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俄羅斯與蒙古國研究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俄羅斯、蒙古國和中國是三個相互交錯接壤的國家。俄羅斯是橫跨歐亞大陸面積第一大國。蒙古國不僅占據亞洲北部大陸的大部分領土,而且是東北亞各國家通往中亞、歐洲各國的陸路要道。不看歷史,就以當今國際關系視角分析,俄羅斯與蒙古的關系至少要影響到中國在東北亞和中亞這兩個地區的區域關系。所以,在保持與俄羅斯、蒙古國這兩個國家良好雙邊關系的同時還應該特別關注這兩個國家的關系,這有助于調整中國與中亞和東北亞各國之間的關系和區域戰略。此外,無論在東北亞還是在中亞,俄羅斯和蒙古國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國防安全戰略都有重要戰略意義。①從1921年外蒙古宣布“獨立”算起,蒙古國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已經走過近百年的歷史,這其中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與蘇聯長達近70年和1991年蘇聯解體、蒙古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轉軌以后的20余年。所以,在介紹當今蒙古國與俄羅斯雙邊關系之前有必要對蒙古國轉軌以前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與蘇聯雙邊關系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對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關系進行籠統的梳理。
蘇聯解體以前,蒙古國與蘇聯的關系基本一帆風順,是社會主義陣營中關系最好的一對“兄弟”。眾所周知,外蒙古是在蘇聯政府的積極支持下成為“獨立”國家。1921年7月10日,外蒙古建立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11月25日建立蒙古人民革命政權,新政府與蘇聯簽訂《蒙蘇修好條約》。1924年11月26日,在蘇聯政府、第三國際以及蒙古人民黨的參與下,外蒙古政府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侖,該城市名稱為烏蘭巴托,即“紅色之城”,并以1911年作獨立紀元。但是1946年以前的中國歷任政府都未承認外蒙古為“獨立”國家,但蘇聯政府已經首肯,所以,外蒙古“獨立”為自身安全考慮,積極加強與蘇聯政府的關系。1923年2月,蒙古與蘇聯政府簽訂《蒙蘇密約》,蒙古旨在聘請蘇聯顧問及蘇軍在蒙古駐扎。蘇聯政府為保衛蒙古的“安全”,開始在蒙古境內駐扎大量軍隊并派遣軍事顧問幫助蒙古進行建設。1934年,雙方簽訂彼此相互援助、支持的《蒙蘇互助君子協定》,1936年3月12日在《蒙蘇互助君子協定》基礎上簽訂《蒙蘇互助議定書》。二戰期間,蒙古人民軍隊和蘇聯紅軍并肩戰斗,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卓越貢獻。二戰結束以后,世界進入兩極格局,社會主義陣營內的蒙古國跟隨蘇聯對付共同的“敵人”——資本主義國家結成緊密聯盟。1946年2月27日雙方簽訂《蒙蘇友好互助條約》,雙方約定,一方遭到侵略時,另一方予以一切援助。蒙蘇雙邊關系進入互為友好的兄弟聯盟階段。蘇聯作為老大哥,全力以赴地“幫助”這個小兄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領域的雙邊關系都呈現良好態勢。
無論是從國土面積,還是從人口數量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水平,蒙古國遠不及當時的蘇聯,需要蘇聯的支持和幫助。而蘇聯對蒙古的“幫助”也是全方位的無微不至,蒙古國民經濟生產各部門無不留下蘇聯專家的印記,以至于蒙古人民共和國在1960年的憲法中肯定了蘇聯的作用:“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蒙古人民共和國成長壯大,消滅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消滅民族和社會壓迫,消滅封建階級,建立社會主義民族經濟和文化,最終成為政治、經濟獨立國家?!?963年中蘇兩黨、兩國關系徹底破裂后,蒙古選擇站到蘇聯一邊,與蘇聯的關系更為密切,尤其是軍事關系。1963年7月,蒙古與蘇聯秘密簽訂《蘇聯幫助蒙古加強南部邊界的防務協定》,蘇聯開始為在中蒙邊境駐扎軍隊做準備。1964年,蘇軍一個建筑旅開始進駐蒙古,表面上是承接中國援蒙項目,實際是在修建軍用營房等軍事設施。1966年1月,蘇共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訪問蒙古時,雙方又簽署了《蒙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對1946年簽訂的條約做了補充,補充內容多為軍事方面的合作。1967年3月,蒙古與蘇聯秘密簽訂在蒙古境內部署蘇軍的協定,4月蘇聯的陸、空軍作戰部隊開始大舉進駐蒙古,1988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面對中蘇關系緩和,決定從蒙古撤軍,1992年底,蘇聯(俄羅斯)大約7萬常駐軍隊全部撤出蒙古境內。因此,蘇聯解體以前,蒙古并未成為真正獨立主權國家,而是蘇聯的“衛星”國。蘇聯看中的是蒙古的地緣地理位置,鑒于與日本和中國的關系,蘇聯只是把蒙古作為其在遠東的戰略“屏障”,當作向東方推進社會主義意識的理想基地。雖然是兩個國家,但二者之間似乎并不存在雙邊關系,蒙古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以及軍事活動都要仰仗蘇聯,蘇聯政府的指揮棒指向哪里,蒙古就奔向哪里。70年造就了蒙古的附庸性政治和經濟體系,以至于蘇聯解體后,蒙古在世界舞臺上沒有了依靠的舞伴。
當然,在蘇聯政府的“影響”和“幫助”下,蒙古國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確實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典型特點是“俄羅斯化”。政治上蒙古人民共和國是蘇聯的盟友,其政治體系成為蘇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共產主義學說是蒙古人民唯一理念。經濟上也是完全依賴于蘇聯,1962年6月加入“經互會”,成為其成員國后,蒙古國的產業結構、工農、畜牧業的發展完全依賴蘇聯和“經互會”成員國。蘇聯解體前,蒙古國經濟收入的95%以上來自蘇聯和“經互會”成員國。文化教育上,蒙古國的教育體制、政策和模式基本照搬蘇聯,不僅將蒙古文字“斯拉夫化”,而且交際、交流的工具也以俄語為主,實施泛俄羅斯化教育措施。為了在蒙古國內傳播蘇聯文化,蘇聯政府吸收大量蒙古留學生,蒙古學生也以留學蘇聯、接受俄羅斯歷史、文化熏陶,甚至娶一位俄羅斯女孩做妻子為榮譽。更為重要的是,留蘇歸國的絕大部分人員,由于這段“光榮”的留蘇經歷進入到蒙古政府的重要職能崗位,成為職能部門的高級官吏。20世紀70-80年代,蒙古國政府高層70%以上的工作者是留蘇人員。軍事上也是完全仰仗蘇聯這位老大哥,蘇聯解體以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國防政策和軍力配置基本上是蘇聯國際軍事戰略的組成部分?!泵晒艣]有形成保障自己國防安全的海陸空軍事力量??傊?,蘇聯解體以前,蘇聯與蒙古的雙邊關系應該是一種“以大罩小”的不平等的雙邊關系。蘇聯是蒙古的“保護國”,蒙古在政治、經濟上完全依附于蘇聯,文化、外交等都完全受制于蘇聯,正如蒙古國對外關系部長貢布蘇榮所言:“以前(蘇聯時期)哪怕遇到一點小麻煩,只要向莫斯科或其他地方請示,問題便可以得到解決,現在到了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敝钡教K聯解體、蒙古轉軌、轉型以后,蒙古國才擺脫蘇聯的鉗制,以獨立主權國家“屹立”在世界之林,實施其治國、外交方略。
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給蒙古國的政治、經濟以重創。失去蘇聯“保護”和“經互會”支持的蒙古國雖然處于政治、經濟的艱難時期,但是,蒙古人民革命黨通過自身改革,在國家政治體制轉型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保住了執政黨地位,而且在蒙古國內進行政治、經濟、外交改革,重新進行戰略定位。經過二十年務實外交實踐與探索,依據對歷史與現實的權衡與評估,終于建立起來一個立足于本國國情、面向世界的理性外交戰略。
基于歷史淵源和地緣戰略的考慮,在蒙古國的對外關系體系中,蒙中、蒙俄關系成為其對外戰略的基石。鑒于歷史經驗和教訓,維護自身主權獨立,避免成為依附者而受制于中、俄任何一方,蒙古國確立了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均衡”外交政策和戰略,即不再漠視與俄羅斯的關系,也不再親近與中國的關系。重新開啟與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大重要鄰國的全方位外交。從1991年蒙古國轉型開始到2010年的20年間,蒙古國不斷根據國內國際情況,調整與俄羅斯的關系。如果以雙方發展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或簽署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件劃分雙邊關系,1993年、1996年、1999年、2000年、2006年和2009年是雙邊關系的節點。1993年經過蒙方領導人的“破冰”之旅,雙邊關系逐漸恢復,彼此互信,建立友好合作框架,最終形成一種能夠兼顧彼此利益的較為理性的戰略伙伴關系。
從1991年蒙古轉制到1999年,受蒙古和俄羅斯國內經濟發展和政治、政策導向影響,雖然是朝好的方向發展,但雙方比較克制,蒙俄雙邊關系表現得比較平淡,2000年以后雙邊關系開始升溫,2006年以后的雙邊關系進入快車道,所以,1991年到1999年是一個階段,2000年以后又是一個階段,我們稱前者為平淡恢復期,后者為升溫期。
從1991年蒙古轉制到1999年,受各自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和政治、政策導向影響,雖然是朝好的方向發展,但雙方比較克制,蒙俄雙邊關系表現得比較平淡,雖然蒙古力圖修復與俄羅斯的關系,但葉利欽的執政外交似乎并未兼顧或者說完全看到蒙古國在俄羅斯遠東國家戰略的政治、經濟價值。蒙古與俄羅斯的關系以蒙古為主導,俄羅斯對蒙古國沒有熱情,只有禮尚往來的“溫情”。
20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已經開始萎靡、萎縮,政治危機加劇、社會矛盾凸現,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脫離了蘇聯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蒙蘇雙邊關系已經受到影響。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把蒙古國再次推入“深淵”,使蒙古國政治經濟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全面陷入危機,面臨崩潰。雙邊經貿關系的萎縮直接針刺蒙古國內的工業生產,工廠、企業因原材料短缺、物資匱乏關閉。工業生產的嚴重縮水以及蒙幣貶值和不斷增大的財政赤字引發失業、貧困化等社會問題,“如果蘇聯沒有解體,或者說蘇聯和蒙古仍然保持歷史固有的關系,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內的經濟危機或許會來得晚一些,也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后果?!彪m然蒙古國政權順利轉型,但蒙古國對俄羅斯的關系卻非常冷淡,他們認為“造成蒙古貧窮、落后的原因是政治經濟上過度依賴蘇聯以及經互會?!泵晒艊淖冞^去完全依賴蘇聯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開始實施多元、開放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努力使自己融入國際社會,把“政治現實主義、不結盟主義和追求本國利益作為外交和安全策略。”積極加強與中國、亞太國家,特別是工業發達的日本、美國以及新型工業化強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經濟聯系非常頻繁,這些新鮮“血液”幫助蒙古國順利渡過其轉型后最初幾年。
蘇聯解體以后,從蘇聯主體托缽而生的俄羅斯也處于“內困外焦”的艱難時期,急需外援“輸血”,其全部希望寄托于西方國家,“爭取西方大規模援助,爭取加入西方強國陣營。”以此實現俄羅斯回歸歐洲的愿望,所以在對待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以及蒙古國的態度比較冷漠,葉利欽政府甚至認為蒙古是阻礙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除了忙于從蒙古撤軍,收縮對蒙古的軍費開支外的最重要舉措就是停止對蒙古國的經濟援助,由此導致蒙俄雙邊關系異常疏遠、冷漠。
由于“經互會”解體,蒙古和俄羅斯外交轉向,雙方都在尋找新的貿易和合作伙伴。1991年蒙古與俄羅斯簽署的《外貿合作協議》結束蘇聯時期雙邊經貿合作關系,打破國有企業壟斷雙邊貿易活動的局面。兩國均在加強與“經互會”成員國以外國家的經貿合作,蒙古與俄羅斯的雙邊貿易活動急劇減少,1991年雙邊貿易額速減為4.72億美元,比蘇聯解體前1989年雙邊貿易額(13.256億美元)下降65%。1992年雙邊貿易維持在1991年水平,這種貿易狀況一直持續到2000年,但蒙古與俄羅斯的政治、外交等關系并未像雙邊經濟發展那樣持續“冷漠”、下滑,1993年,新產生的蒙古國總統以及政府從蒙古國自身地緣、國家利益和安全戰略以及蒙俄已有歷史積淀等因素考慮,率先打破“冷漠”,對俄羅斯進行“破冰”之旅,開啟轉型以后蒙古國與俄羅斯的關系。
1992年新修訂《憲法》的實施,標志蒙古國政府的政治經濟轉型步入軌道。蒙古國政府在新憲法原則指導下,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兼顧蒙古自身的政治、經濟、國家利益,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即從國家安全戰略出發,不斷調整其對外政策,在“外交上,蒙古國奉行多邊外交政策,但同時要加強與中國、俄羅斯的平等外交關系。”鑒于蒙古國和俄羅斯的歷史淵源,蘇聯解體也不可能戛然中斷兩國的政治經濟聯系的現實,尤其是蒙古國對俄羅斯經濟的依賴關系。為緩解蒙古經濟,轉型以后蒙古國新一屆政府希望兩國能在新的國際關系準則基礎上推進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謀求改善和發展與俄羅斯的關系。1993年1月,蒙古國首任總統П·奧其爾巴特率先訪問俄羅斯,此次“破冰之旅”與俄羅斯簽署了啟動蒙俄關系的基礎性文件——《蒙俄友好關系與合作條約》,規定兩國在外交和亞太政策中協調行動,在軍事方面繼續合作。這份條約充分體現了蒙古與俄羅斯之間“平等伙伴與相互合作”的精神,基本達到了與蒙古改善關系的目的。接著俄羅斯軍界要員回訪蒙古國,簽署一系列國防軍事合作協定。1994年4月7日,蒙古總理扎色萊訪問俄羅斯時,雙方就文化、科技、郵電通訊、高等教育、醫療衛生、水文氣象、環境監測以及兩國公民簽證制度等方面的合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這些協定是蘇聯解體以后,蒙古和俄羅斯簽署的最富有成效的協定,奠定了蒙古和俄羅斯未來雙邊關系發展的物質基礎。
1994年6月30日,蒙古國大呼拉爾通過了《蒙古國外交政策構想》,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蒙古國新的外交戰略方向和政策。在與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大鄰國的關系上,《構想》中明確指出“同俄羅斯和中國保持友好關系是蒙古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睆牡鼐壵?、經濟的現實出發,蒙古要徹底避開中國同俄羅斯的利益關系,奉行“開放的、獨立自主的、不結盟的、多支點的”和平外交政策。蒙古國清楚認識到夾在中蒙兩個大國之間,保持彼此互利和睦鄰友好是其得以存在和生存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與中國建立睦鄰友好關系的同時,積極加強與俄羅斯的關系成為蒙古轉型以后第一屆政府的外交重點。1994年11月,蒙古國大呼拉爾主席巴嘎班迪訪問俄羅斯,俄羅斯政府給蒙古國提供蘇聯解體以后的第一筆貸款,用于蒙古經濟恢復。
俄羅斯政府對蒙古政府的積極態度予以回應,雖然不是很積極,但也沒有表現得如往日那么冷漠。蘇聯解體后,葉利欽奉行的“向西看”外交政策并未給正在“休克”療傷的俄羅斯以“良方”。俄羅斯從西方國家并未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實惠,相反,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一次又一次的“惠而不實”及合作條件打破了俄羅斯回歸歐洲的夢想。葉利欽幕僚開始重新審視俄羅斯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重新調整其內政外交政策。1992年和1993年初,葉利欽的中國、亞洲之行顯露出俄羅斯“是一個大國,永遠都不甘心處于世界文明的邊緣”的外交思想。俄羅斯不再追隨西方“一邊倒”,而是“開始拉開了同西方的距離……試圖恢復同第三世界舊盟友的聯系?!薄岸砹_斯既不屬于亞洲文明,也不屬于歐洲文明,而是處于兩大文明的中間地帶,”俄羅斯必須兼顧其遠東地區的利益,充當傳統“地緣政治平衡器”作用,俄羅斯開始實施其雙頭鷹戰略。1993年4月30日《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的基本原則》的實施標志著俄羅斯對外政策調整和“全方位”外交方針的最終確定。盡管俄羅斯此時向東的外交重點只局限于獨聯體國家,但也沒有忽視與蒙古的關系,對蒙古拋出的“橄欖枝”予以回應。在蒙古總統訪問俄羅斯后的一個月,即1993年2月,俄羅斯武裝力量副總參謀長、后貝加爾軍區司令茹爾邊科中將就訪問了蒙古,雙方簽署了《蒙俄兩國國防部軍事技術合作協定》,同年6月,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科列尼科夫上將再次訪問蒙古,雙方簽署了國防領域合作的法律性文件《國防部軍事合作協定》和《俄蒙政府間軍事裝備合作協定》。1994年8月,俄羅斯副外長帕夫洛夫訪蒙,雙方又簽署了《俄羅斯與蒙古外交部合作議定書》以及調整邊境口岸工作方式和邊境運輸辦法的政府間協定。1995年5月9日,俄羅斯政府邀請蒙古總統參加世界反法西斯勝利50周年紀念活動,這是蒙古國總統第二次訪問俄羅斯,提升了蒙古在俄羅斯外交中的地位。
由于俄羅斯經濟仍處在低谷,為發展本國經濟,俄羅斯減少對蒙投資和貿易,并于1994年出臺增加進口關稅等政策。這對以出口為主要經濟收入的蒙古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大量蒙古畜產品難以出口俄羅斯,蒙俄貿易額銳減,由1989年的13.256億美元下降到2.576億美元,俄羅斯對蒙古的投資額度也下降了四、五十個百分點。蒙古與俄羅斯貿易減少嚴重打擊蒙古國其他產業的發展,由于外匯減少,蒙古無力購買到工業生產所需原材料,許多工廠處于停產、半停產甚至是倒閉的狀態。為緩和這種局面,經濟上剛有起色的俄羅斯于1994年向蒙古提供了4800萬美元的貸款,這是1990年以來俄羅斯為蒙古國提供的第一筆貸款。這也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外交向東轉移,向蒙古國“示好”的實際行動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蒙古國對俄羅斯的信心。蒙古與俄羅斯的雙邊關系逐漸“回暖”,兩國政府、議會、軍隊之間的高層互訪基本恢復,雙方交往開始增多,雙邊關系和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也隨之恢復。1995年4月,俄蒙兩國簽署《1995年經貿合作協定》等10個合作性文件,為雙邊經貿活動打開“綠色通道”,逐步恢復蘇聯時期的一些合作項目,之后蒙俄經貿關系走向正軌,雖然增幅不大,但俄羅斯一直保持蒙古第一大貿易進口國地位,直到1998年被中國取而代之。
從1993年到1995年三年的雙邊關系中可以看出,蒙古國對俄羅斯的態度似乎比俄羅斯對蒙古的態度積極一些。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經濟是基礎。蘇聯與蒙古70多年的“互助”、“協作”使得轉型以后的蒙古國國民經濟70%以上的產業因失去俄羅斯的后續支持、支援而停產,尤其是蒙古國的基礎性支柱產業。轉型以后的蒙古國經濟、軍事無法與俄羅斯戛然中止,蒙古國經濟仍然需要俄羅斯的技術支持,面對現實,蒙古國必須選擇與俄羅斯繼續合作。而從蘇聯解體以后托缽而來的俄羅斯正在努力實現回歸歐洲的理想,雖然“雙頭鷹”從1993年轉向亞太國家,但目標也集中在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對蒙古的外交戰略并不明朗、清晰,只是采取不離不棄、不冷不熱的態度。
1996年是蒙古國和俄羅斯轉型以來的第二次政府選舉。在這最后四年里,蒙古與俄羅斯似乎經歷了相同的命運,即由于政府總理更迭而導致的國內政局不穩定甚至是惡化。1996年6月30日,在蒙古執政了75年的人民革命黨在大選中挫敗,新崛起的宣揚建立“人道、民主、自由社會”的“民主聯盟”獲勝,組成以恩赫賽汗為首的新一屆政府領導。1997年5月,人民革命黨巴嘎班迪在總統大選中獲勝當選為蒙古國總統。由于總統與政府總理和內閣成員分屬不同黨派,朝野爭斗不斷。1998年4月22日恩赫賽汗政府辭職,23日額勒貝格道爾吉被任命為新政府總理,三個月后,新總理及其政府又被罷免解散。俄羅斯與蒙古國類似,1996年6月葉利欽連任俄羅斯總統,任命切爾諾梅爾金任政府總理,而到了1998年3月28日卻突然宣布解散政府并免去切爾諾梅爾金的職務,4月任命年僅35歲的基里連科為總理,四個月后這位新總理又被免職,切爾諾梅爾金重新被召回,可沒有幾天又被這位多變的總統推下總理位置,9月11日,時任外長的普里馬科夫被推上總理位置,普里馬科夫上任以后即刻調整經濟政策,俄羅斯政局開始走向穩定,但好景不長。1999年5月葉利欽考慮到2000年的總統競選,解散普里馬科夫政府,讓斯捷帕申接替其職。三個月后,葉利欽又踢開斯捷帕申,將政府總理的權力交給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普京,并于1999年的最后一天提前辭職將總統權力轉交給普京,普京代總統三個月,2000年3月成為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三任總統。
蒙古國與俄羅斯國內政局的變數不僅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同時牽連到兩國的外交政策以及雙邊關系的進一步發展。1996年上臺的恩赫賽汗政府的施政綱領雖然與蒙古人民革命黨一脈相承,在對外政策上把“發展中、俄關系放在首位”,但卻制造出一個“第三鄰國”理論。蒙古希望借助“第三國理論”擴大蒙古同中、俄以外國家的關系,擺脫對中國或俄羅斯任何一方的依賴,“依靠西方制約南北”,同時也想借助推行“全盤西化”的改革方案,“幻想著依賴西方的支持達到經濟復蘇的目的?!笔屡c愿違,蒙古的“第三鄰國”外交沒有達到復蘇蒙古經濟的預期目的,卻達到了制約中俄在蒙發展的目的。
受國內國際環境影響,蒙古國和俄羅斯的雙邊關系既沒有升溫,也沒有降溫,處于一種“保溫”狀態。雙方政治互訪不多,尤其是高層互訪寥寥無幾。1997年蒙古國防部部長率團訪問俄羅斯是蒙古訪問俄羅斯的最高級別代表團。19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雖然對蒙古國影響不大,但對俄羅斯經濟的沖擊可以說是雪上加霜,直接影響到蒙古和俄羅斯的雙邊貿易,1998年俄羅斯和蒙古國的雙邊貿易額下降到1.90億美元,比蘇聯解體以后雙邊貿易的最高紀錄2.77億美元(1995年)下降32%,中國替代俄羅斯成為蒙古國最大貿易進口國。
1997年,蒙古國加入世貿組織,其經貿活動有了更大空間和主動權,為此,蒙古于當年5月1日取消了普通進口商品的關稅,同時向俄羅斯政府提出讓對方相應取消從蒙古進口商品關稅的要求,希望以此為契機改善與俄羅斯的經貿關系,提高雙邊經貿合作空間和合作領域,建立一種新型的貿易伙伴關系。俄羅斯受自身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影響,并未對蒙古國的要求予以積極的配合。雖然俄羅斯的外交戰略在1996年基本明朗,對蒙古的態度有所改變,但并未真正意識到蒙古在俄羅斯遠東戰略中的價值和位置。
1996年1月,普里馬科夫擔任俄羅斯外長以后對1993年提出的“多極化”思想進行系統而全面的闡述和界定,更加“突出外交政策的務實性、靈活性和捍衛國家利益的堅定性,”1997年12月葉利欽簽署《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進一步明確俄羅斯對外政策,“以維護國家利益、力圖恢復大國地位作為外交重點,開展全方位的等距離外交?!倍砹_斯外交部在《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基本方針和原則基礎上制定其遠東政策,努力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致力于消除隔閡,增加信任,發展互利合作。俄羅斯除了積極發展與獨聯體、中亞五國、阿富汗、伊朗等舊時“盟友”關系外,日本、韓國等亞太國家成為俄羅斯新一輪外交重點,這一政策又稱為“新東方政策”。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并簽署“上海五國”會晤機制(即“上合組織”前身)。1998年11月,俄羅斯正式成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這一系列的活動標志俄羅斯成功轉向亞太世界,亞洲事務離不開與俄羅斯的合作。除了中亞五國,在東北亞國家中,俄羅斯開始意識到蒙古國是其遠東經濟發展及其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1996年11月11日,俄羅斯外長普里馬科夫訪問蒙古提出,在1997年俄羅斯向蒙古國提供3000萬美元貸款,以幫助蒙古國發展能源工業,這是繼1994年以后俄羅斯第二次向蒙古國提供的貸款。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像一枚“定時炸彈”,使剛剛有所復蘇的俄羅斯經濟又回到90年代初期水平。在中國政府的幫助、支持下,蒙古經濟雖未受到致命傷痛,但俄羅斯的經濟受到重創,蒙俄雙邊貿易總額跌至1994年的最低水平,中國取代俄羅斯成為蒙古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家。
蒙古和中國關系蒸蒸日上的勢頭以及蒙古同“第三鄰國”美國在軍事上的密切合作牽動了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戰略“神經”,為了不放棄蒙古在其遠東戰略的國家利益,俄羅斯在20世紀末的最后一年開始重視與蒙古國的關系,自上而下推動與蒙古的關系,使1999年成為蒙俄雙邊關系的高潮年。俄羅斯外長、國家杜馬主席相繼在這一年對蒙古進行了工作訪問,蒙古國總統、外長、大呼拉爾主席等也相繼訪問俄羅斯,雙方互訪次數高達20余次。不僅如此,蒙古國還“將發展與俄羅斯的關系作為1999年外交工作的重點,并把這一年作為蒙古與俄羅斯關系的發展年。”蒙俄雙邊關系在這一年顯得格外親熱,但仔細分析雙方互訪簽署的條約、協議的落實情況,不難看出,蒙古極其重視與俄羅斯的關系,但俄羅斯表現得有點“實而無惠”,俄羅斯對蒙古國的“關心”可以說是在“作秀”,其目的是讓蒙古國的鄰居們看到俄羅斯很重視與蒙古國的關系,似乎也在警示蒙古所有鄰國,俄羅斯是蒙古最重要的伙伴。事實上,俄羅斯自身的經濟實力在這個時候還是很難顧及到蒙古,1998年南亞金融風暴的“翹尾”經濟引發國內金融危機,嚴重挫傷俄羅斯的經濟。1999年24個國家對俄羅斯發起92起反傾銷案使俄羅斯蒙受大約10-15億美元損失。國際市場行情低迷大幅降低俄羅斯出口額度,出口收入損失大約在150億美元。蒙古和俄羅斯的關系處在“溫而不火”的狀態。
綜上所述,從蘇聯解體到20世紀末的最后10年,雖然蒙古與俄羅斯的雙邊關系逐漸在改善,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兩國政府也都比較“重視”雙邊關系的發展。但事實可見,俄羅斯當時關注的焦點、重點并不在蒙古國。雙方不務實的互訪,或者說俄羅斯對蒙古國不務實的態度并沒有從根本上拉近俄羅斯和蒙古國的關系,所以,這段時間蒙俄雙邊關系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蒙熱俄冷”,其中的原因,包括幾個方面,第一,轉型以后的蒙古國在捍衛國家獨立以及國內經濟建設上仍然需要俄羅斯的幫助和支持;第二,由于歷史原因,蒙古可以借助俄羅斯的力量減輕對中國的憂慮;第三,蘇聯時期蒙蘇遺留的債務等問題及其“后遺癥”也一直在影響著蒙古與俄羅斯雙邊關系的發展。蒙古同俄羅斯關系的真正改善,或者說進入升溫的快車道,還是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特別是2006年以后。
2000年7月2日蒙古議會大選,蒙古人民革命黨再次登上蒙古權力中心。人民革命黨書記恩赫巴雅爾就任蒙古國新一屆政府總理,并制定其內政外交的《施政綱領》,其中的外交戰略沒有太大改變,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繼續奉行多支點、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繼續擴大和發展同鄰國建立睦鄰友好關系與全面合作關系,不同的是,蒙古國在外交部“專設‘鄰國局’,專門負責解決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痹趯Χ砹_斯的關系上,蒙古希望俄羅斯新一任總統和政府能夠意識到蒙古仍然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重要伙伴。蒙古希望在互利、均衡、符合民族利益的原則基礎上發展與俄羅斯的睦鄰友好關系,對普京總統的內政外交寄予厚望。普京當選總統以后,蒙古便向其發出訪問邀請。
2000年5月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面對北約東擴、蒙古國與以美國為首的“第三鄰國”關系的日益加強,普京清楚,蒙古國的戰略地位是俄羅斯遠東戰略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俄羅斯整體對外戰略中具有特殊價值。2000年11月8日,普京發表署名文章《俄羅斯:東方的前景》,文中新一任總統明確指出:“俄羅斯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主要領土位于亞洲,俄羅斯到了同亞太地區國家在一起的時候了,要加強與他們的政治經濟和其他領域的聯系。”為擴大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保持俄羅斯與蒙古邊界的穩定,恢復俄羅斯在蒙古的影響力,俄羅斯總結以前外交政策上的一些“失誤”,開始加強與蒙古的關系。如果說,2000年以前是蒙古國在積極推動蒙古與俄羅斯的雙邊關系,那么,2000年以后,就是俄羅斯在主動改善與蒙古國的關系;如果說,普京總統訪蒙奠定了俄羅斯與蒙古國雙邊新型關系的基礎,那么,梅德韋杰夫總統將這種關系推向新的高度。
2000年11月普京訪問蒙古,這是俄羅斯國家元首首次訪問蒙古,與蒙古國總統舉行會談并簽署《烏蘭巴托宣言》,確定了兩國新世紀全面發展雙邊關系的方針,明確了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長期、穩定發展的方向,即兩國不參加任何針對對方主權利益的條約和協定,任何一方都不能允許第三國借其領土實施有損于對方主權、安全和秩序的侵略或其他武力行為。《烏蘭巴托宣言》開創了俄羅斯與蒙古國雙邊關系的新時代。在普京訪問蒙古前的一個月,即2000年10月,俄羅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參謀長阿納托利·克瓦什寧對蒙古進行訪問,雙方簽署了《2001年俄羅斯和蒙古武裝力量合作計劃》、《蒙俄國防部軍事領域合作備忘錄》以及《蒙古與俄羅斯政府間合作委員會議定書》等一系列安全、國防領域的合作協議。俄軍方同時承諾,將為蒙軍培養軍事人才,為蒙古軍方提供、更新和改進武器裝備,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使俄蒙軍事合作邁向務實層面。2001年4月15日-22日蒙古國防部長Ж·古拉格其(Ж·Гурагчи)對莫斯科進行正式訪問,進一步落實蒙俄軍事合作的相關事宜。
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為了穩定邊境秩序、規范雙方邊界過境手續,首先提出對北部3485公里長的邊界線進行勘界,歷經近10年的努力,2001年末結束。雙方在邊界線共設29個邊檢站,其中4個國際客運邊檢站,9個雙邊客運邊檢站,9個季節性臨時檢查站,7個聯運邊檢站,解決了蘇聯時期雙方國界線“模糊”狀態,為邊境地區的穩定起到積極作用。
2002年3月25日,俄政府總理卡西楊諾夫訪問蒙古時兩國簽署了《蒙古國-俄羅斯聯邦領事公約》、《蒙古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于1987年至2001年蒙俄邊檢執行情況文件》、《蒙古國政府與俄羅斯聯邦政府關于2002年經貿合作議定書》、《蒙古國衛生部與俄羅斯聯邦衛生部關于2002年至2004年醫療衛生合作議定書》、《蒙古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與俄羅斯聯邦國家體育運動旅游委員會關于體育運動合作協議》、《天然氣合作議定書》等文件。這些文件的簽署不僅充實了合作的內容,為今后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關系長期、穩定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3年7月,蒙古總理恩赫巴雅爾訪問俄羅斯時雙方簽署了《解決蒙古國拖欠蘇聯債務問題的備忘錄》等10個重要文件。俄羅斯不僅答應為蒙古提供5000萬美元的優惠貸款,開放俄蒙邊界20多個口岸,恢復兩國的軍事技術合作。而且,于2003年底宣布免除蒙古欠蘇聯的117億盧布(約13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所以,蒙古與俄羅斯雙方“原則上解決了長期困擾俄蒙關系的巨額債務問題和其他主要問題,是一次密切蒙俄關系特別是經貿關系的重大舉措?!泵晒趴偫淼倪@次訪問拉近了蒙古與俄羅斯的關系,對蒙古而言,“俄羅斯成為蒙古在國際政策中優先考慮的方面,兩國保持建立在睦鄰基礎上的友好關系?!睂Χ砹_斯而言“蒙古是俄羅斯傳統的‘可靠伙伴’”,兩國在新基礎上推動兩國關系良好發展勢頭。
2005年5月蒙古總統巴嘎巴班迪被特邀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活動并被授予彼得大帝榮譽獎,顯示了蒙古在俄羅斯外交戰略中的作用。
2006年初俄羅斯政府宣布在蒙古國的巨額投資計劃,以恢復俄羅斯在蒙古喪失的影響力。同年12月,蒙古新任總統恩赫巴亞爾率領副總理、外長、防長、農業部長、工貿部長等政府要員訪問俄羅斯,雙方簽署《莫斯科宣言》,宣布根據戰略伙伴關系原則發展合作關系,此外,兩國還簽署了《蒙俄邊界章程》、《蒙俄經貿合作2006-2010發展規劃》以及安全、衛生、教育、交通、緊急情況、移民等方面14個文件,其中經濟合作成為這次訪問的主旋律,標志著蒙古和俄羅斯的雙邊關系全面恢復。
2007年5月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長米羅諾夫訪問蒙古,6月俄羅斯總統辦公廳主任索比亞寧訪問蒙古,10月蒙古外長恩赫包勒德訪問俄羅斯,雙方就深化蒙俄雙方經貿合作以及具體落實2006年雙方簽署的《蒙俄邊界章程》、《蒙俄經貿合作2006-2010發展規劃》等14份文件的內容達成廣泛共識。
在《蒙俄經貿合作2006-1010發展規劃》指導下,蒙俄兩國積極加強經貿科技合作,首先,兩國工貿、財政和交通部部長頻繁互訪,積極推動合作事項,并建立部長級會晤機制。2007年5月,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主席米羅諾夫訪問蒙古國,同年10月蒙古國外長恩和包勒德訪問俄羅斯,雙方就深化經貿合作達成廣泛共識。2008年底舉行了促進兩國科技經貿合作關系的政府委員會會議,在政府積極推動下,蒙俄雙邊貿易有了突破性上升,2007年雙邊貿易額為7.89億美元,2008年增加到13億美元,首次突破雙方指定的10億美元大關。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有所下降,為7.9億美元。其次,俄羅斯加大對蒙古的投資力度。2001年俄羅斯在蒙古的投資額在150萬美元,2006年是5.63千萬美元,2007年是4.27千萬美元,2008年俄羅斯對蒙古的投資額度是5千萬美元,2004年俄羅斯在蒙古的投資公司是295家,居外商在蒙投資的第五位。2008年增加到428個,其中包括5家全額使用俄方投資的蒙古國公司。
2005年以后俄羅斯和蒙古國的軍事合作力度加大,一方面體現在俄羅斯加大對蒙古國軍事人才的培養力度,另一方面體現在兩國之間的聯合軍事演習。
2008年是蒙古和俄羅斯建立友好合作關系15周年,兩國政府都在借此機會積極推動兩國關系的深入發展。梅德韋杰夫當選之前,2008年2月蒙古國總統那木巴爾·恩赫巴亞爾訪問俄羅斯,就俄羅斯企業對蒙古國煤炭和礦產資源進行戰略投資等問題進行磋商。2008年4月10日-12日蒙古總理巴亞爾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時,不僅參加了蒙俄政府間委員會組長級會議,雙方還就進出口關稅、鐵路等問題進行磋商,兩國相關部門簽署了2008年-2011年文化教育和科學合作計劃和有關航空、銀行、農業計量及標準化等方面的備忘錄和合作協議。這些為新總統上任后的蒙俄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開啟了兩國全面合作的新時代。5月20日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訪問蒙古就兩國《2008年至2012年蒙俄軍事技術合作中期計劃》進行商談,并落實2008年底兩國聯合維和軍演的具體事宜。梅德韋杰夫當選總統之后接待的第一位外國元首就是蒙古國時任總統那木巴爾·恩赫巴亞爾,梅德韋杰夫一如既往繼續推動俄蒙雙邊關系。
2008年5月,梅德韋杰夫通過國家選舉就任俄羅斯新一任總統,普京屈位總理一職。梅德韋杰夫承接普京的大政方針,繼續密切與蒙古國的關系,并將兩國關系推向新的高度。2008年是蒙俄兩國簽署《蒙俄友好關系與合作條約》15周年。兩國政府借此機會積極發展雙邊關系。從2008年到2010年兩國不僅高層互訪頻繁,積極推動政治互信,在許多問題上都保持著相同和相近的立場。
2008年5月,梅德韋杰夫就職總統以后,蒙古國總統恩赫巴亞爾率先對俄羅斯進行工作訪問,成為梅德韋杰夫就職以后接見的首位外國元首。訪問時蒙古總統提出要與俄羅斯恢復兩國在蘇聯時期的關系,并邀請梅德韋杰夫在適當的時候訪問俄羅斯。這一舉動再次說明,蒙古政府非常重視與這位北方鄰居的雙邊關系。2008年11月蒙俄聯合軍演,12月份在莫斯科舉行的俄蒙經貿科技合作委員會會議都成為推進俄蒙關系的標志性事件。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蒙俄貿易總額如愿實現了突破10億美元的既定目標。
2009年3月16日蒙古國總理巴亞爾再次訪問俄羅斯,雙方就俄羅斯給蒙古提供的3億美元貸款以及發展蒙古同俄羅斯的戰略伙伴關系,推進雙邊貿易、投資、人文等領域的合作交換意見并簽署備忘錄。2009年5月13日,俄總理普京訪問蒙古,對鈾礦資源開發以及提升戰略伙伴關系等事宜進行進一步磋商。
2009年5月24日蒙古國總統大選,蒙古民主黨候選人查西亞·額勒貝格道爾吉當選蒙古國總統。雖然新一任總統留學美國,靠西方勢力幫助登上總統位置,但在內政外交上還得顧及親俄力量占多數的議會意見,一再聲稱“只要莫斯科一如既往地與蒙古伙伴開展互利合作,烏蘭巴托的對俄政策就不會改變,中國和俄羅斯仍然是蒙古國外交首選國家。”8月25-26日,梅德韋杰夫受邀參加“諾門罕戰爭”70周年紀念活動并對蒙古進行國事訪問。梅德韋杰夫訪蒙期間,雙方簽署了《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宣言》等多項協議,其中《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宣言》是梅德韋杰夫這次訪問蒙古的最大成果,標志著蒙古和俄羅斯的關系從“睦鄰傳統伙伴關系”提升到“戰略伙伴關系”。俄總理、總統相繼訪蒙將兩國關系推上一個新臺階,“革新”了蒙古國與俄羅斯雙邊關系。正如蒙古總統所言:“俄羅斯總統的到訪使蒙俄兩國關系從‘睦鄰傳統伙伴關系’提升到了‘戰略伙伴關系’,這是兩國外交取得重要進展的標志。”作為對這種新型關系的回報,兩國元首簽署了包括鐵路、鈾礦開發等其他領域開發合作備忘錄和協議。俄羅斯借此機會再次向世界顯示,俄羅斯與蒙古國的傳統關系不可一世。
2010年12月14日,蒙古國總理巴特包勒德訪問俄羅斯時與俄總理普京商定合資開采鈾礦。俄羅斯原子能稀有金屬公司(ARMZ)持有合資的蒙古多爾諾德鈾礦公司49%的股份。俄開始致力于發展和蒙古的全面合作關系,建立各領域聯合企業。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鈾是一種極其稀有和重要的戰略資源礦,對鈾礦的競爭已經成為國際政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蒙古國首次同意與外國公司合作開發本國的鈾礦資源,而且還選擇了昔日盟友俄羅斯,這充分說明蒙俄關系不僅有“量”的突破,同時也有了“質”的飛躍。俄羅斯親近蒙古的外交策略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在烽煙四起的蒙古礦產資源爭奪戰中已搶占先機。作為對蒙古國積極態度的“回報”,俄羅斯政府決定免除蒙方所欠1.8億美元的債務,即蒙古欠債的97.8%,剩余380萬美元將一次性償還。這是俄羅斯送給蒙古2011年最實惠、最厚重的新年禮物。2011年,俄蒙建交90周年,俄羅斯又在借助這個機會加強對蒙古的經濟影響力,從而達到政治影響力的最大化。
從2000年普京當選總統到2010年,經過近10年的探索和磨合,蒙古和俄羅斯的雙邊關系較20世紀最后十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6年雙方簽署《莫斯科宣言》以后,雙方為落實已經簽署的協議、意向書等,從中央政府到各主管部門官員互訪不斷,政治互信提高,就雙方面對的各項問題進行協商。2008年一年蒙古和俄羅斯之間的部長級的高層互訪達6次之多,雙方就“金融危機”、“俄羅斯在蒙古修建加油站”、“蒙古大選騷亂現象”、“蒙古從俄羅斯購買直升機”、“兩國邊防機構”等一系列涉及雙邊利益關系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2009年蒙古和俄羅斯總理、總統的頻繁互訪終于將兩國戰略關系固定下來,這就意味著俄羅斯終于“糾正”了俄羅斯一直沒有重視同蒙古國關系的“失誤”,達到了“革新俄蒙關系”的目的,實現了“鞏固其在蒙古地位”的戰略。蒙古國實現了其“通過俄羅斯在蒙古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大型項目推動蒙古經濟發展”的目的。至此,蒙俄雙邊關系似“鴛夢重溫”一般重新走到一起。截至2010年,蒙俄兩國恢復了蘇聯時期建立起來的幾乎所有合作關系,為蒙俄雙邊關系未來走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注釋]
① 蒙古與俄羅斯的雙邊關系歷史悠久,且關系復雜,其中涉及到中蒙、中俄關系中的諸多因素,這里僅從本課題的研究出發,以蒙古國家“成立”為起點。蒙俄關系的歷史從蒙古與蘇聯的歷史開始.
[1]郝時遠,杜世偉.列國志:蒙古[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潘德禮.列國志:俄羅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高福連.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4]劉清才,高科.東北亞地緣政治與中國地緣戰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孔寒冰,關貴海.葉利欽執政年代[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0.
[6]王樹春.經濟外交與中俄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7]林軍.俄羅斯外交史稿[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8]張秀杰.俄蒙經貿合作的特征及潛力[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