工作的徐特立與瞿秋白為了提高紅軍戰士的文化水平,考慮到有些漢字難寫難認,曾有過簡化的主張,在教紅軍寫字時已開始采用一些當時流行的簡化字。紅軍長征途中書寫標語出現的簡化字,有可能就是當時學的。另外,遵義會議會址內有一條紅軍標語將國民黨的“黨”字寫成“犭黨”[7](P142)。這就是紅軍刻意發明創造的,其用意很明顯。這樣的字在今天看來似有不妥,但放在三十年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3]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1993.
[2]董有剛.川滇黔邊紅色武裝文化史料選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4]遵義地區文化局革命史料征集辦.紅軍文化在遵義(內部資料)[M].1991.
[5][6][7]中共遵義縣委黨史研究室.中央紅軍在遵義[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
K264.4
A
1008-4681(2011)04-0086-02
2011-06-02
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編號:09QNO18。
于忠元(1973-),男,苗族,湖南綏寧人,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侯德泉(1968-),男,苗族,湖南綏寧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黨史。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