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晨
(暨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510632)
英語名詞詞組簡化認知動因分析
楊雨晨
(暨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510632)
詞語簡化是常見的語言現象,而關于詞組為何簡化,其為何成為最終被人們采用的簡化形式,語言學界并沒有對這類問題進行過系統的研究。本文試從認知語言學角度,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圖示、概念合成、理解輸出模式相關理論對英語中的名詞詞組簡化現象作認知動因分析,給出詞組簡化的認知過程解釋。
詞語簡化;認知動因;意象圖示;概念合成;理解輸出模式
詞組簡化在各種語言中都較為普遍,但語言學界卻未有對詞組簡化的準確定義,因此筆者將詞組簡化姑且定義為:詞組簡化是指對較長的詞組進行簡化,只用其中的個別單詞,或只提取詞組某個單詞其中的一部分組成新的單詞來代替整個詞組,且語義與原來詞組保持不變。需要解釋的是,英語是以字母拼寫組合的語言,而漢語屬于象形文字,兩種語言的認知過程具有差別。考慮到目前語言學界對詞組簡化的研究尚不明朗,本文僅對英語中的詞組簡化現象進行認知動因分析。目前英語中的詞組簡化一般都出現在名詞詞組上,暫時未發現動詞詞組的簡化現象,而名詞詞組中以N+N(名詞+名詞)的詞組和A+N(形容詞+名詞)的詞組簡化為主。本文提取這兩類最具有代表性的詞組簡化現象作為語料,嘗試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相關理論對這兩類詞組簡化現象的認知動因做出分析。
根據索緒爾的觀點,語言即為一種符號的集合。語言學界普遍認可語言是由客觀世界、人的認知、社會文化及其語用因素構成的象征符號系統。語言符號的改變實際可以理解為一種認知上的變化,它們實際上可以被看作成為人腦中認知改變的軌跡,因此,也只有認知因素才具有能解釋語言變化內在機制的可能性。
認知語言學認為詞組的簡化為一種語言現象,是人們某種認知方式在語言世界的投射。在認知語言學中,意象來自于基本的動覺、視覺經驗知識的積累,具有再現性、簡約性、聯想性等特點[1]。圖式是意象的一種,是對特定環境各種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抽象后,將相關知識結構組織編碼的過程,是根據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世界的互動過程中的經驗而形成的一種簡單和基本的認知結構。意象和圖式通常統稱為意象圖式[2]。其實我們在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不會也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每個方面,在這其中一定有某個或某些特征較其他方面更為凸顯,特征的不同會使其在人們心理凸顯的程度也不相同。這個道理在詞組中也是一樣,一個詞組的各個單詞在人們的心理凸顯程度不同,舉例來說,coca cola,前半部分coca和后部cola在人們的認知中心理凸顯程度是不同的,coca是一個品牌的名字,cola是一種飲料,是整個詞組的內在屬性。Coca是依附在cola上的,如果不是這種飲料的流傳,這個品牌沒有意義。這導致了整個詞組在人的心理中,cola的特征要明顯凸顯于coca的特征。即這個cola實際上充當了語義上的前景,因此,它在人們對于coca cola的認知上留下了相對更加深刻的作用,所以時間長了,人們會用cola來代替coca cola這個詞組。即使在后來出現了各種品牌的可樂,人們對于品牌的心理凸顯不明顯,但可樂這個內在的、前景化了的心理特征自然而然地凸現出來,所以不論品牌名字如何變化,人們總是選擇簡化的cola來代表這種飲料,用可樂這個語言符號來表達這個意思。
詞組可以被看成是詞的組合,產生新的語義。概念化的過程就是范疇化的過程,如果說詞組的產生是一種概念合成的結果,那么對詞組的簡化就是一種概念的提煉反推形成新的形式的過程[3](P175)。上文已經說到的N+N(名詞+名詞)和A+N(形容詞+名詞)詞組實際上是兩個范疇的集合,即兩個概念的合成。比如newspaper boy,實際上是兩個概念:newspaper和boy的概念整合,而形成了新的概念,即新的范疇。按照語義三角創始者Ogden和Richards提出的三角形關系:概念、概念意義之間的關系應是如此的,簡化過程是將新概念凸顯,產生新形式的過程[4]。由于本類詞組屬于N+N(名詞+名詞)的詞組,newspaper此時是被形容詞化了的,它原本的所指是具體事物,而在這個詞組當中,它并不表示名詞的指稱意義,而是名詞的性質,兼具并主要承擔描述性質。在這樣的情況下,paper這個newspaper的上義詞能夠體現出newspaper的描述性,是newspaper這個概念的高度濃縮,因而整個詞組被簡化成為了paper boy。來看一組A+N(形容詞+名詞)的詞組簡化,如popular music,被簡化成了pop,popular屬于形容詞的范疇,具有描述性概念,而music是一個名詞范疇,屬于指稱概念,二者合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新的概念,這個新的概念在人們頭腦中變成體驗、經驗,人們對自己認知到的新概念進行濃縮,變成新的形式,而這個新的形式需要具備描述性的特質,所以保留了原詞組中描述性的部分,變成了pop。
人的大腦是一個處理能力有限的系統,某些認知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大量的工作記憶容量,而另一些認知過程是常規的、自動化的,需要較少的時間和容量[5](P46)。人的記憶分為三種,工作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我們多數時間輸入處理時運用工作記憶,而輸出時多運用長時記憶,這要求我們不停地將記憶容量空出,讓能力有限的語言處理系統更好地循環,以處理不斷涌入的新的認知事物,許多物理實驗表明,人腦在處理較為復雜和冗長的單詞或詞組時所耗的時間較長,所以,詞組簡化成了必然會產生的現象[6]。例如permanent waves這類詞組在人腦中經常反復出現后,就成了一個固定搭配,它自動儲存在長時記憶中,但因為詞組較長,在提取時處理時間也較長,所以人們必然會試圖將其簡化以空出容量來記住其他東西。那么,為何其簡化成了perm這個形式?實驗表明,某種輸入在人腦中形成而當某種輸入與某種輸出形式之間有著一致的、規律的連接,我們將這種過程稱為自動化。自動化將會對詞組簡化進行篩選,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詞匯命名的因素有詞頻、詞義的具體程度、詞的形象性、詞的可操作性即獲取詞義的直覺通道的多少等,[7](P130-132)對于剛才的例子來說,在整個詞組當中,原詞被理解后,當對其進行輸出時,人腦會自動篩選、并進行提取,選出最能代表原意的新詞,perm這種形式是能夠最大體現它與原詞組的一致性連接的,所以它成為了permanent waves的簡化形式。
基于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圖示、概念合成及理解輸出模式理論,筆者于上很好地解釋詞組簡化這一語言現象。但是,到目前為止詞組簡化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定義的模糊性也為分析帶來了困難,因此,可以使用及分析的語料并不很多,而且可用語料性質相對比較單一,不夠全面,所以筆者只能嘗試對以上語料進行個體分析,未能通用覆蓋全局。另一方面,建議日后研究者著重于漢語中的詞組簡化現象,因為漢語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又屬于象形文字,對于漢語言的詞組簡化認知研究可能更具有意義,更能幫助我們了解語言符號。
詞組簡化充分體現了語言的魅力和創造力。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人們正在通過努力將生活和生產變得更加簡單和快捷,語言也不例外。語言中的詞匯隨著生活日益擴大,人們希望能夠用更加精簡、但卻更加豐富的語言來描述世界,這就需要對原有的語言進行簡化,詞組簡化應運而生,簡化后的形式也各種各樣。認知機制是語言簡化最根本的內在動因,了解了詞組簡化的認知動因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語言這一符號本身,用認知科學來解釋語言符號變化過程及原因能幫助我們解釋思維與語言的關系,了解人腦的認知機理,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對語言的掌握和學習。
[1]張靜媛,張冰.英漢中動語結構特征對比及認知動因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2009,(5).
[2]盧琳.基于圖式和預制語塊理論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科教文匯,2010,(4).
[3]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顏紅菊.離心結構復合詞的語義認知動因[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4).
[5]陳建生.認知詞匯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6]商晶.可理解輸出假設的認知過程[J].現代交際,2011,(4).
[7]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楊雨晨(1985-),女,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