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衛文,張建崗
(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策略*
莫衛文,張建崗
(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希望之所在,重視大學生的發展首先要重視他們的教育工作。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精神深邃的高級文化。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科學頭腦,有獨立個性,既可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又可開拓創新,將我國文化發揚光大的新一代公民,這將對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大有裨益。
大學生;傳統文化;現代化
大學生群體在一個國家的社會構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發展狀況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是一個國家的希望之所在。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曾提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是青少年群體的中堅力量,因而可以這樣說,一個國家大學生教育的成敗,決定了一個國家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的成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飛躍式發展,經濟發展離不開我國傳統文化的支持,同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我國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無獨有偶,“二戰”后,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引起人們對儒家文化推動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再認識。人們逐漸認識到,儒家文化不僅不遜于西方文化,而且有可能比其更富有現代精神的因素。回顧、審視我國大學生教育,應該十分重視并大力推崇傳統儒家文化教育,用傳統文化的精髓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擁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自夏商周以來創造了燦若星河的文化,這其中既包括精神方面的也包括物質方面的,而此處我們所涉及的傳統文化主要是指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在精神層面的文化積淀、文化理念。這種理念是一個文化對其社會的總的要求,是一個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反映。
由于生成的社會環境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明顯有別于西方的文化理念,其內容豐富,不乏有經世治身之處。主要體現為:重世俗而輕神性、重道德而輕功利、重政務而輕自然、重和諧而輕競爭、重整體而輕個體[1]。這些特點賦予了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品質,也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保持了歷史連續性的古老文化體系。
傳統文化與素質教育有很多的結合點,重視傳統文化,可以推進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其培養意義是:
1.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做人目標方面的啟示。中國文化極為推崇圣賢君子,歷史也涌現了大量的仁人志士,這些都為大學生提供了榜樣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做人方面的思想行為指導,諸如“天下為公”的理念、“先憂后樂”的胸懷等等。
2.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精神鍛造的源泉。為了與天地作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撓地斗爭。這種經歷培養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而這種精神還體現為一種自立、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了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范仲淹的“先憂后樂”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都體現了這種意識。
3.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厚德載物的胸襟氣度。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這種包容精神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文化主體儒道互補,同時又以寬容的姿態、博大的胸懷廣泛吸收容納佛學。這種精神使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延綿不斷的原因。
4.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其強調氣節、情操、禮儀、良心,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德待人,其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正直、頑強、善意,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5.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和諧持中的人生智慧。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和諧。儒家強調第一種和諧,佛家、道家強調后兩種。這種和諧持中的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東方文化強調為人、為事的范型。
6.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開啟大學生的學習潛能。中華文化擁有燦若星河的文化典籍,這些千古美文本身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俗話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經常誦讀會對大學生的識字、閱讀、記憶、觀察、思維、想象、創造等多方面潛力產生科學高效的開發培育作用。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樂教思想,其科學性已被現代腦科學證實。
7.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添大學生的人生興趣。它有許多培養人的品行,使人情趣盎然的內容。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歌賦的魅力自不必待言,就連閱讀小說,如果了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也會幫助我們具有更高的欣賞水平[2]。
2004年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接受《新周刊》記者專訪時說,現在傳統教育太少了。90年代出生的小孩現在正是長身體、形成價值觀的群體,卻形成了一個文化的斷層。200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邵喜珍也曾談到,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雞毛信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很少有機會依偎在父母的身邊聽他們講這樣的故事了。
不得不承認,在現實中,我國教育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是不夠的。小學是語文數學平分天下,佐以美學、政治、歷史、地理教育,還算差強人意。到初中和高中,語文開始被忽視起來,形成了語文、數學、英語并重的局面,并且其他科目所占時間也有所增多。大學時期,語文被徹底放棄,除了中文專業外,其他專業均未把語文作為必修課。在考研中,公共課也改為英語、政治,這更加促使大學生放棄對中文的追求。
近觀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讓我們頗為傳統文化在當今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感到心痛。他們多數將書法、藝術、樂器表演等冠以傳統文化之名。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精神只能有大致的、概括的、籠統的了解。但究其深處,則對傳統的了解甚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強調也往往表現在對其總體精神的提倡上。
我國高校除了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等相關專業之外,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精神都存在著很大程度的隔閡。這一現象,即便是在出現傳統文化熱或“國學熱”的今天,也是較為嚴重的。而理工科高校的傳統文化缺失現象更為嚴重,即使學生選修了一些包含傳統文化內涵的課程,也有其主觀功利性。我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面臨著邊緣化、附屬化、貴族化等趨勢[3]。
傳統文化是形成民族性格和支持民族自豪感精神的重要力量。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重視倫理道德教化是一個優良的傳統,這種教化對于歷史上許多為國捐軀,為捍衛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起過很大作用,對于一般民眾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在今天的社會中宣傳強調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特點,顯然具有現實意義。關于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毛澤東曾這樣說過:“我講了一個‘古今中外法’,就是:屁股坐在中國的現在,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國。”[4]為了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材,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我們必須重視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
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治本之策應該是從小抓起。具體到高校層面,筆者認為這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大學生中進行傳統文化典籍的普及工作。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先秦諸子散文等,都是傳之萬代的優秀之作,是傳統文化精華之所在。經常閱讀這些書,可以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熏陶他們的情操。
2.精心編寫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過去我們有一種將傳統文化簡單化的趨勢。一提及傳統文化,動輒就是四大發明,久而久之,使人產生一種厭煩心理。其實我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對于世界文明的貢獻是多方面的。要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其他優秀方面,將之編入教材,使其成為教育學生的范型。
3.在大學生中組織民俗文化的各種社團,來研究和宣傳民俗文化,造成一種熱愛民族傳統的風氣。
4.在大學中普及開設大學語文課。現代大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輕文、重專業輕基礎教育的現象,很多專業未開大學語文課,致使很多大學生文字功底較差,人文素質不高。中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實施傳統文化教育,主要的就是加強語文在大中小學校中的教學地位。建立加強語文的教學鼓勵機制,利用獎學金、考試比賽等多種方式引導語文教育的發展。
追溯古代優秀的教育方法,朗誦、閱讀、記憶是使學生體驗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獲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審美的感情,充分發揮文以載道教育功能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應得到應有重視并加以推廣。許子東教授就這樣認為:我希望在中小學課程中多一些文言訓練,并且在考試中體現出來?,F在八九歲的小孩都在背《荔枝蜜》、《誰是最可愛的人》,還不如背蘇東坡、李白呢。
民族傳統文化雖然有它全體統一的一面,但同時又是有分明的層次區分。中國傳統文化有三個大層次,即上、中、下。上層是指過去的正統文化,即所謂的經典文化,具有極大的保存性和欣賞價值。下中層文化我們可以稱之為民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基礎。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心理、習俗、語言等有直接而緊密的聯系,因此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中,要重視民間文化教育。民間文化中反復頌揚的孝道、公而忘私、見義勇為、知恩必報、愛情忠貞、朋友有信以及對著名歷史人物、民族英雄、祖先的崇拜,都具有很好的道德教育價值。民間習俗中所傳授的生活、生產知識與技能,以及民間諺語中所總結的科學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民間傳統的重視教育、尊重知識的傳統,都應是我們借鑒吸收的對象,對于大學生都有莫大的教育意義。
[1]朱永新.華人教育理念之貢獻與局限[A].魯潔.華人教育:民族文化傳統的全球展望[C].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王立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質[J].船山學刊,2005,(5).
[3]馬瑞,劉姍姍.關于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4]劉漢民.毛澤東談文說藝實錄[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
G64
A
1008-4681(2011)03-0129-02
2011-03-14
莫衛文(1968-),男,廣東清遠人,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黨委副書記,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張建崗(1983-),男,山東樂陵人,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國際關系等。
(責任編校:譚緯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