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琴,楊艷萍,蔣莉莉
(本文編輯:黃攸生)
顱腦手術后一般要求在術區放置硬膜外或硬膜下引流管,如果是腦室手術也同時有腦室引流管,手術后引流管的護理對術后良好恢復至關重要。專科護理性質非常強,要求高。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發生引流管并發癥26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67例,男312例,女155例,年齡2~91歲。平均33.2歲。腦外傷256例、高血壓腦出血15例、腦腫瘤107例(其中腦室內腫瘤3例)、腦動脈瘤71例及腦動靜脈畸形18例。
1.2 引流管放置情況 硬膜外引流管186例、硬膜下腦表引流管274例,腦內引流管10例,腦室內引流管3例,其中6例2根引流管。
1.3 方法 對467例顱腦手術后放置引流管的結果進行總結,手術醫師及主任認為是與引流管有關的并發癥,護理組討論認定結果。
1.4 結果 3例顱內感染,16例術區積血需再手術,4例引流過度出現遠隔部位血腫,3例術后躁動引流管被拔除,認定與引流不當相關,并發癥占5.57%。
1.5 引流管護理
1.5.1 引流管固定及頭位 引流管固定處近段應留有一定長度以防止患者頭部活動時即被拔出,固定點應在患者頭頂上方的床面上,不能太緊,以輕拔即能分離為妥,即便患者突然抬頭也不會因固定太緊造成引流管從切口內被拔出。其次也要考慮其他護理治療的方便,林蕾蕾等[1]認為:護士在進行口腔護理、吸痰或翻身更換體位等操作時動作不當或用力過猛會致使導管被牽拉過度而脫出。引流袋應放置于床下懸掛,不能高于頭部以免發生反流,腦室引流袋一般放置于床旁平頭位置,以防發生虹吸現象。同時觀察患者神志情況,躁動患者容易發生自傷及傷害家屬、醫務人員等不安全行為,或造成各種意外拔管[2],如需要應及時加束縛帶控制;意識清醒、血壓平穩者,宜采用頭部抬高15°~30°,斜坡臥位,避免頭部過屈或過低,避免頸靜脈扭曲,以利靜脈回流,降低顱內壓,有效預防術后顱內血腫的發生[3]。
1.5.2 引流液的觀察 首先與手術醫師確認引流類型。硬膜外、下引流管中一般為血性液,混有生理鹽水或腦脊液,引流久置可見分層,上面為腦脊液下面為紅細胞。腦腫瘤及動脈瘤手術往往需切開蛛網膜以放出腦脊液,手術后引流時間長,存在腦脊液過度引流情況,如觀察到引流管中腦脊液成分占多數,或分層現象,需要重新拔開引流管接頭,以防止出現虹吸現象,或適當抬高引流管位置。腦室引流管中一般為生理鹽水或腦脊液或混有極少量血性液體。通過引流管引流可了解顱內壓及顱內出血情況[4],如引流管中突然出現完全血性液或暗紅血性液應注意觀察血壓及瞳孔情況,以確定是否為再出血及顱內高壓情況出現,必要時及時復查CT,以及時確定是否出現病情變化。腦室引流管情況亦然,通過腦室引流管可以觀察顱內壓力情況,出現腦室腦脊液引流連續不斷現象,可能說明腦室系統梗阻,或存在遠隔部位的血腫,要及時復查CT。
1.5.3 引流速度及通暢情況 一般硬膜外、下引流需先重點觀察通暢情況,引流管要保持低位。腦室引流需保持在150~200 mm高度,接抗虹吸管引流注意引流管中腦脊液波動情況。無論是血性液或腦脊液均不可引流過快,有大量血性液短時間內流出,首先要考慮再出血問題;大量腦脊液短時間流出,應首先考慮虹吸現象,排除后顱壓下降出現倒吸現象。引流過程中由于有血塊存在或引流速度慢管腔中形成血塊,可能造成引流速度過慢或不通,應遵醫囑定時用手由近段向遠段擠壓引流管腔,以防逆流造成感染,同時做好引流量記錄。
1.5.4 搬動中的引流管處理 患者需要搬動時,對于硬膜外、下引流管,一般需排空引流袋并記錄,夾閉引流管將引流袋放置胸前即可;腦室引流管需拔出尾端引流管,頭端關閉并包扎。為避免顱內感染,均嚴格無菌操作,如更換頭部敷料,更換引流袋等[5]。檢查完成后無菌操作接通引流,用手擠壓管腔觀察引流通暢情況及流速顏色。如與之前引流情況不同應及時報告醫生采取處理措施。
1.5.5 引流管的拔除時間 一般硬膜外、下引流管拔除時間不超過48 h,視引流情況或早或稍遲。腦室內引流管一般拔除時間在3~5 d。拔管前1 d應夾閉引流管觀察顱內壓情況,夾管后患者無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呈正常耐受即可通知醫生拔管。顱腦損傷手術后仍有腦水腫繼續加重或再次出血的危險[6],拔管后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神志瞳孔,并需注意引流口敷料是否干燥,如腦脊液漏致敷料濕,需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以防止逆行感染。
2.1 及時評估顱腦疾患術后情況有利于預防并發癥 顱腦術后引流管的護理直接關系到術后患者的康復效果,故在護理過程中應充分了解手術解剖、手術特性,及時評估患者的神志、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如外傷手術患者一般顱內壓較高,引流觀察相對簡單,但對靜脈竇區手術應特別注意觀察暗紅靜脈血引流情況,并應適當抬高頭位以利回流。而腫瘤手術患者因解剖蛛網膜池放出腦脊液的緣故,術后顱低壓較多,部分患者會發生嘔吐,極易污染切口造成顱內感染,本組中3例感染與此不無關系,因此,對評估顱內壓低的患者應早期使用止吐藥物。另顱腦手術患者因病情或全麻原因極易躁動,本組有3例意外撥管患者,因此,對顱腦術后患者要充分評估意識狀態,及時采取約束等防范措施。
2.2 嚴密觀察腦脊液的引流性狀有利于及早發現顱內的變化 對腦脊液的流量、流速、顏色的觀察能及時發現再出血或顱內感染的可能。對于已處于臨界壓力狀態的顱腔,釋放少量的腦脊液就可以使顱內壓明顯降低,進而迅速提高腦組織的灌注壓[7],因此腦室的引流應特別注意速度,禁忌引流過快致患者顱內壓驟然下降而引起腦出血或腦疝的危險。本組有16例術區積血再手術,4例引流過度的情況,說明在引流管護理過程中嚴密觀察引流性狀、顱內壓、控制引流速度的重要性,可及早發現顱內變化,有效減少顱腦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林蕾蕾,顏美瓊.氣管插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08,8(5):69-71.
[2]劉淑美,王 燕,徐 艷.改良手套式約束帶的制作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5):517.
[3]王淑香.鉆孔引流術圍手術期的觀察與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10):1256-1257.
[4]蘇潔靜.外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2):220.
[5]梁 青,張 玲,孫 林.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留置導管的護理[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4):2792-2793.
[6]高德彰.外科護理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110.
[7]金 鑫,陳 娜,王 洪,等.側腦室穿刺外引流在顱腦損傷術后大面積腦梗死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1,9(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