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丹
(內蒙古財經學院 經濟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西部地區縣域經濟所占比重大,且發展階段基本處于前工業化或工業化初期階段①。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瓶頸,西部地區需要開辟一條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工業化、城鎮化與低碳發展的雙重壓力,經濟發展到底應該何去何從?經濟發展的低碳轉型是一種戰略決策,是關系到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健康、長久、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旨在總結前人各種低碳發展對策的基礎上,依據西部縣域的特殊屬性和發展實踐,分析西部地區縣域經濟低碳轉型的主要矛盾所在,提出西部地區縣域經濟低碳轉型的可行措施。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已有大量成果,所用的分析工具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的文獻也逐漸增加。雖然分析方法不同,但主要觀點主張和結論很類似,大體可以分為六個方面②:①技術方面,包括新能源技術和開發,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技術升級,低碳技術預見,發展去碳技術,保護知識產權;②能源方面,包括節能減排,提高能源效率,調整產業、能源、進出口結構,發展新能源,改革能源輸送體系;③政策方面,包括研制低碳經濟政策,設定低碳經濟政策模型,進行試點規劃,建立低碳指標體系,選擇低碳轉型的路徑,針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制定有差別的政策;④觀念方面,轉變觀念態度積極應對低碳轉型;⑤消費方面,轉變消費模式;⑥碳中和方面,增加森林碳匯。以上對策基本是針對整個國家或某個省區提出的,但是對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低碳轉型具有借鑒意義。適合國家層面的對策不一定全部適合西部縣域,只有在分析了西部縣域的特殊情況、找出其低碳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后,才能提出適于西部縣域經濟低碳轉型的可行措施。
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它的碳生產率(即每單位CO2消耗所生產的GDP的量)高,相反,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諸多高碳表現。這主要受到西部縣域地區的能源稟賦、發展階段、發展模式、鎖定效應及消費模式的影響。雖然西部地區縣域面積遼闊使空氣中CO2的人均密度稀釋是據理力爭的條件,但是碳排放量高卻是不爭的事實。幅員遼闊、人口稀少的理由不應該成為承接低碳轉移的慘重代價。低碳發展不應該成為一種責任,一種壓力和阻礙,而應該被看成是一種機遇。西部縣域地區不應該在這場競爭中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應該審時度勢,認清經濟發展的現狀,有的放矢去迎接低碳轉型的大趨勢。
資源稟賦分為人文資源稟賦和自然資源稟賦。從人文資源角度來看,西部縣域地區資金匱乏、技術落后、人才稀缺。從自然資源角度來看,西部地區化石能源蘊藏量大,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的儲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高達87.6%和39.4%,受人文資源稟賦制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粗放。如1999年到2010年西部地區能源消耗強度(即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2% -63%,且從1999到2007年呈上升趨勢,2007年到2010年則逐漸回落③。此外,西部地區宜林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十分豐富,但分布呈現嚴重的南北不均狀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要增加森林覆蓋率絕非易事。但是西部縣域地區風能、水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儲量豐富,為新能源的生產提供了資源優勢。
西部縣域工業發展滯后,西藏目前處于前工業化階段,廣西和貴州仍處于工業化初期的前半階段,其他9個省區處于工業化初期的后半階段④。東、中部地區發展經驗表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也是CO2排放增加的過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會帶動農業現代化,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機具、農用車、私家車、家電等的使用增加。農業現代化又會析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積累人力資源。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促進又會帶動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及服務業的加速發展。現代能源消耗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每一步提高在工業文明時期都表現為碳排放的增加。
工農業發展模式的粗放一直是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從意識層面到執行層面一直都不徹底,當然這是受西部地區縣域經濟技術水平、工藝水平、規模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由于基礎設施發展環境的制約,在招商引資及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很難吸引到高科技、低污染的企業入駐。縣域企業的布局分散、規模小,企業內部工藝落后,管理不到位,能耗標準大多沒有限制??h域內工業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附加值低,企業的生存多靠資源優勢和廉價的勞動力,企業內部工藝改進和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再由于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引導,縣域內的企業產能普遍落后,能耗水平普遍較高。西部各省區單位GDP能耗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不但與其發展階段有關,還與其發展模式的粗放、勞動生產力低下有關。
鎖定效應是指老技術、大投資高度依賴于化石能源,并與政治、經濟、社會結合成一個綜合體,這種高化石能源消耗的技術不斷普及并適合當前企業的發展,導致系統共生的慣性,在短期內不易被替換的效應。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在技術、投資上深受碳鎖定效應的影響形成了路徑依賴。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發展的低碳轉型就表現出迫切的一面。否則再引進一些碳鎖定效應強的工藝或技術,只能帶來雙重惡果——不但阻礙經濟發展,還要為碳排放買單。減少碳鎖定的束縛主要在于對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方向的抉擇。
消費的鋪張浪費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更是西部縣域地區居民和企業的消費習慣。消費大致分為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生產消費的主體是企業,縣域地區企業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特點決定它在能源消費的過程中必定存在能源消耗高的結果。例如,單位能源提供的動力或熱能本可以推動兩條生產線,但企業規模決定它只需滿足一條生產線,形成能源的耗費。布局分散造成能源傳輸過程中的大量浪費或耗散。長期以來企業生產的碳成本幾乎為零,所以生產工藝的能源利用率低。在生活消費方面,居民之間的攀比心理使他們更多地購買各種家用電器;為迎合人們出行的方便,私家車數量劇增;家庭人口數量減少、房地產投資行為的增加等因素使得人們對住宅的需求量上升。

?
實現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低碳轉型,首先要明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尋找碳足跡。近50年來,空氣中CO2濃度提高,氣候變化,絕大部分是人類活動造成的⑤。一般認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有五個,如上表所示。
上表中,能源是推動碳排放強度增加的最大源動力。據統計⑥,2010年能源工業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0.1%;制造業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占15.7%,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占7.3%,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占6.7%,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占6%。能源排放源中排放最大的這五個行業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76.8%。另外,交通運輸、倉儲、郵政行業,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及其他服務業所占比重也較大。其他工業行業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農業的碳排放量、土地利用變化和廢棄物處理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不足10%。雖然西部縣域地區碳排放的具體數據還沒有確切計算出來,但是由于縣域集中體現著全國經濟的各種矛盾,所以,可以推算出西部縣域地區的最大排放源也是能源,并且可以從單個縣域統計數據體現出來。西部縣域經濟低碳轉型的主要矛盾在能源,能源的主要排放源是能源工業和制造業,所以能源工業及制造業企業是主要抓點。其次,是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及其他服務業,其主體是居民和商業。再次,是農業,其主體是縣域農戶。
綜上所述,西部縣域地區高碳表現及成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中的工業和制造業。一方面,由于西部縣域地區資源稟賦的制約,資金、技術、人才的缺乏以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耗模式在短期內不會改變,經濟的發展只能依靠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大環境,積極展開國內技術援助,展開地區之間的合作,激勵和嚴格監管并行,調動各方技術升級、新能源開發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模式的制約,以及鎖定效應的存在,只從技術方面下功夫還不夠,必須要從政府、企業、農戶等各方面力所能及的措施抓起,大力倡導節能減排,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并制定具體方案,嚴格執行。再者,低碳轉型不是遙不可及的,它正是每個居民力所能及的,再大的問題,除以西部地區縣域內龐大的2.89億人民,就成了一個小問題,從消費層面下功夫,來反作用于生產,使低碳消費成為一種硬指標。
雖然使用先進技術能夠減少碳排放量,但企業多會考慮成本而采用最適宜自己企業發展的、低成本的技術,這會對技術升級造成影響。受發展階段和社會分工的影響,一些排放大、污染重的基礎生產環節會在西部縣域內完成,而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生產環節則在發達地區完成。能夠使企業有技術升級動力的一是經濟效益,二是外部壓力。但由于鎖定效應短期內很難更換新設備、新工藝,如果有國內相關大企業的援助或善意接管,對縣域內企業的技術升級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企業之間的合作而不是單純的競爭,只有互利共贏而不是相互推諉才能使低碳轉型在西部縣域內更好更快的實現。建設低碳工業園區,并認真規劃,引導技術先進、規模大、排放小的企業入駐,打造集群優勢,鼓勵企業的兼并重組,以替換企業的技術、工藝水平,快速形成規模效應。在企業技術升級的浪潮中,那些在碳競爭中處于弱勢的落后產能會自然消亡。這就需要考慮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碳效率。此外,也應該注重碳捕獲與封存(CCS)等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在不可避免的碳排放的生產環節中做好處理。
新能源是相對于傳統三大能源——煤、石油、天然氣而言,包括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氫能等,均可視為可再生能源,并且在使用過程中碳排放幾乎為零。雖然新能源使用成本較煤炭等傳統能源高,但由于其使用過程中方便、污染小等特點,也深受人們歡迎。西部縣域在新能源技術研發方面雖不具備資金、技術、人才優勢,但可以學習和掌握已經推向市場的成熟技術,并在新能源產品的推廣和服務方面進行攻關,贏得更多的消費者。例如,太陽能、水電、風電、小沼氣等在某些西部縣域地區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西部縣域要加大對這些成熟新能源的商業推廣力度,將其生產技術標準化、規范化,逐漸降低新能源產品的成本和價格,使其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由于處在工業化的起步階段或工業化初期階段,發展模式粗放、浪費嚴重、能源利用效率低等現象不可避免。在西部縣域地區提高碳效率的最有效可行、也具有很大提升空間的就是節能減排措施。低碳轉型首先要有模式可效仿,建設各類低碳試點區,總結低碳發展經驗。政府方面,要積極引導,從自身做起,使用新能源辦公用品,節約用能,建設“零排放”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普及城鄉交通網絡體系,改善公共交通燃油結構,更換能耗大的公交車組,廣泛采用光控、聲控節能照明設施;成立專門低碳經濟辦公室,宣傳和出臺低碳經濟政策,組織考核低碳發展進程,研制低碳發展路徑。企業方面,建立“以低碳求生存,以低碳求發展”的企業文化,從自身日常生產中的節能減排做起,實現生產模式由粗放向集約型轉變。農戶方面,利用秸稈等天然沼氣材料,大力推廣沼氣利用,在積造農家肥的同時,建立農業生產領域的良性“碳循環”系統,在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增加農業收入的同時,提高碳生產率。
西部縣域地區在工業化進程中若要實現低碳轉型就應努力調整經濟結構。其中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進出口結構的調整以及就業結構的調整。一是調整三次產業之比,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二是調整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在工業化進程中,二次產業所占比重必然較大,要使工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勞動和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三是調整進出口結構,西部縣域地區的外貿雖少,但也仍有大量初級產品出口到國外,而這些出口產品的生產多是高能耗、低技術產業,如向非洲出口的花布、毛刷,向歐美出口的雜糧等,通過改善進出口結構來減少碳排放量;四是隨著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增加,工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積極調整就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擴大需求,鼓勵能吸收大量勞動力的第三產業發展壯大,并利用低碳發展的契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引導勞動力進入低碳產業這一新興就業部門。
消費能推動生產的發展,亦能一定程度上決定生產的方向,即消費能反作用于生產,并影響產業競爭力。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低碳消費宣傳活動,并實施各種低碳消費的鼓勵措施。實行產品耗能評級,為所有產品貼上“碳標簽”,以此來反作用于生產,使企業紛紛采取低碳生產措施,積極主動地向低碳轉型。在低碳消費的鼓勵措施中,征稅是最好的辦法。一方面,征稅會提高能源價格,從而抑制碳消費;另一方面,將稅收直接放在價格中,會提高碳成本,為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提供動力和條件。
經濟發展的低碳轉型是繼工業競爭之后,在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基本完成之際又一種世界經濟競爭方式的興起,又一個新的文明時期的到來——低碳發展階段。雖然,西部縣域地區剛剛進入工業化時期,似乎在碳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發展成本的增加,以往工業發展模式不可效仿。想要跨過工業化時期就要準備用另一種方式完成工業化。然而低碳轉型并不可怕,相反,它為西部縣域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契機,為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加速器。進行經濟發展低碳轉型的各種政策、各種努力、各種技術突破都在為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成功完成工業化創造條件。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低碳時代的到來,用新式工業化的事實來改寫工業發展模式的歷史。低碳發展之路是城鄉統籌之路,是生態環保之路,是可持續發展之路。然而,西部縣域地區經濟發展的低碳轉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需我們進一步努力探索。
[注釋]
① 參見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發展論(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75.
② 由參考文獻[1]-[3]總結而來.
③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各年數據整理計算所得.
④ 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發展論(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75,由陳佳貴等于2006年提出.
⑤ 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發展論(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8-25.
⑥ 章珂.首份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榜單”出爐[N].第一財經日報,2010-02-23及《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綜合能源平衡表計算所得.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發展論(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10.
[2]王國棟.低碳經濟中國用行動告訴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3.
[3]張可云,張理芃.國外低碳經濟理論爭議和政策選擇比較[J].經濟學動態,2011,(1).
[4]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10.
[5]章珂.首份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榜單”出爐[N].第一財經日報,2010-02-23.